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的效果。方法:研究选择 2015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间在我院治疗的 84 例骨科手术患者当做研究对象,遵循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 42 例。甲组患者术前、术后均静滴抗生素(足量),而乙组患者只是在术后静滴抗生素(足量),评价甲乙两组术后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情况。结果:甲组患者切口的乙级愈合率小于乙组患者切口的乙级愈合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患者切口的甲级愈合率(59.52%)、丙级愈合率(4.76%)、住院时间(15.58±1.41)天、术后感染总发生率(2.38%)均优于乙组患者 [(28.57%)、(23.81%)、(19.73±2.01)天、(1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改善术后愈合情况,并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还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无菌手术;骨科;抗生素;感染;防治效果
作者简介
佟丹(1983-),女,大学专科学历。初级实验员。研究方向为护理学,从事的工作为手术学实验室器械护士。
在临床上,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当切口发生感染时,除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之外,还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还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1] 。目前,在医学上骨科无菌手术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通常情况下是术前到切口拆线这段时间全程静脉滴注抗生素,而形成了常规用药,常认为是抗生素的使用量不足,而且对于抗生素过量使用带来后果的认知不足,也不够重视预防感染。为了探讨和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的效果,研究选择 2015年 8 月 -2017 年 8 月间在我院治疗的 84 例骨科手术患者当做研究对象,以下为研究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5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间在我院治疗的 84 例骨科手术患者当做研究对象,遵循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 42 例。甲组中男性患者为 22 例,女性患者为 20 例;患者年龄在 15-65 岁之间,平均为(41.25±2.62)岁;19 例患者是一类手术、19 例患者是二类手术、4 例患者是三类手术。乙组中男性患者为 21 例,女性患者为 21 例;患者年龄在 16-64 岁之间,平均为(41.33±2.58)岁;20 例患者是一类手术、18 例患者是二类手术、4 例患者是三类手术。两组上述资料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常规选择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同时还要对革兰阴性杆菌兼顾,比如头孢菌素 (第一代) 湖综合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或者深部手术时,给予组织分布浓度大的药物,比如林可胺类药物、哇诺酮类药物等。乙组患者只是在术后静滴静滴抗生素(足量):术后到切口拆线后全程静脉滴注二联抗菌药物,到切口拆线后 7 天停止使用。甲组患者术前、术后均静滴抗生素(足量):在手术麻醉诱导期给予患者抗生素,静脉滴注 1 次,根据手术时间、抗生素半衰期确定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确定抗生素的剂量。 在手术后3天给予患者足量的抗生素,静脉摘注。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住院时间、 术后感染情况 (器官感染、深部切口感染、浅表切口感染)、术后愈合情况(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进行观察。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愈合情况:甲级愈合:患者愈合部位没有化脓或者出现炎症;乙级愈合:患者愈合部位没有化脓但出现炎症;丙级愈合:患者愈合部位化脓。
术后感染情况:器官感染:患者器官或者腔隙发生感染;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切口深部的软组织发生感染;浅表切口感染 : 患者浅表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者伴热、痛、肿等症状[2] 。
1.5 统计学分析
SPSS20.0 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 术后愈合情况、 术后感染情况 (%) 表示,经 X 2 检验,住院时间(x-±s )表示,经 t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 P<0.05。
2 结果
2.1 总结甲乙两组患者的术后愈合情况
见表 1,甲组患者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大于乙组患者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 2 =8.163,P=0.004)。甲组患者切口的乙级愈合率小于乙组患者切口的乙级愈合率,但差异对比不具有统计 学 意 义(X 2 =1.225,P=0.269)。 甲 组患者切口的丙级愈合率小于乙组患者切口的丙级愈合率,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 2 =6.222,P=0.013)。
2.2 总结甲乙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此次研究 42 例甲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5.58±1.41)天,此次研究 42 例乙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 (19.73±2.01) 天。甲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乙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54,P=0.000)。
2.3 总结甲乙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
见表 2,乙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大于甲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总发生率,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 2 =4.974,P=0.026)。
3 讨论
因为骨科手术患者大都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 致使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 同时,切口长时间暴露也可增加创伤表面的细菌数量,污染到切口而发生感染,而且损伤组织受牵拉导致出血,手术对机体存在较大的创伤,患者机体术后的抵抗力弱,导致感染概率增加。所以,医护人员要具有防范意识,进行规范操作,按照无菌操作标准按个执行。为了为了探讨和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的效果,研究选择 2015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间在我院治疗的 84 例骨科手术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此次研究结果是:甲组患者切口的甲级愈合率、丙级愈合率、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总发生率均优于乙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说明骨科无菌手术中应用抗生素最合理时,就是术野或者切口污染前最好,细菌入侵到组织时,抗生素已经达到有效的浓度,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多细菌有效灭杀而避免切口感染。创面长时间的暴露、手术侵袭性操作等污染后使用抗生素时,距离时间越长切口感染预防作用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概率过高,尽管骨科无菌手术部位的感染经抗生素可很好缓解,但这不能当做所有骨科手术的用药指征,基本观察指标是围术期预防性的给药时考虑手术野污染的可能性,而重要依据就是切口分类。 原则上, 一类切口不需要预防性的用药,致使需要医生严格按照无菌操进行,但高龄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患者以及手术时间长患者、创面大患者应预防性给药;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这是预防性给药重点,所以需要参考抗菌药物抗菌谱、不良反应以及体内过敏来选择针对手术切口可能定植致病菌相应的抗菌药物, 来快速的对定植菌进行灭杀。而手术的类别不同, 其准则用药也会不同,对于切口感染来说,其主要的致病菌是革兰阳性球菌,在切口深部可能存在革兰阴性球菌,所以要给予这类手术患者第二代的头孢菌素,患者头孢过敏时可选择给予克林霉素;给药时机要选择合理,对于预防性给药来说,给药时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给药效果。同时在联合给药时需要具有明确指征,对于单一用药即可达到预防治疗效果者,无需联合给药;在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时需要严格依照剂量给药,避免剂量过大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
总之,在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改善术后愈合情况,并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 还缩短了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宋雨泽 . 探讨骨科无菌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的效果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07(26):134-135.
[2] 高飞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的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41(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