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关于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以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本文的对照组,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研究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结果 观察组患者均存在胸闷气促等症状。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心电图检验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肌酶学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存在有特异性的特征表现,病症相对更加急骤危险,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左心衰竭 首发症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在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而继发的一种血栓形成而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这种病症主要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除此以外,也包括缺血性心源猝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的表现类型也表现有不同的差异性[1]。有研究认为临床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很容易形成富含有血小板的白色血栓,所以这一类患者一般都伴随有多支严重狭窄的病变,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死率相对较高,而且急性心肌梗死也很难得到及时的诊断,因此临床所产生的危害十分巨大[2]。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以急性左心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另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以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确保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基本的一致,以便进行分组对照。本文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为88岁,年龄最小为68岁,平均年龄为(78.05±8.02)岁;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为86岁,年龄最小为65岁,平均年龄为(78.01±8.03)岁。本文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符合该病症的标准,所有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主动脉夹层和心脑血管病变。(3)所有患者不存在有肝肾肺等相关脏器损害或功能障碍表现。(4)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检验获得认可。(5)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病症[3]。(6)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合并主动脉夹层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3)合并有心肝肺等相关脏器损害或障碍的患者。(4)对本文的所有干预方法或检查方法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4]。(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或拒绝进行此次研究的患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走访丢失的患者。(7)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的患者。(8)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调查而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对本文的所有调查对象入院以后均常规的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统计所有患者入院以后的主要症状和表现并进行记录,指导患者平卧在床上,探路胸部和手腕、脚腕等部位,将相关的心电图导连连在患者身上,左侧上肢连接黄色导联,右侧上肢连接红色导联,右侧下肢连接黑色导联,左侧下肢连接绿色导联。胸部导联连接顺序是:第4肋间隙胸骨右缘连接V1胸部导联,第4肋间隙胸骨左缘连接V2胸部导联,V3胸部导联位于V2导联和V4导联之间,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上连接胸部导联V4,第5肋间隙左腋前线上连接胸部导联V5,第5肋间隙左腋中线上连接胸部导联V6。导联连接之后,以放松的心态检验患者的心电图。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检查心肌酶谱,比较两组患者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或肌钙蛋白I等。
1.5 统计学分析
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且本文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通过组间行χ2检验后用[n(%)]表示;计量资料通过组间行t检验后用(±s)表示,组间差异性则通过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症状体征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刻进行急诊科诊断,明确存在急性左心衰竭,选择坐位,为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快速通过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等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中62例因为有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快速房颤而应用西地兰静0.2~0.4 mg静脉注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得到缓解,但均未彻底改善;23例患者表现出心源性休克,经过抢救无效死亡患者7例,其中3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4例患者因心源性猝死。存活的93例经过抗心力衰竭治疗以后,再经过心电图检验和心肌酶学检查,明确心肌梗死之后入住重症监护系统进行相关的系统化治疗,其中33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对照组患者中100例患者经过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至今已全部康复出院。
2.2 心电图情况
本文观察组患者来诊的时候心电图均没有表现出上抬改变,对患者按照急性左心衰竭进行处理,有22例患者在0.5 h后心电图存在ST-T改变,34例患者1 h后存在ST-T段抬高,还有31例患者2 h以后存在ST-T段抬高,其余13例患者的心电图一直未见抬高;对照组患者首诊的时候均存在ST-T抬高,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比较[n(%)]
2.3 心肌酶学改变
本文观察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检查,首次检查存在13例患者CKMB增高,c Tn I无升高;1 h后存在42例患者CKMB增高,36例c Tn I升高;2 h后存在21例CKMB增高,55例c Tn I升高;3 h后,所有患者的CKMB和c Tn I均升高;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检查,首次检查存在20例CKMB增高,3例c Tn I升高;1 h后存在38例CKMB增高,24例c Tn I升高;2 h后存在38例CKMB增高,30例c Tn I升高;3 h后,所有患者CKMB和c Tn I均升高,两组之间比较,P>0.05,无明显的差异性。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因为急性心脏病而导致患者心排血量出现显著降低而表现的一种病症,这种病变会使患者的组织器官出现灌注不足,临床表现为急性的淤血综合征[5]。很多患者的急性左心衰竭通常是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而发病,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导致患者出现发病,所以临床工作过程当中我们通常会看出,很多患者在发病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心力衰竭症状[6]。
ST-T的改变出现比较晚或没有出现ST-T改变的原因可能是:相关冠状动脉未出现完全闭塞,患者的心肌缺血损伤未波及患者心肌全层,此种情况下导致患者的心电图可表现为ST-T段下移,或者存在T波倒置的情况。但根据患者的血液中心肌标志物或心肌酶学升高情况进行判断,仍可说明患者存在心肌坏死,只是存在范围相对较小,这一类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进展成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除此以外,老年患者心肌梗死主要表现在大量冬眠的心肌基础上,各个对应的室壁心肌之间的电位相差并不明显,所以心电图往往缺乏有ST段上抬的典型变化,在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8]。
对上述患者是否存在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有一部分患者年龄较高,心肌神经末梢受到了破坏,导致痛觉神经并不明显;同时患者体内的β-非肽水平存在升高的趋势,使得患者的疼痛感觉进一步减缓。而且还有一些患者年龄较高,因自主神经功能出现障碍,这也导致疼痛阀值存在升高,这样就会导致疼痛,感受相对较差[9]。临床上很多患者因心功能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损伤,使患者存在急性左心衰竭而掩盖了其他的症状,导致患者在诊断的过程中,对医师的诊断思维产生误导,因此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综上所述,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存在有特异性的特征表现,病症相对更加急骤危险,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最大程度抢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茹文鑫,胡汉,周婷,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的脂质代谢特征与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1,43(10):970-981.
[2]陈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J].医学信息,2021,34(10):122-124.
[3]郭超,罗晓亮,张峻,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和近期预后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21,21(2):3816-3822.
[4]闫蕊,王家璞,王建玲,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8):1358-1360.
[5]赵曙辉,黄颖.左回旋支闭塞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进展[J].海南医学,2021,32(7):913-916.
[6]纵静,李芳芳,薛传优,等.不同年龄段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男性患者的临床特征[J].江苏医药,2021,47(3):226-229.
[7]牛文豪,赵馨娜,伍锋,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节律及机制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6):903-908.
[8]张闽,左惠娟,杨红霞,等.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评估及临床特征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1,40(2):125-129.
[9]于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6):43-44.
[10]乐健,何胜虎,胡梦,等.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12):126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