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中西医结合正文

从疗效结合的角度谈中西医结合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3-30
  • 阅读量22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西医源于西方自然科学,中医理论源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两者难以互相解释及印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西医注重微观、单病因和治疗可重复性,中医的特点是宏观视角、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一人一方”。中医、西医的理论来源不一及诊疗的方法论不同,是中西医很难在理论体系的层次进行渗透结合的主因,中西医结合应注重临床疗效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医;西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作者简介:纪晓栋,朱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405)


  现代中医研究有一种“趋势”,诊断出某个西医病名,对应使用某一两个方剂来治疗,如高血压,一律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认为这样才能证明该方剂治疗高血压的可重复性;另一种流行的研究中医的方法是,提取中药的某些化学成分来治病,试图用化学成分替代中药或者方剂的作用。这些使用西医思维来研究中医的思路可能会丢弃中医的“精髓”。中医、西医很难在理论体系的层次结合,其原因主要与中医、西医的理论源头不一及各自不同的方法论有关。


  1中医、西医的理论根源不一


  西医源于西方自然科学,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解剖、病理生理、微生物学等基础上。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方法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验证、技术使用和定量分析,具有确定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1]。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理论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周易》的哲学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周易》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了知万物之情状,构造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模型[2],《黄帝内经》描述的医学体系,与天文、地理、气象、物象、文化、哲学、心理等理论密切相关,提倡“天人合一”,通过对天地自然万物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改变的长期体验,推天道以明人事类比而得出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及诊断、治疗方法[3-4]。


  中医、西医理论根源属于不同的认识自然、总结自然界各种规律的理论体系,决定了中西医的理论有很大差异,难以互相解释及印证。例如中医的经络学说一直没有得到自然科学的“印证”,通过解剖及各种仪器检测均证实不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古籍《尚书》[5]既载有中医理论根源之一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属性,这五种特性解释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五行同样无法用自然科学解释,跟化学元素不能一一对应,甚至根本找不到重合点。


  2中医、西医诊疗的方法论不一


  2.1微观与宏观


  西医偏向于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疾病的规律及治疗方法。西医注重微观的研究方向,有两个弊端:一是用静止的科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动态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二是人体与环境发生分离,凡事都在人体内找原因,将视角和努力只集中到人身上,忽略了人与自然、社会是共生、共存、共赢的[6]。微观的视角“看”的主要是“病”本身,而容易忽略了病是生在“人”身上。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研究的重点是患病的“人”,从宏观角度把握疾病规律,讲究“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认为性别、年龄、体质、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均有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也讲究通过辨证寻找到病因,但不同于西医微观的“致病因子”,中医病因是宏观视角,即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偏颇均会成为病因之一。中医基于宏观角度的疾病分类系统的优势在于,它以临床证候来研究疾病,虽然证候看来是一些症状,却与中医治法建立了良好的对应,临床上找准了证型,相应的治法就确立了[7-8]。


  2.2单病因与整体观念


  西医习惯用单病因、单因素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及其对应的诊治,把医学研究的触角只投射到某一因素或机制,不仅脱离了作为整体的个体,容易将人与环境、社会和心理因素分开来,在精神性疾病、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方面方法不多[1]。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强调人体与自然界、时令气候、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


  例如西医认为消化道溃疡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予以规范的抗菌治疗后,仍有部分病患疗效不好,容易复发,西医将之归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情况的发生。然而,消化道溃疡发生发展仅仅用一个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完全解释清楚吗?针对这一类病患,在中医的视角,会从整体观念入手分析病因,详细询问患者存在哪些危险因素,有无饮食习惯的偏颇?如暴饮暴食,嗜食煎炸辛辣之品、烧烤类食物,酗酒等情况,有无心情抑郁、工作压力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中医认为饮食习惯及心理因素对消化道疾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这些因素的影响难以量化,西医没有将这些因素作为主要的“致病因子”来治疗。假如一位消化道溃疡患者在治病时继续饮酒,或长期心情抑郁,即使规范抗菌,估计也是收效甚微,故中医在治疗时会先要求患者摒弃不良饮食习惯,辨别心理状态对患者疾病的影响,予积极心理疏导,同时予以辨证论治,临床观察结合中医治疗消化道溃疡比单纯抗菌治疗疗效更佳。


  2.3“千人一方”与“一人一方”


  西医诊断和治疗关键在于找到病因并消除致病因子。感染性疾病,要找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然后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去杀灭病原微生物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发现了肿瘤,直接把它切掉或者用化疗、放疗的手段把肿瘤细胞杀灭。西医治疗一个病因对应一个治疗方案或一种药物,并不太重视这名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疗的可重复性,即所谓的“千人一方”。


  中医诊疗的精髓是“辨证论治”[9],亦即强调“治疗个体化”。辨证论证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舌脉象)等证候群,其中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信息,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患者体质强弱,邪气盛衰,并结合地理环境、情志因素等的相互影响做综合分析,求得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整体反应的“证”,证同治同,证异则治异,避免千人一方、千人一药的泛化治疗,这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基础[10-12]。


  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在“一人一方”,在“方”不在药。黄连素、黄连或葛根芩连汤都可以治疗腹泻,黄连素是从黄连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治疗腹泻效果也很好,但从严格意义来说运用黄连素来治疗腹泻并不属于中医的范畴,使用它的指导思想是西医的方法论,体现的是某种天然植物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有腹泻症状即可使用黄连素,治疗可重复性高。而按照中医理论,中药黄连之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之治则只适用于湿热泄泻,其治疗用药过程应通过运用辨证论治,明确患者腹泻证型属于湿热泄泻,然后相应使用黄连或葛根芩连汤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疗效,反之,如患者证型为脾虚、肾虚或肝郁泄泻,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必然效果不理想。


  3注重临床疗效的结合


  按照现代药理学理论,很多中药被证实具有确切的治疗疾病的作用,如干蟾皮抗消化道肿瘤,黄连降血糖,天麻、钩藤、罗布麻降压,红曲降脂等,部分医生在加减用药时喜欢直接按照西医病名选用有相关药理治疗作用的中药。治外感热病取板蓝根、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来治疗,甚至一见感冒、感染、炎症之类的西医疾病,就把西医的这些“炎症”“感染”等同于中医的热毒,中药治以清热解毒,大剂量使用银花、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蒲公英之属。这种中西医“对号入座”,不分寒热虚实而用药,背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石”,影响中医疗效。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应注重临床疗效的有机结合。任何一种医疗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都不是“包治百病”的,关键是要扬长避短。


  3.1“早病”中医为主


  按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可大体将疾病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中医的特长是在疾病早中期的治疗,包括“治未病”,以功能性疾病为主。通常说的生病是指器质性疾病,就是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或影响了生理功能。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加,现代社会“亚健康状态”人群越来越多,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正常,无器质性病变,但又出现不健康的生理状态,如无法纳入疾病状态的咽部不适感、乏力、焦虑烦躁、精力不足等,西医难以找到器质性的病因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准,对亚健康患者,中医认为其已出现气血阴阳失衡的情况,辨别其病因,有的是不合理的生活起居,有的是饮食习惯偏颇,有的是不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等,在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对应的生活、饮食、心理指导的同时,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证候把握亚健康,对其进行认识、分类,通过病患的证候表现可辨识为中医的某些“证”,如肝气郁结、瘀血内阻、气血亏虚、湿热内蕴等,从而具体处方用药论治亚健康人群,达到调整患者的亚健康状态的目的[13-14]。


  3.2“中病”中西医并行


  在疾病中期,即出现器质性病变时,中西医都可治病,但中西医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上各有自身的优势,应找准中西医各自的“位置”,“辨证”灵活使用两者。例如细菌感染性疾病,西医抗菌药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很多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西医的抗病毒药往往疗效欠佳,中医辨证论治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综合证候表现进行经验性辨证治疗,在较大程度上起到治疗作用,包括2003年的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西医诊断为冠状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效果不佳。笔者所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团队,从温病学角度来分析疫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中医学湿疫的范畴,按卫气营血辨证,制订了中医药清解法为主的临床综合方案,治疗70例患者全部痊愈,后期随访均无后遗症,提示SARS早期应用清解中药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与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高[15]。


  另外,针对同一病患,可分别发挥中医、西医的特长,用西医则贯彻西医思路,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明确患者致病因子,予以针对性治疗。用中医就执中医思维,按照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处方用药,“一人一方”。譬如肿瘤化疗的患者,西医的化疗药物虽然把肿瘤细胞杀死了,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产生伤害和影响,出现很多化疗反应或免疫力低下等。此时可以运用中医方法,对肿瘤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从宏观的角度、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的角度来调理患者身体,调和阴阳,从而达到共同治愈疾病的效果。


  3.3“晚病”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至于疾病晚期或者终末期,往往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中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如休克病患急救时首选还是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中药针剂可辨证酌情配合使用,单靠中药汤剂想要“妙手回春”可能性不大;心跳呼吸停止时必然以心脏胸外按压及人工通气抢救为主,不做心肺复苏而另寻针刺或灸法治疗是不可取的。


  4结语


  中医、西医很难在理论体系的水平上互相渗透,中西医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杂糅结合效果堪忧,运用西医思路及方法解释和研究中医的方向可能导致无法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及特色。医者应秉持以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与运用中医,避免现代中医陷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怪圈”,中西医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争取两者在临床疗效上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共同治病救人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