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崇晨 淮安市肿瘤医院
摘 要: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在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采取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明显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显微镜;外侧裂入路;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不断增多,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出血,基底节区是常见部位[2]。基底节区为人体运动中枢区,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剧烈运动可增加诱发脑出血的风险,常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3]。目前,在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可采取手术治疗方案消除血肿,但不同术式对患者的干预效果不同[4]。本次研究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分析其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等部门批准,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3.79±3.46)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64.53±3.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临床相关诊断符合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2)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3)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且知晓相关研究流程。排除标准:(1)肝、肾等重要器官不健全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手术禁忌证者;(4)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实施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具体如下。
对照组:患者保持仰卧位,手术操作时应避开血管,切开脑皮质,直至血肿腔,使用吸引器清除血肿,应遵循从中心至外周、由浅至深的原则进行逐步清除,清除量应在60%~75%。手术后,给予患者脱水、抗炎、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患者呈仰卧位,在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池2~2.5 cm,而后释放脑脊液,分离额颞间隙,并垫入脑棉片。借助脑自动牵开器,充分暴露岛叶,在其无血管区域,将皮质进行分离,直至血肿腔。利用显微镜,最大程度清除血肿,确保充分减压,清除后行止血处理。与对照组相同,患者术后进行脱水、抗感染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硬脑膜下积液、上消化道出血、脑积水、肺部感染的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障碍程度,最高分为15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神经障碍越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GC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与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GC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肢体瘫痪等症状。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当患者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时,可诱发血压发生变化,使得已病变的血管发生破裂、出血,且常见部位在基底节,因此,在治疗上,改善神经功能的损伤最为关键[5,6]。
传统开颅手术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且死亡率较高。目前,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已逐渐取代传统开颅手术。显微镜的指引能够有效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并且可完全清除血肿,减少术后出血情况,有效规避灼烧或电凝对脑组织产生的损伤[7]。在显微镜下将侧裂进行分离,并沿额颞部间隙进入,释放脑脊液,可使脑组织得到松弛,大幅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经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后,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进而完全消除血肿,同时手术时间更短,利于患者尽早康复。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可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确保治疗安全,这对患者预后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观察组GCS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了此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明显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因此,显微镜下外侧裂入路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玲,谭祖鑫.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27):149-150.
[2]刘俊,飞,秦智勇.冠狀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2021 ,37(6):46-47.
[3]周康胜.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与经皮质造瘘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甘肃医药,2019,38(1):51-53.
[4]高玉华,魏民,夏鹏飞,等,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17(4):462-465.
[5]查显斌,冯凌云,张金鹏.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9):1385-1386.
[6]赵焕燕,李军,勾海超,等.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在单侧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3):1399-
1402.
[7]田仁富,潘轲,谭雪瑛.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6):701-
703.
[8]胡立峰.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及NIHSS评分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0):1372-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