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
新一代有很多年轻人是伴随着随身听和耳机长大的。从上个世纪开始,索尼等随身听开创了“音乐无处不在”的先河。进入新世纪后,MP3、音乐手机和无损播放器被普及,戴着耳机听音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但这一时尚对听力的影响不容忽视。人们都有体会,在地铁、公交车等较为嘈杂的环境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调高耳机音量。
超过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是噪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处于85分贝或者更高的声压之中,很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可实际上,很多人可以忍受耳机长时间的播放超过90分贝的音乐而浑然不觉。高声压的噪音不断冲击震荡耳蜗中的液体,令毛细胞因受到过度刺激而死亡。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当我们在“享受”100分贝以上的音乐时,毛细胞就像在不断受到压路机碾压的小草,慢慢死去,并且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新增逾30万人。随着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和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冈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听力损伤在青少年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目前大部分青少年及家长对噪声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导致青少年习惯性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的娱乐性噪声中,且很少主动采取有效的个人保护措施,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重在预防,其关键在于减少噪声暴露。
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休息,让人感到厌烦的一切不需要的或者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都可称之为噪音。人体的内耳有18000个听觉细胞,这是一种感受听觉的、直径约0.01毫米的纤毛细胞,特别容易受噪声影响,受损后小能再生。研究表明,噪音性耳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HZ(高频),这一频率的听损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音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音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辅助。
噪音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引起听力损失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娱乐性噪音。具体讲,是指由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所产生的、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声音。包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各种乐器等。
除去职业因素外,青少年是接触娱乐性噪音较多的人群。他们是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更乐衷于参与到热闹、嘈杂的娱乐休闲等群体活动中,这也加剧了青少年的听力损失。
听力损伤是渐进式的,后果会在一二十年后显现。比如,没有听力损伤的人可能在六七斗‘岁出现耳背、听力下降,而年轻时有听力损伤的人四五十岁就可能出现耳背。事实上,噪音在早期或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音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完全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音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阈上移的元凶。所以,对于我们特别是青少年而言,学会科学、合理、安全用耳,是可以避免噪音对听力造成伤害的。
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是隔离噪音损害的重要措施。使用耳机听音乐应遵循“三个60原则”: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超过60分贝就不再戴耳机。
青少年还应该尽量避免或少去娱乐场所,如果一定要参加噪声活动的话,应选择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另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包括: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不在睡觉的时候听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如果耳部有疾要及时治疗;时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高危人群定期作听力检查。
(编辑/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