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4-28
  • 阅读量52次
  • 评分0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验法+基础治疗法,观察组采用微生物检验法+针对性治疗法。分析观察组患者感染菌株的主要类型、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比较治疗后患者感染程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检出40株病菌,占比较高的是大肠埃希菌42.50%(17/4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细胞菌;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2周治疗后的感染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生物检验应用于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便于临床医生分析患者感染程度并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 临床诊断治疗 微生物检验 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加剧、抗菌药物滥用以及临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感染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多脏器的功能损伤,此损伤是不可逆的,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诱发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威胁[1,2]。目前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微生物检验,可通过其专业的操作和手法等,了解患者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及疾病进展情况,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治疗,其是降低患者短期死亡率和保障患者预后的关键方法[3,4]。本研究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分别应用不同检测方法,分析微生物检验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4.29±7.25)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2.61±0.41)d;胃肠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患者分别为19例、11例、7例、3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4.24±7.29)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2.63±0.43)d;胃肠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患者分别为18例、13例、5例、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此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经过细菌培养对疾病确诊;②患者病例资料完整,且精神认知正常,能够积极配合进行检查和治疗;③经影像学检查,患者无严重颅脑疾病及恶性肿瘤;④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经血液检查后,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②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治疗,利用常规检验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接受微生物检验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临床表现采用血液、分泌物、痰液等不同采集方式采集标本,置于无菌容器中,在2 h内送检;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将病原菌分离,使用微生物检测仪对细菌进行分析和鉴定;合理应用微量稀释法、纸片法,同时还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根据检验结果实施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满足合理用药需求。

1.3 观察指标

检验观察组40例患者经微生物检验后感染菌株的主要类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包括诊断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感染程度变化,根据细菌阳性结果进行判断,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验观察组患者感染菌株的主要类型

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表示:共检出40株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细胞菌,各自占比分别为42.50%(17/40)、27.50%(11/40)、17.50%(7/40)和12.50%(5/40)。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比较

对照组40例患者诊断正确例数有21例,诊断准确率为52.50%;误诊9例,误诊率为22.50%;漏诊10例,漏诊率为25.00%。观察组40例患者诊断正确例数有29例,诊断准确率为72.50%;误诊5例,误诊率为12.50%;漏诊6例,漏诊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感染情况比较

对照组40例患者轻度感染15例,占比37.50%;中度感染10例,占比25.00%,重度感染15例,占比37.50%。观察组40例患者轻度感染21例,占比52.50%;中度感染17例,占比42.50%;重度感染2例,占比5.00%。观察组患者经2周治疗后的感染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诊疗过程中,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其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其中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一般情况下是不致病的,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5]。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6]。

根据临床分型,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例,其会引起患者行为上的突然改变,加重病情,而以往的尿检或其他检测方式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整体并不理想。微生物主要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是引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检验是判定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依据,其能够对患者的症状及病情进行有效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合理用药,可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7,8]。借助微生物检验,能够准确判断耐药基因,掌握其性质与演变过程,便于针对性用药,对于控制感染程度具有积极意义,同样也能改善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问题,利于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感染性疾病诊断准确率为72.50%,且观察组经微生物检验进行对症治疗2周后患者的感染程度有明显降低(P<0.05),可以看出行微生物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针对性用药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将微生物检验应用于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临床准确率高,便于临床医生分析患者感染程度并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凌莉,韦秀锦,莫秀林,等.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9,8(1):92-93.

[2] 包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61-62.

[3] 孙春琼.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80):130.

[4] 王艳荣.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7):85-86.

[5] 何侣.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160-162.

[6] 胡海洋,陈明刚,杨业永,等.微生物形态学检验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224-226,251.

[7] 钟滴冰.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3):175-177,247.

[8] 李源,陈军华.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4):209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