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服务中心接诊的6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变化差异、致残率及住院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致残率、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表现,提升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倡应用推广。
关键词:健脾化痰活血法;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据统计,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7 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超过80%,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而胰岛素抵抗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不但影响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同时会诱发多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致残、死亡。因此,重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治疗工作至关重要。糖尿病常规治疗不仅需控制血糖、血压,还应调理脂质。传统中医理论将糖尿病归入“消渴”“消瘅”范围,认为其病因在于阴虚燥热,与脾胃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日久必致气虚血滞,痰湿淤阻,而常见过劳肥,出现“三高”现象,疲倦乏力症状常因此而就,多见胰岛素抵抗。通过健脾化痰活血法可达到祛瘀、活血等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本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服务中心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进行研究,简析健脾化痰活血法的应用效果,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服务中心接诊的6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45.46±4.39)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5.66±4.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先对其日常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告知家属患者应严格禁止糖的摄入,控制钠盐和热量的摄入量,采取定时少食多餐的方式,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江苏德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51)治疗,口服,0.5 g/次,在每天3次正餐后各服用1次即可。另外,需测量患者血压,根据血压波动情况调整降压药物。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中二甲双胍的用药方案和对照组完全相同。中药方案选择健脾化痰活血方,方剂内容包括佩兰、苍术、法半夏、炒白术各10 g;黄芪、葛根、丹参各30 g;茯苓15 g。还需根据患者实际病证对方剂进行加减,如患者舌苔黄厚,则需增加黄连10 g;如患者出现大便秘结的情况,则需加入大黄6 g。在药材煎制前,需将其全部加入清水中浸泡30 min左右,再使用浸泡之水直接煎制,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煎至药汁300 m L即可。每天服用1剂,分别在早餐前和晚餐后饮用。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倦怠乏力、口中黏腻)改善情况,以0~10分评估,症状越严重,则评分越高,相反症状轻则评分低。(2)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公式:胰岛素敏感指数=-ln(空腹血糖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血糖胰岛素/22.5[2]。(3)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率和致残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住院率、致残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率、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率、致残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医学界发现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不仅在于胰岛素合成障碍,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证实存在胰岛素抵抗症状,即胰岛素对应的靶向细胞或组织的降糖反应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处于极低水平,临床将此类患者归类于胰岛素抵抗型2型糖尿病。此类患者相比于普通糖尿病群体,不适宜用胰岛素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因其靶向目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弱,使得人工胰岛素制剂进入人体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3]。因此西医在应对此病时通常推荐以口服降糖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二甲双胍较为常见,该药物可以改善人体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二甲双胍可以提升由胰岛素介导下的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但其并不会提升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合成量和相对浓度,而主要通过增加组织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降低血糖值。同时二甲双胍还可以提升葡萄糖的氧化效率,提升肌肉、肝脏、脂肪等组织内糖原的合成率,以此改善因胰岛素抵抗引发的高血糖状态。但这种药物长期服用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头晕头痛等,且如患者合并肝脏、肾脏、肺部、心脏等功能不全时,则无法正常使用或严格禁止使用,使得其临床应用范围受限[4]。
中医将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归类于“消渴”“消瘅”,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人群数量相对较多,且病情迁延漫长,久病而成瘀、肥胖多生痰,因此该类患者多以痰瘀互阻为常见病证。现代病理学研究显示,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大多会伴有高血脂症状,血管内血脂、血小板相互黏附,极易形成血栓,这与中医的“痰瘀”“痰阻”理论相似度较高[5]。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乃人体生化之所,可运化水谷之精微,濡养脏腑、四肢和经络,维系着人体的新陈代谢[6,7],其中肌肉为脾脏所主,因而更加依赖于脾胃的功能。而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肌肉细胞在胰岛素介导下的葡萄糖摄入、分解等工作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这种功能下降时,即说明失其濡养,人体内脾胃功能处于一定的失调状态。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显示,脾气亏虚会加剧该模型的胰岛素抵抗程度,而健脾化痰活血方剂干预后这一病理状态则会改善。本研究所使用的方剂中包含佩兰、苍术、法半夏、炒白术、黄芪、葛根、丹参、茯苓等多种药材,其中黄芪是治疗糖尿病类病变的常用药材,其味甘而性温,可入脾、肺二经,可补中益气,补脾气之亏虚[8,9,10]。葛根则具有升清降浊的功效,健脾的同时也可止泻,与黄芪共用可以更好地补益脾脏正气[11]。佩兰具有行气化湿功效,黄连则可清热燥湿,大黄可活血除湿,与半夏、茯苓、白术配合,可起到化瘀、消痰、除湿、通络的效果。方剂寒温并用,不仅可以益气活血,补脾、肺之不足,还能健脾化痰,疏通因痰瘀互阻之证影响的经络,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提升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降低二甲双胍、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使需要长时间服药的患者的配合度得到有效保障[12]。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表现,提升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倡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