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
淋巴结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组织,人体约有600~700个淋巴结,分布在全身浅表部位或深部位。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每5-6个淋巴结形成一个组群。表浅淋巴结很小,直径约2~2.5毫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可移动,无触痛,一般不易触及,深部淋巴结更是摸不到。倘若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质地变硬、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破溃等,都是淋巴结病变所发出的“警报信号”。
淋巴结之所以能对人体某些病变发出警报信号,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淋巴管接受人体各处的淋巴液同流,并滤过淋巴液,消灭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清除附近细胞残体和其他异物,是人体健康的“忠诚卫士”。同时,淋巴系统又常成为癌转移的通道。当病原微生物、异物或癌细胞通过淋巴结时,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与它们“交锋”。在“交锋”过程中,淋巴结便会发生反应性增生,出现肿大、疼痛等病理变化,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报警信号”。
由于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每一群淋巴结接受一定部位的淋巴液,这种情况极像居民的社区管理。例如颌下淋巴结群接受颏下三角区的组织、唇和舌的淋巴液;颈深部淋巴结群收集鼻咽、喉、气管、甲状腺等处的淋巴液;耳、乳突区的淋巴结群,接受来自头皮的淋巴液。因此,当发现某处淋巴结肿大时,医生即可根据其“辖区”的范围和淋巴结肿大的部位、质地、活动度、有无疼痛等情况,“顺藤摸瓜”,推断出某些疼痛的病因,并寻觅出病灶的所在之处。
不过,病症不同,淋巴结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淋巴结肿大又分为局部的和全身的,急性的和慢性的。在临床上,医生往往根据淋巴结本身的变化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即可做出如下定性。
1.起病急骤的特异性淋巴结炎。南“辖区”所属部位的某些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颌下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化脓性扁桃体炎、牙周炎、疖肿等口腔内和面部的炎症。头后枕部的淋巴结肿大,多提示头皮发生了炎症,例如头部脓疮、毛囊炎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与下肢、臂部、外阴、肛门周围的炎症以及足癣感染等i特异性淋巴结炎起病急、病程短,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肿大的淋巴结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应用有效、足量抗菌药治疗可迅速消退。
2.容易误诊的淋巴结核。淋巴结核常发在颈部淋巴结内,系由结核杆菌所致的一种慢性、特殊的炎症,起病缓慢,病程冗长,容易被误诊为一般的淋巴结炎,应用青霉素等普通抗生素无效,须用抗结核药物方有效。颈淋巴结核常成串排列或互相融合,中医称“瘰疠”,俗称“鼠疮”。患者常有低热、消瘦、盗汗等症状,当淋巴结内部发生干酪样坏死变软后,则触之可出现“波动感”,破溃后可形成瘘管。若不及时治疗,往往经久不愈。
3.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当恶性肿瘤病发生淋巴管转移时,可使淋巴结肿大。癌肿首先转移到“辖区”的淋巴结,也可通过血液向全身器官转移。譬如:食管癌、胃癌可向左锁骨上窝内淋巴结转移;肺癌、纵隔肿瘤可向右锁骨上窝内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常向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常向耳后的淋巴结转移;乳腺癌常向患侧腋下淋巴结转移;肛门区域的癌肿则向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转移的淋巴结开始多为一个,质硬无触痛。起初尚可移动,增大后固定。发现淋巴结转移后,应仔细查找身体内的原发病灶,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可见于多种疾病,平时常见的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各型急慢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特点是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可遍及全身,大小不等,无粘连,活动度好。譬如好发于青壮年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几乎侵犯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局部表现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表浅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具有橡皮样弹性感,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病理切片检查。一经确诊,应及早诊治,切勿耽搁。
当您发现淋巴结肿大时,既不要惊慌失措,草本皆兵,也不要漠然视之,麻痹大意,而应及早去医院(看医生)查明原因。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结果,淋巴结肿大的范围及特征,进行各项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淋巴结穿刺涂片或切除淋巴结送病理检查,患者务必积极配合。
(编辑/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