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酸碱食物的传说与真相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594次
  • 评分4
  • 96
  • 0

“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传甚广的传说。许多医学专业人士科普说“酸碱体质完全是个伪科学概念”,而又有营养界人士说“食物代谢之后确实形成酸性或者碱性产物,所以食物酸碱性的概念是存在的”。于是人们一头雾水: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如果有的话,对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在0~14之间,小数字是酸性,大数字是碱性。血液的pH值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7.45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酸碱体质是伪科学?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是一对冤家,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少。溶液的酸碱性(用pH值来衡量)由其中的氢离子决定,氢离子越多,酸性越强,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碱,氢氧根离子跟氢离子结合变成了水,氢离子减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缓冲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时含有苏打和小苏打,加入酸的时候,氢离子会跟苏打的碳酸离子结合,从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如果加入碱,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变成水,但是小苏打的碳酸氢根离子会释放出氢离子来补充。这样,不管加入酸还是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都不改变,pH值也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溶液,被称为“缓冲溶液”。

血液就是这样一种缓冲溶液。它不停地循环,在肺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氢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少。这为血液提供了第二层缓冲能力。此外,肾脏会对血液进行过滤,不管是酸还是碱,含量高,被肾滤去的就多。这三层“缓冲”,把血液的pH值牢牢控制在7.35~7.45之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把血液变成“酸性”。所以,医学专业人士说“酸碱体质是伪科学”,也是有道理的。

酸碱食物改变血液酸碱性吗?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有酸性也有碱性。这也是营养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

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碱性食物,正是推荐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正是推荐少吃的食物种类。但实际上,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饮食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血液的酸碱性产生影响。蔬菜水果固然应该多吃,而肉类和蛋也是均衡营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编辑/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