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心脏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心率震荡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心脏康复运动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心率震荡情况。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观察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指标均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率减速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率速力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斜率(TS)参数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均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者的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心率震荡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心脏康复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性 心率减速力 心率震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经由心导管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微创治疗方式,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肌梗死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直接、补救性、溶栓治疗再通后三种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方式。由于心肌坏死后无法完全再生,故心肌梗死疾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1]。基于此,临床治疗及护理需侧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重点围绕心脏康复运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护理管理,会对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心率震荡产生何种影响展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4.28±6.67)岁;急性心肌梗死分类情况:非ST段抬高19例,ST段抬高11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4.37±6.73)岁;急性心肌梗死分类情况:非ST段抬高20例,ST段抬高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③恢复意识后,依从性良好,自愿接受心脏康复运动指导的患者。④知悉本研究并愿意参与,与家属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⑤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批准通过。排除标准:①合并重症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②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③因病情严重程度较高,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④经抢救后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陷入重度昏迷状态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住院观察期间,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锻炼,如在他人陪同下散步等。
观察组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具体流程如下:①运动形式选择:热身+训练+放松的三位一体式锻炼法。开始正式锻炼前,在不设定运动强度的情况下,自主进行散步、伸展肢体等运动,持续时间控制在10~15 min,使机体升温、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机体耐受力,在20~30 min的时间内,进行快步行走训练(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4~5 km,可适当增减)。锻炼结束后,应逐渐降低运动强度,可继续慢走1~2 min,之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专业的放松,持续5~10 min。②运动强度控制:患者在进行快步走时,自我感觉应该为“稍微用力”。③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4次,最好采用训练1 d—休息1 d的模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管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12周后(下同)的心率变异性,包含都行心搏RR间期保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PNN50),上述指标均值水平越高表明患者心脏功能越强。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管理干预前后的心率减速力,数值越高表明心脏功能越强。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管理干预前后的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情况,数值越高(非绝对值,考虑斜率正负情况)表明患者心脏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指标均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x±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①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减速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率减速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减速力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减速力比较(x±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①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震荡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参数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均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率震荡情况比较(x±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①P<0.05。
3 讨论
心率变异性主要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能够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张力及平衡性,是评估患者心血管病情的重要指标[2]。心率减速力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技术。心率减速力降低时,表明患者的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可增加患者猝死率。心率震荡指一次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先加速后减速的变化情况(窦房结对室性早搏的反应出现敏感性变化),可有效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症状缓解后的危险性[3]。
总体而言,上述3个指标可在不同方面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在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心脏康复运动干预的患者,其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心率震荡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表明心脏康复运动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玉.全程康复运动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3):543-545.
[2] 苟仓伟,周希胜,赵江龙.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3):63-65.
[3] 江彩霞,郭杰文.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11):81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