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人老失聪,切勿听之任之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313次
  • 评分4
  • 37
  • 0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卜行宽

70岁的刘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说话都懒得吃、懒得说,家人要大声地喊上好几声“吃饭了”,他这才动身坐到饭桌前。由于听力不灵,刘老说话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沉默,以前最喜爱的遛弯也不愿意去了,家人不得已只好带他到医院求治。

人老失聪,并非天经地义

许多老人都会遇到听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新的全球听力残疾数据表明: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1/3为听力残疾。我国学者用WHO方案在苏、川、黔、吉四省进行的调研显示:我国大于或等于60岁老年人群听力减退患病率高达59.5%,听力残疾患病率达26.6%。换言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超过1/4为听力残疾。

很多家属或老年人认为,老人的听力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其发展,不去管它,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虽然从生理上说,听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大体上60岁后,就会出现轻度(主要是高频)的听力减退。但实际上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首位原因并非生理性衰退,而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损害听觉系统的病理性变化。

听力差易引发“蝴蝶效应”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听障老人常常叫吃饭,听不见;接电话,听不清;看电视,音量开得很大;说话爱打岔,牛头不对马嘴;听力虽然减退,但又非常惧怕噪声,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人沟通更为困难,有时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总之,听力残疾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社会功能。这种由耳内微小扰动而引发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巨大变化的“蝴蝶效应”,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缓解失聪,合理配戴助听器

一旦发现老人听力下降,家人要及时鼓励并陪伴老人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积极干预。目前对老年聋的遗传基因已有较多研究,但尚不能用于临床实践,而对避免噪声、合理使用耳毒性药物、积极防治对听力有影响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肾脏病和自身免疫病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由于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听力减退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物可治,但也并非束手无策。科学验配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专业化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听觉辅助用品的应用和改善聆听的声学环境等都是有效解决听力障碍的办法。助听器可以按照听力损失情况,针对性地放大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进行匹配和补偿;同时,又根据患耳对大声的耐受性,限制和压缩过大的声音,力求听到、听清和听舒服。所以,对大多数老年听障者来说,助听器可以改善听力,较好与人沟通,还因“用进废退”的原理,可防止听力进一步退化,是首选的措施。

数码和电声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助听器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听力损失者的需要。但由于听力障碍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助听器必须根据患耳特点进行科学验配才能发挥作用,切勿随便购置。我国已于2008年出台国家职业标准“助听器验配师”,并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制度,建议选购助听器时应在助听器专卖店选择有资质的验配师进行验配。另外,验配后还有一个适应、调试、再适应的康复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