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借助微信对精神病居家患者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价值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3-23
  • 阅读量23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药师借助微信对精神病居家患者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监测处置的实践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江苏省如皋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收治的132例精神病居家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6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借助微信开展远程药学科普、ADR监测处置等。随访1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ADR发生指数、相关药学知识掌握率。结果:试验组ADR发生指数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DR知识总掌握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精神病居家患者,药师借助微信开展ADR监测处置的实践价值高,有助于打通和延续药学服务的最后一米线,减少ADR,帮助患者掌握相关药学知识。

关键词:药师;微信;精神病;居家;药物不良反应;


目前,精神病治疗以药物为主,需要以患者精神障碍类型、严重程度为标准,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合理用药。由于精神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少患者选择居家恢复,一定程度上脱离药师药学服务,可能出现错误用药的情况,增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风险[1]。如今,微信已经成为常见的通讯服务应用程序,有研究指出,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干预方式可能有利于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降低复发率[2]。对此,本次研究重点分析药师借助微信对精神病居家患者开展ADR监测处置的实践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江苏省如皋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收治的132例精神病居家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66例。参照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22~70岁,平均(42.58±9.16)岁;居家服药时长4~50年,平均(28.14±10.47)年;精神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8例,双相情感障碍22例,重度焦虑症12例,重度抑郁症14例。试验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22~72岁,平均(42.63±9.17)岁;居家服药时长4~53年,平均(28.18±10.50)年;精神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5例,双相情感障碍20例,重度焦虑症14例,重度抑郁症1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允许。

纳入标准:(1)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3],诊断为精神病;(2)对本研究知情并愿意在同意书上签字;(3)居家治疗;(4)居家服药时长>4年。

排除标准:(1)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2)居家服药时长≤4年;(3)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中途主动退出研究者。

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当患者到医院门诊取药时,根据处方详细向患者说明每一种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ADR,为保障安全,告知ADR发生后的正确处置方法,并展开健康宣教,讲解精神病及各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考虑到疾病原因,同时向家属实施宣教,指导其做好监督工作,保证患者正确用药。讲解过程中,如果患者和家属有任何疑问,及时解答,强调当出现严重的ADR时,马上到院就诊。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借助微信开展远程药学科普、ADR监测处置等,主要内容:(1)建立微信交流群:除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指导外,在取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添加微信,建立微信交流群,将精神专科医生、护理人员、辅助检查技师等相关人员邀请入群,定时在微信群中讲解居家服药相关知识,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开展连续的“远程”服务管理。若患者或家属不愿意建立微信交流群,可仅建立良好的微信朋友关系,实施一对一的服务。(2)借助微信讲解ADR知识: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居家服药时间长,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间断用药情况,没有意识到错误用药的后果,对ADR不重视。基于此,药师需要借助微信讲解ADR知识,对长期居家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展开随访,明确疾病诊断,按照处方针对性讲解常见的ADR表现形式。常见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等,不良反应多表现为震颤、急性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流涎等。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造成脑电图改变或出现体重增加、癫痫、血糖水平升高等,甚至引起心、脑、肝、肾等重大器官功能异常,为防止患者和家属过度慌乱,药师应将常见的ADR提前告知,提醒患者和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利用微信随时与对方保持联系,增加治疗信心。(3)借助微信告知ADR发生后的正确处置方法:不同于住院患者,长期居家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在出现ADR时通常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医护人员帮助,药师应借助微信提前告知其ADR发生后的正确处置方法,将危险降到最低。针对胃肠道不良反应,处置方法为把用药时间调整为饭后;针对血压水平波动、血脂异常、血糖水平上升等,处置方法为调整饮食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并适量运动。(4)借助微信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本次研究对象虽然均为精神病患者,但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因此具体用药存在显著差异,药师需要借助微信详细讲解用药注意事项,降低ADR发生风险。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各药物与饮食配伍原则、正确的贮存方法等,避免由于不正确的饮食配伍和不合理的贮存方法而提高ADR发生率。在饮食配伍原则中,在微信上强调患者用药期间尽量不要饮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降低药物治疗效果,对ADR起到促进作用。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存在疲劳感、嗜睡、失神等不良反应,在微信上提醒患者用药后不要开车和高空作业,引导家属做好日常监督工作。(5)借助微信实施优质药学服务管理:药师应借助微信实施优质药学服务管理,及时了解每一位精神病居家患者的用药情况和ADR发生情况,实施精准随访,通过微信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持沟通交流,每天定时在微信交流群或个人对话框中发送用药消息,提醒正确服药,并引导患者将用药后的情况借助微信及时反馈给药师,药师通过分析讨论,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意见。两组均随访13个月。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ADR发生指数、相关药学知识掌握率。ADR发生指数=ADR发生例数/总病例数×100%。ADR知识掌握率用自制的问卷表调查评估,由10个选择题和5个主观问答题构成,包括常见的ADR、服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评分采取百分制,90~100分为完全掌握,60~89分为基本掌握,≤59分为基本未掌握。总掌握率=(完全掌握+基本掌握)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ADR发生指数比较:试验组发生ADR8例,ADR发生指数为12.12%;参照组发生ADR17例,ADR发生指数25.76%。试验组ADR指数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9,P<0.05)。

两组患者ADR知识掌握率比较:试验组ADR知识总掌握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DR知识掌握率比较[n(%)]


讨论

精神病在精神心理领域较为常见,指大脑功能失调,造成意志、情感以及行为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4]。根据有无器质性因素,精神病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两种类型,其中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由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酒精物质滥用等因素引发,临床症状表现为记忆障碍、感知觉障碍、意识障碍等,常见疾病有痴呆、谵妄等[5];功能性精神障碍是在心理、社会环境、生物学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下产生,易出现妄想、幻觉等临床症状,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6]。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方式,但在长期居家服药过程中,一旦病情好转或是出现ADR,患者可能擅自停止用药,导致疗效不稳定,所以,开展ADR监测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的ADR发生指数低于参照组,相关药学知识掌握率高于参照组,证明借助微信开展ADR监测处置的效果优于常规用药指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常规用药指导存在许多不足,没有体现新时代特点,仅在门诊窗口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简单的讲解,未将院内服务延续到院外,而针对精神病居家患者,居家治疗是主要特征,发生ADR多在院外,只在院内开展药学服务无法全面保障安全性。与其相比,借助微信开展ADR监测处置符合新时代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药学服务,不仅在院内进行基础的用药指导,并在院外利用微信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联系,讲解ADR知识,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用药情况提前告知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7]。对于ADR,不少患者和家属可能会由于药品说明书上列举过多的不良反应而感到害怕,出现不愿服药或是私自减少药量的情况;部分患者和家属则截然相反,对药品说明书上的内容完全不重视。通过药师借助微信强调药品说明书的真正作用,提醒正确看待,不能过度重视或忽略,主动了解常见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到早了解、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处置[8,9]。尽管目前社区医疗服务有所提升,极大提高就诊便捷性,但是家庭药师服务仍然没有落到实处,借助微信开展ADR监测处置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家庭药师人员不够、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将药学服务从院内延续到院外[10]。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居家患者,药师借助微信开展ADR监测处置的实践价值高,争取打通和延续药学服务的最后一米线,减少ADR,帮助患者掌握相关药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洪高.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一例恶性综合征救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 14(21):229-231.

[2]王贤,徐韦云,能金霞等微信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精神病性症状及复发率影响的Meta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21,34(1):58-63.

[3]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4]何淼泉,吴思霖,肖京平等.对某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8)-1888-1892.

[5]周绍宇冯振晓,姚晓萍等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症状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 ,40(8)-:1075-1080.

[6]段凰我院3种以上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调查及原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1):141-144.

[7]叶天扬,焦娟,曾干.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台理应用及调查结果分析[J].北方药学, 2021,18(4):117-118.

[8]郁婷婷211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J]中国处方药,2019,17(11):1-3.

[9]马杰,吉冰,李琨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征[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19(4):576-577.

[10]罗小群潘金娥姚秀凤,等微信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8 20(4):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