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和中风患者谈谈康复那些事

  • 投稿老妖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774次
  • 评分4
  • 96
  • 0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 夏杨

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超过150万,现有幸存者约700万,而这些幸存者中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实,很多中风患者的残疾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通过及时的、科学的康复治疗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但现实情况是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规范的方法却成为中风患者走向康复的“拦路虎”。

中风,三分急救,七分康复

老王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右半身子活动不灵,好在家人发现及时,把他送进医院。老王患的是急性脑梗死,经过抢救治疗后,他的病情算是稳定下来了。医生嘱咐他可以在床上做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了。可老伴心疼老王,心想:刚把命捡回来,身子虚得很,让老头子好好歇歇吧,等出院后咱慢慢调理、训练也不迟。老王也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在意医生的嘱咐。

邻床的老黄也是脑梗死,和老王同一天人院。病情稳定后,老黄可是把医生的话当回事,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开始配合康复训练。两个月后,老王还在床上“静养和调理”,手脚不灵活,吃饭、上厕所样样要人伺候,而老黄却早已丢掉手杖自己走路,出院回家了。凝望着老黄开心地收拾出院的身影,老王后悔不已!

其实,对中风患者而言,抢救是为了生命,为了让患者活下来、病情不再发展,而康复才是让患者活得更自理、更优质的“有力武器”!研究表明,中风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加速中风患者的恢复进程、减少残障的发生。康复治疗介入得越早,后期遗留瘫痪等功能障碍的程度就越轻。

所以说康复是中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风患者,三分急救、七分康复才是正确的理念。但许多患者家属却把康复想象成“伸伸胳膊抬抬腿”,早练晚练无所谓。于是病房里中风患者身边同了不少人,嘘寒问暖、送吃送喝,但会劝导患者及早开始康复训练的却少之又少。说到底,还是人们对康复不了解、康复意识不强。

中风康复,越早越好

小张只有29岁,却因为脑血管发育畸形,在运动的时候突发脑出血,虽然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手术,保住了性命,但却一直昏迷。病情平稳后小张就开始了漫长的高压氧治疗。两个月后小张逐渐醒过来了,这时才发现他瘫痪的胳膊已经伸不直了,双脚像跳芭蕾舞一样怎么都抬不起来,家属帮他掰都掰不回来,胳膊、腿也比以前变细了好多圈,连好的那一边胳膊、腿抬起来都很费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康复,小张才终于能自己站起来迈步了,可惜他的手却很难再做写字、使用日常器具等细致的动作了,这对于一个仍然需要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个很苦恼的问题。

据科学研究,经康复治疗后的中风患者,其功能明显比未进行康复的患者恢复得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但是功能改善的程度与康复治疗是否早期进行有关,越早开始康复训练功能恢复可能性就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想要功能有较大程度的进步和恢复就很难了,而且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瘫痪在床的患者极易因为感染、血栓、坠床骨折、心肺功能下降、食欲差、便秘、大小便失禁、褥疮等各种并发症而丧失生活质量、丧失尊严,甚至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在自然恢复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肌肉僵硬、痉挛以及关节挛缩变形、疼痛、难看的异常姿势等很多问题,这时再去解决就难了。所以,脑中风的康复治疗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

康复训练是个技术活

很多人以为中风后的康复就是自己在家锻炼锻炼,其实不然,康复训练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许多人不知不觉就走入了误区,耽误了功能恢复最宝贵的时间,甚至增加了不少痛苦。

赵老伯因为中风,已经住院好长时间了,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康复训练,终于能下地扶着拐杖行走了。出院时医生告诉他还要继续康复,建议到康复医院或社区找专业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可赵老伯回家后,因子女工作太忙,并没有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而是让儿子帮他上网查了很多训练的内容,然后他“依葫芦画瓢”,自己锻炼:每天躺在床上直抬腿几十下、手拿塑胶握力圈每天捏握上百下、反复地拍打揉捏瘫痪胳膊的内侧、瘫痪胳膊前后甩动上百次等。一个月后,赵老伯发现自己走路越来越费劲、胳膊和手也僵硬得难以伸开,连从卧室走到卫生间都累的气喘吁吁,更别提出门了。这时赵老伯才硬着头皮找医生,原来是训练不得法,越练越糟糕了!

中风后的康复是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治疗师,对患者受损伤的功能进行重塑、代偿的过程。每个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损伤程度、表现都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康复医生进行功能的各项评定,如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及肌肉力量、肌肉张力、步态、平衡能力、言语功能、吞咽功能、认知力、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处方;从患者瘫痪肢体渐渐地出现一些轻微的运动,到能自己弯曲胳膊、腿,能自己用手抓东西,自己坐得稳、站得住,自己能迈步走起,这个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异常的运动模式,情况千变万化,都需要康复医生进行评估、分析、调整,以帮助患者塑造尽可能正常的运动方式。如果按照错误的动作模式自己训练,练得越多,形成的错误动作就越顽固,在生活中完成该动作的时候不仅费时费力,甚至可能因为身体不易保持平衡等情况而出现跌倒、受伤的危险。

过度照料,不利于康复

中风恢复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康复最终的目的是要尽量让患者能生活自理、甚至恢复工作能力。患者不可能完全康复才离开病房回家,所以家庭成员对康复的理解和参与是中风患者恢复期非常关键的因素。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照料方式,患者的康复程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里,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才是对病人好。实际上,“用进废退”的道理大家应该都知道,别人提供的帮助越多,患者自身得到的锻炼机会就越少,功能恢复得自然就越慢,反倒不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甚至有的家属因为心疼患者,总是像对待孩子一样,认为患者自己吃饭又慢、还泼泼洒洒的,洗个脸要十几分钟还拧不干毛巾,真是“笨手笨脚”,就干脆代劳,直接给患者喂饭、擦脸、甚至到哪都用轮椅推着患者,白白浪费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患者也会因为被照顾的舒适与功能锻炼的辛苦一比较,而减少甚至放弃功能锻炼了。同时,因为影响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的进步慢了,对自己的康复前景信心也会越来越少。

因此对中风患者,应该先要摒弃家属过度照顾、代劳的现象,强调家属在旁不断鼓励和保护的情况下,患者尽量自我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依据患者的功能状况,医护人员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让患者自己逐步完成抓取食物、使用汤匙或筷子、擦脸梳头,自己穿衣、系纽扣等任务,一步步地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

勿急勿躁,康复贵在坚持

常有急脾气的家属会对着患者抱怨:“瞧你的笨样,连自己吃饭都不行,你还能干什么,整天锻炼有没有用心啊?”、“你怎么回事?都锻炼好几天了,怎么动作还那么难看!”等,听多了这样的话,很多患者对自己的康复信心会越来越不足,甚至丧失了坚持康复的动力。

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的特殊性,中风康复训练不可能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临床实践证明,脑中风后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恢复大都在3-6个月之内,随着时间推移,以后恢复就很缓慢了。所以要想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达到预期的肢体功能康复的目的,必须强调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必须根据已经制定的计划进行认真科学地训练,不能随意中断。

也有许多患者或家属康复心切,自己制定过于严苛的康复训练计划,无时无刻不在刻苦训练,甚至有的患者连夜里醒来都要把举胳膊抬腿各来几十下。还有些患者情绪焦急,晚上本来就睡不踏实,白天还要勉强坚持锻炼,过度疲劳,康复训练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有些患者急于求成,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私自增加很多练习内容,结果造成了不正确的动作或行走姿势,这时反而需要康复治疗师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纠正这些错误的问题。比如,下肢肌力较弱的1-2级患者,就急于求成3级在家属搀扶下练习行走,结果磨损了膝关节,甚至有些病人还会扭伤踝关节。所以,康复训练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否则欲速而不达。

卒中后抑郁,康复的“拦路虎”

大量研究表明,卒中后的患者,70%~80%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称为卒中后抑郁,虽然轻者只是情绪有点低落、提不起兴趣,但严重的抑郁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木僵”的状态,以至于不思饮食、不愿做任何活动,不在意自己和家人,或有自杀的行为。所以,在中风患者恢复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其有无抑郁、焦虑等情绪异常,并及时地给与干预,如心理治疗、服抗抑郁药物等,同时必须要配合家庭亲情的支持以及专业的康复治疗,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总之,中风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因此康复不仅仅涉及到肢体的运动康复,患者的言语、认知力、心理问题,以及社会功能的康复,也应该同时给与足够的重视。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