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2-06
  • 阅读量890次
  • 评分4
  • 21
  • 0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方法:调查采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健康需求和生存质量状况。将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的治疗模式进行对比,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科医学治疗组较之于专科医学治疗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评估的得分,无论是在心里、生理还是社会因素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全科医学保健模式通过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社区诊疗,制定治疗方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降低妨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因素,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2型糖尿病;全科医学;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63-01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随着机体各项功能的衰退以及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伴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同时高糖环境也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下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全科医学治疗组于我院下辖社区医疗中心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1]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72.2±6.7)岁;体重40~79kg,平均体重(60.6±14.3)kg。专科医学组选取长期于我院门诊治疗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2例;患者平均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3.1±7.2)岁;体重42~73kg,平均体重(59.8±13.6)kg。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及其他检查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对社区全科医学治疗组及门诊专科医学组均行基本检查包括:体重、血常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检查,明确糖尿病诊断[1]。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主要为二甲双胍类、格列奈类;如患者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则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1.2.1全科医学治疗组: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例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和运动方案;进行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期巡诊。
 
  1.2.2专科医学治疗组:依据糖尿病治疗原则嘱患者定期与专科门诊诊治。
 
  1.2.3结果评价: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评[2]~[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科医学治疗组较之于专科医学治疗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评估的得分,无论是在心里、生理还是社会因素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通常情况下,由于对病情缺乏重视,通常导致病情延误、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或为其他疾病的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于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位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降低可能妨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因素,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服务效率。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医学理论逐步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是全科医学保健模式的两大主要内容。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通过对流行病学、公共卫生、行为医学等方面做出的判断,对病人进行积极主动地防控与治疗,对常见老年慢性疾病的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行专科医学治疗条件下,由患者自行决定就医模式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控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慢性病老年患者2周就诊率极低[4]。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的探讨,我们也应将其推广至其他慢性疾病防控领域,做好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患者信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率。
 
  作者:王暖华等
        参考文献
  [1]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WHO/IDFD)糖尿病诊断标准].
  [2] 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27-655
  [3] 苏银花,段功香.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及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20):1794-1796
  [4] 汤哲,方向华,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6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