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保健医学正文

低血糖症有时爱“伪装”

  • 投稿危机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457次
  • 评分4
  • 17
  • 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卢纹凯

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毫摩尔/升。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毫摩尔/升就属低血糖。出现低血糖会产生多汗、饥饿感、震颤、心悸、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糖友们已非常熟悉,多会引起注意而得到及时处理。但有时低血糖也可能巧妙“伪装”自己,让人无法识破“骗局”。

“伪装”面面观

伪装成“抽搐”73岁的马大爷患2型糖尿病5年,现服用瑞格列奈片控制血糖。早餐后跑步1小时,突发肢体抽搐,意识模糊。紧急送医,查血糖仪2.0毫摩尔/升,考虑是“低血糖症”引起的,立即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症状消失,意识恢复。

伪装成“偏瘫”64岁的刘婆婆,有2型糖尿病史1年,正服某降糖类保健品。中餐前突发右半侧肢体偏瘫、言语不利。呼叫120,急检血糖为1.6毫摩尔/升,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肢体活动灵活,语言流畅,考虑系“低血糖症”所致。

伪装成“精神异常”王女上52岁,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平素口服格列吡嗪片治疗。l小时前出现胡言乱语、躁动不安,家人立即送医院急诊,测血糖为1.8毫摩尔/升,患者发病前曾口服格列吡嗪,后因家事未进餐。给予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患者数分钟后清醒,症状消失。

伪装成“心绞痛”55岁的陈先生患2型糖尿病多年,早晚注射胰岛素。近半月来常在凌晨睡眠时因胸痛而憋醒,伴冷汗,既往有冠心病史,经住院检查诊断为“心绞痛”,同时发现凌晨血糖常在3.5毫摩尔/升左右,考虑心绞痛发作是低血糖惹的祸。调整降糖药后,未出现低血糖,心绞痛亦未发作。

“伪装”背后的秘密

低血糖症之所以能“伪装”,与心脑关系密切。当低血糖发生时,大脑皮质受到抑制,进而出现脑功能障碍表现,如抽搐、精神行为异常等。加之糖尿病患者容易罹患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脑部供血本身就不均衡,当供糖量下降后,供血少的脑组织首先因供能不足而发生障碍(恰好这部分脑组织负责“指挥”肢体活动),从而导致偏瘫等表现。

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分泌肾上腺素等作用于心血管,使心脏收缩加快加强。若本身合并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则更易引起心肌劳累,从而发生缺血缺氧、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表现。

另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有多系统器官功能减退,糖尿病病程中又存在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身体对低血糖的信号并不敏感,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因而,此类患者无多汗、脉搏加速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症状很轻微不易察觉,这也为低血糖症穿上“伪装”的外衣提供了便利。“伪装”可识剐,重点在预防糖尿病患者学会识别低血糖与自救,尤为重要。如果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抽搐、偏瘫、精神异常或胸痛等与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症状,要提高警惕,以防低血糖症“伪装”。

在送医或急救人员到来之前,患者或旁人应注意,如伴有脉搏加速、皮肤湿冷、多汗等交感兴奋症状,可先服用含糖食品,有条件者尽可能检测一下血糖。低血糖如未及时发现并救治,脑细胞会坏死而造成脑损伤,导致患者很快昏迷或死亡。

平时,我们应尽可能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其中规律进餐、用药,适度运动,加强自身的血糖监测是关键。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可相对宽松,勿一味强调血糖达标。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8.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在11.1毫摩尔/升以下。老年患者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所以对他们的晚餐后血糖不宜控制得过低。另外,要避免自购降糖药或降糖类保健品,其中可能含长效类降糖药,服用后极易发生低血糖症。

(编辑/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