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临床医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2
  • 阅读量177次
  • 评分0
  • 0
  • 0

  临床医学其实也是现在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医学生要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更需要具有对医学知识综合分析及应用的一些能力。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临床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1篇: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改革建议


  金晶,高小惠,马超(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北京100730)


  摘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能力日益成为评价医学院和医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各高校试办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的建议,以期为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特点;改革建议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一种由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精英教育模式,中国从2004年开始在七所重点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高,培养了很多医学界的精英,但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各试办高校还在摸索中前行,国内尚没有对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科研能力的培养同临床技能的培训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解决临床上需要突破的问题。各试办高校为提高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尝试,本文具体分析各试办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1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


  1.1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中国针对八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有多种形式的尝试,有“2.5+1.5+3.2+0.8”(医预2.5、基础1.5、临床3.2、科研0.8),有“2+2+4”(医预2年、基础2年、临床4年),也有“1+2+2+3”(医预1年、基础2年、临床2年、二级专科3年)和“4+4”(4年本科、4年医学教育)等,各模式分配在科研训练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最短的8个月,最长的3年,有专门安排科研训练阶段的,有穿插在临床见习间进行的,也有在基础阶段进行的。在八年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医学生做科研似乎时间难以保证。从对5所试办高校的调查来看,关于科研和临床在时间上严重冲突的问题出现频次超过30次,对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71.56%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导师认为应开展1年,15.6%的人员认为应开展2年,多数受访者认为临床能力培养时间应比科研能力多出2年[1]。虽然培养模式多样化,但总体来看给科研训练留出的时间是短暂而宝贵的,如何加强科研训练、合理安排科研时间成为各试办高校的改革切入点。


  1.2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帮助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施的“早期科研训练”课程方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查阅文献能力及对科研过程的了解都有一定提升,85.1%的学生对方案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2]。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了早期科研训练的尝试,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开展科研课程,包括科研设计、科研方法、文献检索和医学生物学数据库的使用等;同时让学生参与导师课题,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设立子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不同的课题中,增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早期接触科研给学生足够的入门时间,但过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消化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试办高校也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下了不少功夫。


  1.3加强实践教学


  在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创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科研“实战”平台,是夯实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中山大学医学院让学生在实验室认真观察,学会捕捉事实,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以答辩汇报的形式进行广泛交流[3]。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各试办高校也建立了国家级的实践教学基地,供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如南方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复旦大学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第二军医的航海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4)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南方医科大学在对实践基地的效果调查发现,84.7%的同学认为平台效果好,83.4%的同学认为提高了论文的撰写能力,还能增进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71.2%),推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89.1%),有87.0%的同学认为在科研认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4]。


  1.4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各试办八年制的高校在科研训练期间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大部分高校实行单一导师制,少数实行双导师制,如同济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多数安排临床学科导师,少数安排基础或临床学科的导师,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在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技术操作等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科研氛围中能与导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同门师兄弟姐妹相互交流,培养科研协作精神,拓宽科研思路;学生也能感受到导师的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5]。


  2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改革的建议


  2.1确定培养目标


  八年制培养模式过多,科研训练时间安排各异,在优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之前,有必要明确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虽然模式各有差别,但对八年制医学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培养科研人员,也不要求形成现实的科研成果,而是重在培训和过程,培训过程应着眼于创新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激发科研兴趣和在生命-医学科学领域探索未知的潜能。八年制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科研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应放在帮助提升临床能力,即能将科学思维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因此,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与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的科研能力有本质区别,科研能力应该定位于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独立开展临床科研的基本能力。


  2.2统筹安排时间


  从各试办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特点来看,早期接触科研和加强实践教学都是为科研能力的培养争取时间、增加学时,然而如何统筹规划这些时间,还需合理设计:第一、科研训练的培养时间,既要考虑8年时间的总体分配,又要考虑达到相应能力标准需要的时间,最好实施全程科研训练计划,从预科阶段开始,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二、基础阶段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为2∶1,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路、方法和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完成1篇实验报告或文献综述;第三、临床阶段固定科研训练时间,做好科研训练详细计划,如月度、季度、学期和学年等,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导师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例会等,学生在毕业前应完成1篇毕业论文;第四,在临床实践阶段或实践结束后留出专门的毕业论文制作时间,以半年或1年为宜。


  2.3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


  导师制保障了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和效果,但目前尚未形成对导师培养和考核的机制,有必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定期培训考核的制度,通过学生反馈、课题进展交流、教学效果评价、定期汇报等形式,对导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优化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第二,导师组成员的推选应有明确的准入制度,比如是否是博导、有无固定指导时间、科研成果和指导能力如何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能更好的提升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第三,临床和基础的导师可组成跨学科导师组,实现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验研究中解决问题,最后将成果再应用于临床活动中。第四,建立同行导师制度,在同一课题组的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同伴学习小组,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传帮带的指导体系,要求每一届学生都熟悉科研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团体分工,同时提高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结语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疾病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仅仅通过医疗技术和手段的革新来突破疾病问题越来越受限,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纷纷将科研能力作为临床医生应对未来诊疗模式挑战、确保国际竞争力的必备要素,如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致力于培养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和将医学知识应用在医疗保健上的医生和临床科学家。八年制医学教育作为中国学制最长、层次最高的医学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在优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之前,明确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旨在锻炼八年制的科研思维和提升科研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保证各阶段培训时间、做好培养方案,在导师制培养上加强导师全程指导、促进师生交流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不断提高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水平。


  第2篇:临床医学研究生原发性头痛影响因素的研究


  毛西京、王敏、朱博驰、齐晶晶、满玉红、于挺敏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长春130000)


  原发性头痛是较常见,但并不被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的神经科疾病,在成人活动性头痛的总患病率约为46%,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1]。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其文化程度、特殊的学习及工作特点,更易出现原发性头痛,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医学研究生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资料及防治特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原发性头痛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了解医学研究生原发性头痛的特点,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吉林大学在读临床医学研究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三个年级中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随机抽取232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对每位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含每位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年级、研究专业、夜班频率及工作时间、睡眠质量及头痛等信息。头痛情况包括:头痛部位、性质、程度、先兆症状、伴随症状、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缓解因素、日常活动对头痛的影响、家族史及服用止痛药物等情况。头痛的诊断标准根据第三版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标准[2]。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量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睡眠情况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总分≥8分认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


  共有197位受试者纳入研究中,年龄在22~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3±1.5)岁。其中女性有140人,男性57人;非手术科室113人,手术科室84人;1年级60人,2年级74人,3年级63人。受试者中有48人每月夜班频率大于4天,108人每日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


  2.不同类型原发性头痛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197例受试者中共141例存在头痛:继发性头痛6例,不能分类的头痛及可能的原发性头痛24例,原发性头痛111例(56.4%),其中偏头痛34例(17.3%),紧张型头痛67例(34.0%),紧张型头痛合并偏头痛10例。卡方检验提示非手术科室紧张型头痛的患病率较手术科室更高(P<0.05),夜班频繁者(每月夜班大于4天)较夜班频率少者(每月夜班少于4天)更易罹患偏头痛(P<0.05),每日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与小于8小时各组之间无差异(见表1)。


  3.不同类型原发性头痛与睡眠障碍共病的分析


  197位受试者中有29位存在睡眠障碍(患病率为14.7%),PSQI平均得分为(4.5±2.5)分。原发性头痛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23.4%(26/111),偏头痛病人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32.4%,紧张型头痛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17.9%。原发性头痛与睡眠障碍共病率明显增加。其中,偏头痛更易合并睡眠障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讨论


  头痛是极为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经历过头痛[3]。在头痛门诊中,大部分的头痛病人被归类为原发性头痛[4]。国外调查显示医务工作者原发性头痛的年患病率为43.1%[5],大学生中体校专业学生头痛的发病率为41.2%,而非体校的为58.3%[6]。中国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65岁人群中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为23.8%[7]。大型偏头痛调查问卷统计显示中国内科医生偏头痛的患病率为7.86%[8]。于生元等[9]对中国北方三家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为45.3%,其中偏头痛为14.8%,紧张型头痛为26.2%。医学研究生由于学习模式及工作模式的特殊性,头痛及睡眠问题较为突出。本研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头痛的患病率为71.6%,原发性头痛的患病率为56.4%,显著高于以上调查结果,其中紧张型头痛的患病率为34.0%,偏头痛为17.3%。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及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模式,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及压力较国外相对更大,而医学生作为低收入、高学历人群,面临更大的经济及社会压力,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及娱乐方式的增多,使得青年学生较普通人群暴露在不良环境中的几率增加。另外,与我们预想的相反,具备医学专业素养的医务工作者较普通人群更易忽视头痛等非结构性问题,加之青年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更易出现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使得原发性头痛的患病率更高。


  本文发现非手术科室受试者中紧张型头痛的病人较手术科室高,考虑与非手术科室(多数为内科)工作繁琐、夜班频繁有关,非手术科室女性比例相对更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夜间长期暴露于光照条件下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10],而褪黑素水平降低是原发性头痛发病机制之一。本研究中卡方检验提示夜班频繁者较夜班频率少者更易罹患偏头痛,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项研究表明轮班制对头痛存在影响[11],故许多研究者呼吁改变轮班制制度对预防原发性头痛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适当减少夜班频率可减少头痛的发作。


  原发性头痛与睡眠障碍常在同一病人身上发生,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调查显示原发性头痛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为23.4%,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有研究表明23.08%的原发性头痛病人表示睡眠不足常导致头痛的发作和加重[12]。目前原发性头痛与睡眠障碍共病的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13,14]偏头痛与睡眠障碍具有共同的解剖学起源,下丘脑、脑干导水管旁灰质、蓝斑迹背缝核是头痛与睡眠障碍的共同的病因学解剖基础,血清素、褪黑素水平参与了头痛合并睡眠障碍的病理过程。不同类型原发性头痛与睡眠障碍共患病率也不相同[15],本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更易合并睡眠障碍。睡眠-觉醒周期改变、频繁觉醒、睡眠不足、慢波睡眠减少等生物节律的异常对偏头痛发作密切相关[16]。


  综上所述,原发性头痛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医学研究生作为一特殊群体,原发性头痛的患病率高,而目前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足。临床医学研究生应密切关注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作息及睡眠问题,有效的防治头痛,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习质量。


  第3篇:翻转课堂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文献学思考*


  刘晓凤1,秧茂盛2△,向志钢2,罗家顺3,李继红2,周异曾4,罗勇4,魏仁国4


  (1.吉首大学图书馆,湖南吉首416000;2.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416000;3.吉首大学教务处,湖南吉首416000;4.吉首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吉首416000)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怎样把主动性还给学生,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提升,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种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理念的翻转课堂授课模式出现了。“通用设计”这一理念源于无障碍设计思想。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AST)结合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网络通讯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即通用学习设计(UDL)[1]。它主要是指精心设计教学资源和活动,以使在听、看、说、读、写、行动力、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实现预期学习目标[2]。“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中“老师讲”“课堂练习、回答”以及“家庭作业”3个步骤不同,而是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安排进行重新规划,它的三部曲是“检查作业”“讨论、交流”“不会的再由教师讲解”,这样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师生角色的翻转[3-4]。翻转课堂实施效果如何,与两个环节密切相关:(1)学生课前得到的学习资源的质量;(2)课堂中“讨论、交流”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内容质量[5]。临床医学是实践性、记忆性、理解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等均要求很高的学科,UDL的理念和翻转课堂非常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因此,对翻转课堂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实践的现状进行文献学统计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CNKI)的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时间段默认为:截止2016年2月29日数据库收录的所有相关文献,以“主题=临床医学”并“主题=翻转课堂”进行精确检索,得到有效记录15篇文献。


  1.2方法运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绘图,并就有关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特征进行探讨。


  2结果


  2.1论文产出年代及学科分布自2014年发表第1篇“临床医学与翻转课堂”主题文献以来,每年的发文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图1)。提示这一主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迅速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学科分布的分析显示,这一主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这2个领域,提示目前从医学及医学边缘学科、教育学等角度来研究临床医学与翻转课堂的文献较多,同时也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图2)。最早发表此类文献的是郑君芳等[4],随后是王兴红等[6]、刘鹏[7]、钱红等[8]、王凤杰等[9],他们分别从“微课”与“翻转课堂”引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多方面对“临床医学与翻转课堂”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2.2被引频次分析被引频次是被引文献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的重要反应。本研究15篇文献的总被引用次数为14次,篇均被引0.79次(表1),数量偏低,提示可能与该主题文献发表的时间较短有一定的关系;另外,15篇文献的总参考数为138篇,篇均参考数为9.20篇;总下载数为2114次,篇均下载数为140.93次。


  2.3文献来源分析本研究15篇文献来源于10种期刊,其中《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3种期刊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最主要的来源期刊,其刊载的文献数共为8篇,占总数的53.3%,上述3种期刊可被视为该主题研究的重点期刊,见图3。其中,《第四军医大学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收录。


  2.4地区和机构产出分析本研究检出的15篇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以及发文机构分布情况分别见图4、5。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排名前两位的是河南(5个)和陕西(3个),而北京、湖南、湖北、山东、重庆、黑龙江、贵州的第一作者单位分别是1个,见图4。发文机构排名前两位的是: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篇)和第四军医大学(2篇)。湖南医药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发表相关论文1篇。


  图3载文期刊来源示意图


  2.5作者与论文合作情况分析经统计发现,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上相关文献的作者只有1人。其他作者仅发表一篇此主题的文献,提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文献的合作度(作者总数/论文总数)与合作率(合作论文数/论文总数×100%)能够间接反映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和交叉性。文献的合作度为3.27,合作率为80.0%,处在中等水平,见表1。


  2.6文献获基金资助情况检出的15篇文献中,受基金资助的文献量为7篇,占文献总量的46.7%,属于中上比例。但7篇论文都主要是受到省级或高校基金资助,属于教改课题,其他论文则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改革。


  2.7关键词分析本文通过统计及分析关键词来揭示热点问题,此处仅列出出现次数排前20位的主要关键词。“翻转课堂”与“临床医学”文献主要具有下列4个热点,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实训教学。这些热点问题涵盖了高校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说明我国的“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发生可喜的变化。


  3思考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理念的翻转课堂授课模式已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获得了运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研究关注度在不断加强,有影响力的作者在不断出现,参与的机构和地区在不断扩大等。但同时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3.1高质量的研究有待加强这一主题的多数研究论文来源于普通期刊,而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载文仅有1篇,这与该主题的研究刚刚兴起,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有关,同时也提示:这是一个新兴领域,是广大专家学者进行创新的广阔天地。


  3.2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待深入目前的实践主要集中于本科教学,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实施的案例则很少。临床医学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方面的文献尚鲜见报道。基于论坛、QQ群、微信群、TabletPC模式的探究式翻转课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探讨鲜有提及。目前的研究者对翻转课堂教学内容构建的研究深度仍然不够。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在线提供的知识点和相关信息,课堂中有关学生穿插的各种互动与测试、操作练习、分组讨论、教师的答疑、解惑、评测等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课后相关内容的巩固和评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如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质量,从学校的层面实现“校内翻转”向“跨校共享”的升华,也有待于探索:如何通过设置“课程设计咨询”,协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加快探索实践;如何制定科学标准,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评审,以提高教学效果;如何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从而实现“教管学”一体化,以提升教学质量等都亟需研究。在基金资助、形成稳定的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及支持[10]。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数据库(CNKI)本身的收录范围有限,从而导致研究数据不全,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全面性;本研究只是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了统计,并且只是选取了文献计量学中的部分特征进行分析,有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深入性,需要继续完善。


  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开展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4篇: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黄玮,向涯洁,杨晓,杨现州,雷寒(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4000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在华医学留学生日益增多,提升留学生教学水平成为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的又一重要标志[1-3]。2004年以后,临床医学来华留学生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来华留学生的平均水平,医学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从2000年的2.6%激增到2005年的6.8%,据统计2011-2013年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9.2%、9.3%、9.8%[1]。医学留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来华留学生人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医学留学研究生教育和医学事业在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4]。然而,探讨临床医学留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探讨了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策略。


  1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院校招收留学研究生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国际交流。但是在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留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2)学习动机缺乏;(3)师资队伍匮乏;(4)管理制度不健全;(5)语言交流障碍。以下针对教学与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1留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留学生来自的国家发达程度和医学水平不同,其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个人发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且招收留学研究生标准低于中国研究生的入学标准,管理上存在难度。近5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共计139人,男生[103人(74.10%)]占主要组成部分,女生36人(25.90%),主要来自尼泊尔(45.32%)和印度(19.42%)。分析其特征:(1)从个人自律性来看,来自尼泊尔、印度等英语为官方语言国家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欧美国家,且以男生为主,这类学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追求西方的民主、自由、开放,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懒散、无纪律性、自我约束差等问题。此外,课堂出勤率低,科室轮转缺席,考试作弊也偶有发生。对于中国医学院校严格的管理制度表现出不适应甚至逆反。(2)从中文语言的交流来看,这些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大多本科在华就读,因本科已开设汉语及医学专业课程,在华生活时间较长,故口语交流与医学理论基础相对本科外国留学生较好,但仍存在书面语言交流与学习困难。此外,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大多学习态度不及中国学生主动,表现在知识掌握欠牢固,临床技能欠熟练,科研思维欠深入,时间安排不合理。而且缺乏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因为课外时间局限于母语交流的小环境,他们与中国学生交流也更倾向英语好的少数学生。


  1.2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5]。融合型动机表现在学习者对医学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希望主动融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氛围中。但是如果学习者只具有融合型动机,很容易出现学习目标不具体,学习无重点的现象,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其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一般是为了晋升、获得资格证书或荣誉证书及谋取一份好工作等。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被动学习,感觉学习枯燥乏味,学习效率比较低,而且一旦目标达成,学习者通常会放弃继续学习。调查中发现,75%的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来华学习是为取得硕士学位证后能在当地或我国的大医院找到工作,10%的留学研究生喜欢医学,剩余的15%则是受工作医院的派遣培养、家庭或者其他需求。大多数留学研究生的学习更倾向工具型动机,而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重点也有区别。例如,来自尼泊尔和坦桑尼亚的心血管内科留学研究生只希望加强普通心内科临床能力的提高,而不愿意学习心脏介入技术,因为在尼泊尔和坦桑尼亚,全国只有一家医院有心脏导管室。而与之不同的是,来自马来西亚和毛里求斯的研究生则积极学习心脏介入技术,因为这些国家心脏介入技术已广泛开展。


  1.3师资队伍匮乏研究生教学中导师作为专业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医学院校招收的留学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但导师和师资队伍建设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1)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的导师均为有出国经历的资深老师,但仍存在留学生多导师少的局面,且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存在语言交流与教学经验的问题。(2)因国内教学医院发展及培养模式要求,导师常常身兼数职,同时需兼顾医生临床工作、本科教育工作、学术讲座工作、科研工作等,因此,很多导师既要在学习上帮助指导留学生,又需要关照一些汉语基础差的留学生的生活,使得培养工作力不从心。


  1.4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的特殊性也带来管理、考核和教学上的问题。(1)管理制度: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招生管理、生活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轮转管理,涉及外事处、宿舍管理科、研究生院、教务处、图书馆及医院各个科室等多部门。由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多头管理”或“三不管”的现象[6]。(2)考核制度包括出勤考核和专业考核。由于留学生来自的国家发达程度不同,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个性发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管理上存在难度。在文化考核方面,因为语言障碍、自身国家医学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故在考核(包括出科考核、期末考核、毕业考核、论文要求等)要求相对较低。(3)对于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由于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和要求不同,使得求学选择的目标和专业也不同。不同地区的疾病流行及发展与经济、文化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地理和经济的多样性导致各个地区的流行病、常见病存在差异,我国临床诊治的常见病与其他国家可能有所不同,临床学习中的教学重点及见习要求不同,对各个疾病掌握的程度也不同。例如,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加,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在尼泊尔,风湿性心脏病仍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中国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和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我国,临床专业型研究生需要在临床专业的亚专科进行临床学习,而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都要求更为全面和强化的临床医学轮转学习,这对教学的侧重点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2改进心血管内科留学研究生教学建设


  2.1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能动性


  2.1.1通过经验交流,实现融合型动机鼓励高年级留学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定期交流,分享学习的经验收获,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对导师指导的有益补充。定期举行组内学习汇报会,要求留学研究生与中国学生均参加,组会的内容包括临床病例讨论,科研成果汇报,新指南解读,高质量论文分享等等,增加了对留学生学习的督促,同时增加了导师对学生的监管与了解机会,给予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更多的语言交流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与参与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融合型动机。


  2.1.2通过激励实现工具型动机作为导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更高的职业目标,如专业成绩达到平均分75分以上,第1年临床轮转后要取得留学生所在国家医师资格证书,适当提高毕业论文水平的要求,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我校从2014年开始在留学研究生中推行“一帮一”制度,即一位留学生对应一位中国学生互相帮助学习,在临床学习,课题设计,论文撰写、生活等方面可互相探索和学习。这种方式既增加了留学研究生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的工具型动机和契机,也调动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团队协作和优势互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改进,我校留学研究生在2015年专业成绩(平均86.97分)较2012年(平均84.72分)明显上升,毕业论文影响因子2015年(总影响因子12.72)较2012年(总影响因子0.81)也明显上升。


  2.2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指导方式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需理解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重视英语教学的理念及应用能力,做好师资的英语及教学培训工作,鼓励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开展讲座。定期的国外专家学者讲座不仅对师资建设有促进作用,相比教学查房、专题会议、学术年会等中文讲座,留学生也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2)对留学研究生的指导实行专科负责制度,每年至少2名教师总体负责在该科学习的留学生,监督该科室的留学生教育落实情况,改进某些老师疏于指导和监督的现象。(3)针对大多数导师工作、学术繁忙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建立导师带教小组制度,发挥英文基础好、学术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在留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带教小组的成员可协助导师指导、培养留学研究生,小组成员将作为学校留学生导师的后备人选,扩充导师后备队伍,增强团队协作,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2.3完善管理制度,改革课程设置(1)在管理和考核制度方面,根据来华留学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培养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的具体情况,相关部门制定培养环节的各个制度文件,以加强和规范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提高学生质量。如留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细则、对留学研究生汉语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要求、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原则、来华留学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例,各留学研究生部门分管职责等。从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资源配置各方面多角度规范留学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7]。(2)在考核方面相较于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的学位标准尤其是硕士学位标准,无论从学制、论文要求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高[5]。(3)改革课程设置。来华留学研究生受教育背景、制度差异等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我国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同等要求[8]。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方面较本国研究生相对轻松,其中汉语30学时(3.0学分),中国文化概要15学时(1.0学分),医学统计学36学时(2.0学分),循证医学18学时(1.0学分),共计99学时(7.0学分),而中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346学时(20.0学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126学时(7.0学分),留学生课程难度与时间均较中国学生轻松。其次,适当放宽对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专业型学生强调学位论文的专业性及实用性,要求尽量符合派遣国的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以培养派遣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9]。对其科研型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要求灵活对待,本科室为留学研究生提供同样的平台和机会进行科研,适当放宽对于研究成果的要求,而加强对科研思维、课题设计、论文阅读、实验技能等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3小结


  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留学生的地域和个体差异,医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缺乏,师资队伍匮乏,管理考核及教学制度不健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应该充分调动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能动性;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指导方式;完善管理制度,改革课程设置等改进措施。医学留学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与国外类似的问题,如心理健康[10],管理教师与留学生的文化与思想的冲突[11],文化差异,医疗社会保险等,这需要在留学生教育中不断探索,总结与进步,完善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基本设施等,加强交流沟通与反馈。我国医学留学研究生的教育需要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持续改进,构建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教育体系,才能走出一条更为宽广的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在华教育和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