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徐顺福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南于他们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复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在胃内强酸环境下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生存 197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医生沃伦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马歇尔与沃伦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4月,马歇尔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并且将其命名为幽门螺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马歇尔和另一位医生莫里斯不惜“以身试菌”,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他们患上了严重的胃炎,实验室化验及活组织检查都证明,他们感染了这种细菌,并出现了胃炎症状,证明这种细菌确能引发胃炎。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逐渐恢复了。
基于这些结果,马歇尔和沃伦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1984年,他们的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其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通过实验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慢性胃病的罪魁祸首
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如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黏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这些能抵御经口而人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人们才认识到该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专家把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屏障的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10年前,我们在苏北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3个村庄5岁以上1371人,其感染率为62.07%,可见感染该菌者非常普遍。此外,幽门螺杆菌非常顽固,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规的方案给予治疗,否则自愈率接近于零。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都脱不了干系。尤其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约有90%~95%的病例都与幽门螺杆菌有关.,在没有幽门螺杆菌概念的时期,十二指肠溃疡治愈后1年的复发率为75%,5年时几乎达到100%。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结果让人震惊:1年复发率锐减至3%以下、对人群进行追踪随访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在未来的10年内患十二指肠溃疡的机会是没有感染者的数倍。但是,为什么人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普遍在50%~60%,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病率却远远低于这一数字。医学家对此的解释是: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致病能力强,而有些较弱。在同一家庭密切接触生活的亲属中,他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除接触之外,某些血型也有影响,如0型血,他们的胃黏膜上存在某种物质,那正是幽门螺杆菌定居需要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不积极治疗,就会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这两种病变属于癌前病变,再往下发展,就可能会形成大家非常惧怕的胃癌。
感染上幽门螺杆菌后,通常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一般会有些消化不良的情况出现,例如嗳气、腹痛、不适等等。还有些人会出现痤疮、紫癜、哮喘、脱发、贫m等看似与消化系统没什么关系的病症。当消灭幽门螺杆菌后,这些疾病的一部分人可意外得到改善或恢复。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
幽门螺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寄生在人的胃黏膜中。由于胃一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可以到达口腔,并通过口一口途径传播;它也可能从大便中排出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用目前最先进敏感的检测方法PCR可在许多受感染者的大便或牙菌斑中检测到幽门螺杆菌,这说明上述口一口和粪一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口一口传播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儿童时期的口对口喂养以及家中共用餐具等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机会。幽门螺杆菌具有家族聚集性,以垂直传染为多。因此,父母有幽门螺杆菌很容易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使自己的孩子传染上。粪一口传播依赖于环境中对水与食物的污染,以及它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一般在冷藏条件下,或在蒸馏水、盐水、海水中幽门螺杆菌可以存活数天。
也许有人要问,幽门螺杆菌能通过口一口传播,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带有幽门螺杆菌的朋友和自己在一起吃顿饭,就会让自己传染上幽门螺杆菌呢?其实,这样做并没有这么可怕。幽门螺杆菌不像流感病毒那样传播能力很强,范围很广。要是因为有幽门螺杆菌就拒绝和别人用餐,就太冤了。当然,要尽可能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分餐制或使用公筷是更好的办法。但是中国人没有分餐的习惯,因此,碗筷的卫生就很重要。有条件的当然可以买消毒柜,每天对碗筷消毒。没有条件的,也不用紧张,将洗好的碗筷晾干也是消灭幽门螺杆菌的好方法。因为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而放到大气中,由于氧气充足,因此很快就会死亡。另外,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都是必须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很多有胃病的人都知道,有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呼气试验,能检验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简单说,就是通过采集患者呼出的气体成分,分析其与正常人呼出气体成分之间的差异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主要指的是碳-13呼气试验和碳-14呼气试验两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不同之处为,碳-13由于是稳定性核素,其呼气试验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而碳-14没有碳-13稳定,其呼气试验有少量放射性,孕妇和14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使用。
受检者只需要空腹2小时以上,检查时口服一粒含有碳-13或碳-14的尿素胶囊,半小时后吹气、采集(在口服胶囊之前还需吹气采集一次),2~5分钟内即可得出结果,整个过程不超过1个小时。由于检查当场就能得到结果,因此当天门诊就能确诊并开始治疗,十分方便。
除了呼气试验外,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还包括胃镜活检及抽血检验。不过,不管哪种方法,都无法完全检测幽门螺杆菌。例如,呼气试验的检测准确性大约在95%;而胃镜活检阳性的话,是可靠的,可是阴性结果并不代表就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从胃中取出的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含量达到1万个以上,才能检测出阳性结果来,因此,阴性结果并不一定准确。血清检验的可靠率大约在700/0。所以,对于那些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是慢性胃炎的人来说,综合多种方法进行检查才是确诊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佳方式。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要治疗
有些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特别惊慌,要求医生立即给予除菌治疗。其实,在临床上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后,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应该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相关病史和症状区别对待,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除菌治疗。一般认为,以下这些人群必须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年轻人患上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严重胃炎患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早期胃癌治疗后还存在幽门螺杆菌的人;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以及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整天疑神疑鬼的患者。以萎缩性胃炎为例,胃黏膜和人体其他器官一样会衰老,如果年纪较大有萎缩,可能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而年轻人的萎缩性胃炎经过长时间的变化,有可能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疾病,所以要积极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比较困难。治疗方案通常为:①三联方案,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②四联方案,即在三联方案基础上加服铋剂(如丽珠得乐等);其他抗菌药如甲硝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也可选用。两种方案的疗程均为7至10天或14天。以上方案大约有70%或更多一些病人可以得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失败的病人,之后可再通过更换方案,再次治疗。临床上,我们也碰到不少反复多次治疗都无法根除的患者。这大部分是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强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再感染了。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等待新的治疗方案,另一种就是长期监测病情变化。有些人虽然带有幽门螺杆菌,但是胃黏膜无明显炎症,没有向坏的方面发展,就可以暂时不治疗;如果有一些炎症,也可以吃些胃药以控制炎症,缓解病情发展。
(编辑/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