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了病自己去药店买药的人越来越多,买了药品不注意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不知道保健食品和药品有什么区别、轻信小广告等不良用药行为越来越多,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有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匮乏,让老百姓了解合理用药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大问题。为此,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药学、临床医学、健康教育等领域专家,制定了10条合理用药核心信息。
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解读: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基本药物都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2.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解读:临床上,60%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中,所以能不输液尽量不要输液。
3.买药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解读:非处方药相比处方药,不良反应更低,疗效也比较显著。处方药需要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开出的处方才能购买。
有的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一直是这种病,之前配了处方药,症状缓解后药没有吃完,现在老毛病犯了,可以不去医院继续吃以前的药吗?
专家表示,这是有风险的,比如之前因血管收缩引发头痛,配了止痛片,是处方药,而这次也是头痛,可能病因是脑内有肿瘤,若继续吃以前的药,就会延误病情。
4.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解读:我们在吃药的时候,说明书要翻来覆去看3遍,特别是禁忌证,看看自己现在有什么病,是不能吃这种药。
还有,每次去医院看病,要和医生说清楚,自己正在吃什么药。如果不说,医生配的药可能和之前的药有冲突,也有可能重复用药。比如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人常吃的药,如果你骨折了,又到骨科配了活血化瘀的中成药,这两种药的药效可能重叠,会引发肠道、眼结膜和牙龈出血。
5.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解读:抗生素如果擅自少用,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擅自多用,则会增加肾脏和肝脏的负担。
激素擅自停用,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免疫系统紊乱;擅自多用,会导致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一般人不会平白无故使用激素,但是有些来历不明、见效特别快的药,比如网上买来的药,可能违规添加激素,自己吃进了激素也不知道。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解读:用药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要滥用药;二是服药后身体无任何不适变化。若出现大便变黑、牙龈出血、全身水肿、排泄变化时,就得当心是不是产生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
7.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解读:若药品说明书上标注了“孕妇禁用”,孕妇则切勿使用。怀孕后去医院就诊时要对医生说明自己已怀孕,遵医嘱用药。
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服药也得小心,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可能含有嗜睡成分,不适合工作时服用。
8.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解读:药品存放的关键主要是温度。说明书上标明的“常温储存”指室温30℃以下储存,“阴凉处储存”指室温20℃以下储存,“冷藏储存”指在2~8℃之间储存,药品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
温度越高,药物的稳定性越差,药效越低,降解产生毒性的几率也越高。一般温度每升高10℃,降解速度提高2~4倍。
市民还需注意,不要囤积药物。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解读:孩子出生后要接种由政府买单的免费疫苗(也称一类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病。除了免费疫苗外,还有各种自费疫苗(即二类疫苗)供家长选择,如灭活脊灰疫苗、水痘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解读:很多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尽量不吃,宁愿吃保健品。专家表示,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切勿盲目食用。
如果某种保健品的确对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那它可能添加了药品成分。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食用保健品,更难控制病情。
(编辑/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