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08
  • 阅读量28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应用ESD治疗,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价值;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症状,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1],易被患者忽略,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临床上对于这类疾病常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切除病灶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但是外科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机体伤害较大,术后恢复慢,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5年内存活率低,为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与经济负担[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应用广泛[3]。因此,本文对ESD治疗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符合早期胃癌诊断标准。(2)无禁忌证。(3)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2)多器官衰竭、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视听障碍、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全腹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超声胃镜检查等,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对照组行外科手术治疗。给予患者气管插管以及全麻准备,选取腹部正中位置作为切口,于腹腔内探查肿瘤的浸润程度,并对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判断,选取适宜的距离进行侧切,清扫淋巴结,行部分胃切除或胃全切,待肠管与残胃吻合,缝合切口。

观察组行ESD治疗。患者全身麻醉,选取0.4%靛胭脂于病灶表面进行喷洒染色,以此来判断病变范围,并在病灶周围0.5 cm处应用针形切开刀进行电凝标记,间隔0.2 cm。在标记点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甘油果糖以及盐酸肾上腺素混合液,注射剂量为2 m L/次,注射后,病变部位可见明显突起,应用IT刀或者Hoo K刀沿标记点外侧进行环形切开,直至黏膜下层处,沿边缘切开行黏膜剥离,并在剥离过程中,将混合液注射于黏膜下层,以此来保证黏膜下层始终维持突起的状态。在剥离过程中,及时止血,始终保持手术视野清晰,根据出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创面上喷洒糖铝胶,保护创面,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病灶被完整切除后,将标本组织固定,对病变大小进行测量,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进行病理检查。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常规抗菌药物,行止血、补液以及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1 d禁食物、水,术后2 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少量流质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是否有出血、腹胀等现象的发生,可予以腹部平片、血常规等检查,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疗。对所得病理报告进行分析,若切缘或基底部有癌细胞残存,则需要再次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于患者出院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进行随访,并告知患者每间隔3个月进行一次胃镜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存活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复发率、存活率比较[n(%)]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1)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在经过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存活率低,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胃癌是由于胃黏膜上皮出现特异性增生而导致癌前病变,并且进一步发展而演变成的癌症[5]。胃癌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对胃癌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大致包含以下几点:(1)饮食习惯。生活节奏过快,导致人们饮食习惯不规律,同时,长期食用腌制、熏烤的食物也会增加胃癌发生的概率,不良的生活习惯,熬夜、吸烟、酗酒等都是引发胃癌的原因。(2)胃部手术。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上皮出现特异性增生,从而演变为胃癌。(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并且能够使胃部炎症加重,促使食物中的硝酸盐转化成危险系数较高的亚硝酸盐,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加速繁殖[6],从而引发癌症。在临床上,通过胃镜与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对病灶、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予以观察,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使其及早接受治疗。

外科手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将病灶存在的、已经出现胃壁浸润的胃部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切除[7],并在术后给予放化疗治疗,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维持,这一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手术中出血量多,创面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在疾病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ESD作为临床上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段,对于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并将其彻底切除,能够完整保存病理组织,且创口小,大大降低术后出血以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使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以及正常功能进行保留[8],治疗及住院时间短,疗效显著。

在应用ESD进行治疗时,需要掌握其基本适应证,具体包含以下几点:(1)无论病灶大小,无溃疡形成的分化型黏膜内癌。(2)有溃疡形成,且肿瘤直径≤30 m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3)肿瘤直径≤30 mm,无溃疡形成的分化型SM1黏膜下癌。(4)肿瘤直径≤20 mm,无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5)肿瘤直径>20 mm的黏膜上皮病变。(6)黏膜下层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或病灶切除后复发患者。在行ESD治疗前,应当对患者的基本病情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治疗指征,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9]。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ESD治疗能够缩短手术以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存活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医师要判断患者是否符合ESD手术治疗指征,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止血,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对于裸露在外的小血管给予电凝止血处理,治疗结束后,及时在创面喷洒止血药物,术后行常规胃肠减压,并加强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保证手术效率[10]。

综上所述,ESD用于治疗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能够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4):79,81.

[2]孙乐,刘可伟,喻群力,等. ESD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48);29-30,63.

[3]乔京贵,赵聪亚,张淑芬,等.黏膜剥离术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在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733-1734.

[4]余永平.黏膜下切除术(ESD)联合色素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8):3496-3497.

[5]刘春华,刘立新,卢宝祥,等. ESD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A2):2,32.

[6]刘晓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8)-3451-3452.

[7]金路,张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 2021,33(4):530-531.

[8]柴小兵,段旭红,李娅,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50-55.

[9]杨瑞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及风险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7):137-138.

[10]昌华,袁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8):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