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警惕隐藏的心理病

  • 投稿汽车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72次
  • 评分4
  • 97
  • 0

没食欲、睡不着觉、醒得早、不爱说话、不愿上学、喜欢在家安静地看书、老觉得手机响、吃饭也要刷微博……不管小孩、大人还是老人,不论自己还是身边人,都可能有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小“怪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表现背后其实可能隐藏着心理疾病。

年轻人老刷微博,信息依赖

在外企工作的孙小姐常忍不住要刷微博,总担心漏掉最新的信息;平时老觉得手机响,一旦忘带手机就坐立不安,感觉错过重要的事。

信息社会里,许多人认为掌握信息越多,离成功越近。许多白领不得不拼命获取各类信息,强迫自己更新知识储备,可大脑里的“仓库”装太满,让自己紧张、浮躁、焦虑,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一项调查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89.8%的人承认自己有“搜索依赖症”。手机和搜索引擎让信息来得更迅捷,但严重的信息依赖却可能转化成强迫症、焦虑症。

其实,信息并非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遗漏一些在所难免。感到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有计划、有规律地获取信息,有节制地消化新信息。

中年人凌晨早醒,心境障碍

54岁的老陈快退休了,可工作压力却还是很大。他最近总在凌晨三四点突然醒来,再也睡不着。

早醒常伴随着醒后浮想联翩,回忆以往得失或反复思考、揣测某件事,脑子里乱糟糟一片,越想越烦。

早醒除少数因疾病引起外,大多数都与压力大、忙于应酬、老加班、对前途过度担心有关。这些职场负性事件常带来不安全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加上失眠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积累可能诱发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早醒又是抑郁症的伴随症状之一,若反复早醒,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消沉等症状,需尽早找心理医生诊治。

老耳人沉默少语,可能抑郁

郑先生的母亲72岁,近日反应变迟钝,跟她说话爱理不理。家人带她去看神经内科,医生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疑为老年抑郁症。

抑郁症是老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老人适应能力差,加上不断出现退休、亲友去世、健康恶化等负性生活事件,压抑的心情得不到疏导,易产生抑郁情绪。尤其是独居老人,因难以获得必要的照顾和心理支持,更容易抑郁。许多老人沉默少语,不愿诉说内心的痛苦,有意避免与人交流,类似认知障碍症,而抑郁症状往往被掩盖,容易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子女要关注父母的心理状况,当他们出现老怀疑自己有病、思维迟缓、不停发牢骚等表现时要高度警惕。老人自己要多与他人交流,和朋友一起打打牌、下下棋、练练书法;也可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如打太极、逛公园、慢跑等。

儿童不愿上学,是种焦虑

9岁的小洋品学兼优,可转学后天天吵着不想上学,不跟同学交流,半年都没好转。学校心理老师推测是学校恐惧症,建议看心理科。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是我国儿童心理门诊常见心理障碍之一。患儿多表现为对课堂、同学有恐惧感,不愿进校门,谈到学校、课本、老师等关键词就发脾气,有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家长常认为是孩子装的,意识不到背后严重的问题。

孩子厌学,家长不可粗暴地批评孩子,而要耐心沟通,正面引导。改变教育方式,多给感情支持,少些溺爱。焦虑症状严重时,可与老师商量暂不上学。复学要循序渐进,靠近学校,走进学校,坐进教室,听课一小时、两小时……一步一步让孩子适应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表扬,有生理症状的要排除躯体疾病。

青少年喜欢宅着,社交障碍

16岁的佳萌暑假期间三周没出门,窝在家里看书、玩电脑,连最喜欢的姥姥来了也就见一面。

一项调查显示,61%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适度“宅”能休养身心,但长期不与现实社会接触会影响性格或行为模式。轻者无法正确评价自己,变得自卑或自负,性格内向、偏激,生活态度消极,不爱交流。重者出现社会退缩、情感淡漠等社会功能损害症状,患上社交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更有甚者出现少语少动,或自言、自语、自笑,把自己关在屋里发呆,对家人漠不关心,患上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简单说教往往适得其反。家长不妨做好榜样,与邻居、朋友多交流、多串门,鼓励孩子外出运动,同时教会孩子如何辨别好人坏人。青少年应“宅”而有收获,比如上网结识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也可拓展兴趣,如读书、绘画等。还要“宅”得健康,保证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如果出现心理障碍,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编辑 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