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奶粉宝宝,小心乳糖不耐受

  • 投稿熊伟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978次
  • 评分4
  • 43
  • 0

湖南省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黄瑞文

李玲的宝宝生下来没有几天就开始腹泻,把她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宝宝每天大便薄薄的,呈黄色或黄绿色,每天少则2~3次,多则4~5次。给医生看了以后,不但没开药,反而告诉李玲只要孩子的体重增加不受影响,腹泻根本就可以不管。孩子属于生理性腹泻,是由于孩子的体内缺乏乳糖酶,对妈妈乳汁中的乳糖不能消化所致。这种情况称为乳糖不耐受。

广泛存在的乳耱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可分为3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所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乳糖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也不一。李玲的宝宝就属于此类。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乳糖酶的活性正常后排便次数则减少。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到一定的年龄后,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或消失。

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的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宝宝中常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不同国家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不同,日本在7~8岁,非洲在3~5岁,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3~13岁1168名健康儿童调查提示,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87%的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在7~8岁。

乳糖不耐受症侵犯消化道

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宝宝表现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症状是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部分宝宝肠道气体多,常带出少量粪便在尿布上。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块,少数宝宝有回奶或呕吐。宝宝还会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的不安、易哭闹,排便或经腹泻治疗后好转。肠绞痛较少见,可发生在病程中,但也可发生在腹泻前。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生长迟缓等,多无发热。

如果宝宝有上述症状并且大便常规化验阴性、还原糖阳性、pH值低,则提示有乳糖不耐受;无乳糖配方奶的治疗效果好,换用普通配方奶或母乳喂养后又出现腹泻。符合以上情况就可确定宝宝发生了乳糖不耐受。

正确喂哺乳糖不耐受宝宝

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如果大便次数不多且不影响生长发育,无需特殊治疗。若腹泻次数多,体重增加缓慢则需饮食调整。如果急性期伴脱水时则应首先静脉或口服补充液体以纠正脱水。

可先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包括以牛乳为基础或以大豆为基础的无乳糖配方奶粉),待腹泻停止后再根据宝宝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母乳喂哺次数,改用母乳和无乳糖配方奶粉混合喂养。

与牛乳蛋白过敏不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与摄入的乳糖量成正比,因此很少需要从饮食中完全去除,而牛乳蛋白过敏是不依赖剂量的,即使是微量的抗原也可引起典型的症状。

除了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鲜牛奶以外,还可以用豆乳、谷类或麦类食品、酸奶来喂养宝宝。不论以何种食品替代,总的原则是不降低宝宝的营养需要,待宝宝可以增加辅食,减少母乳或牛乳喂养后腹泻会逐渐停止,因此乳糖不耐受的预后良好。

(编辑/王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