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对消渴病“重体质,轻症状”的临床探讨

  • 投稿文风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64次
  • 评分4
  • 88
  • 0

陈先明 林 靖 谢政权 刘 峰 季 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 511495

[摘要]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临证往往拘泥三消辩证,但因之无症状者居多,尤其是初诊病人,几乎无证可辩,难以准确遣方用药。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消渴病体质分型中以痰湿体质为主,而痰湿体质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温运太阴法改善患者痰湿体质,以有效治疗消渴病,并从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两方面分析“重体质,轻症状”在消渴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红笔标注的部分即为文章的写作目的及主要内容呢,望审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消渴病;2型糖尿病;痰湿体质;探讨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193-02

据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1]对5311例门诊消渴病病人症状统计,消渴病患者往往具有痰湿体质。体型肥胖、乏力为当代消渴病患者的主要特点。当代消渴病,应与“肥满”、“眩晕”、“胸痹”等疾病相互交叉。消渴病是慢性病,其治疗是漫长的过程,短期的中药治疗难以取得显著的疗效。通过长期服用中药,改善体质,不失为治疗消渴病的另一途径。本文通过研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目前对初诊2型糖尿病,尤其是其中痰湿体质的患者,治疗应“重体质,轻症状”,现从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上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重体质,轻症状”的理论依据

1.1 消渴病患者体质分型,其中以痰湿体质为主

消渴病患者禀赋有亏,喜食肥甘厚腻,痰湿蕴脾,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虚肥胖;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若病程日久,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雀目、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等症。早期改善消渴病痰湿体质,能“已病防变”,阻断病程。

古代医家已经认为痰湿体质是同时发生消渴、肥胖、中风等的重要病理基础。如《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当代众多医家则提出而痰湿体质为消渴病中主要体质类型。如仝小林[2]提出:由于胰岛素的应用,以及大量通过体检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古今糖尿病的病机已经发生了变化,阴虚燥热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但阴虚燥热已不是现代糖尿病初发阶段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要突破三消辨证,按现代糖尿病的实际证型去辨证治疗,其中祛湿化痰法应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孙理军等[3]通过对咸阳地区476例糖尿病患者体质分型调查,认为糖尿病的常见体质类型有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五种,其中痰湿质、阴虚质约占病人总数的80%,且痰湿质人数明显高于阴虚质人数。袁婉丽等[4]对四川2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分型研究,亦发现痰湿质为主要体质类型。闫镛[5]等习调查了开封地区571例T2DM患者发现气虚质(35.2%)、平和质(26.5%)、阳虚质(17.4%)、阴虚质(11.5%)、痰湿质(9.3%)为主要体质类型,但痰湿质BMI显著高于其他体质,且多见于中年,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1.2 痰湿体质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肥人痰多”,痰湿体质是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在美国大约有82%~87%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者肥胖的现象;在我国亦有大约80%的2型糖尿病是肥胖患者[6]。据2012年珠江医院蔡德鸿等人广东省肥胖的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约有78%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肥胖或超重。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在消渴病患者中,两者通常并存。研究证明[7],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外周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非肥胖患者高。同时,减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重视体重的变化,通过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肥胖的患者由于其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难以达标,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尽量避免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

2 “重体质,轻症状”的临床疗效

现代消渴病不必拘泥于三消辩证,消渴病患者多无证可辩,从改善糖尿病患者体质入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金匮要略·痰饮水气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消渴病的痰湿体征的形成属太阴不运,治疗因温运太阴。历代医家提出“脾虚致消”,治疗消渴病宜用温运太阴法,通过温脾益气,燥湿化痰等中药,达到治疗目的。《治验回忆录》用理中汤温脾治疗消渴证以程郊倩理论,其谓:“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釜焰而腾阳气,是以谷人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笔者在临床上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适当加用“苍术”、“薏苡仁”等健脾燥湿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疗效。笔者观察治疗45例痰湿体质的消渴病,运用此法,服用温脾益气,燥湿化痰中药每日1剂,连服3个月,服3个疗程,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Homa-IR与FFA,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3 结语

消渴病目前仍以“三消辩证”为主辩证施治,但初诊2型糖尿病并无典型症状,如口干、多饮、多尿等,故在临床上进行症候分析、辩证施治较为困难。本人通过研读经典,阅读文献,结合当前临床实践,认为目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尤其是其中痰湿体质的患者,治疗应“重体质,轻症状”。本人在临床应用本法,从调理体质上施治,能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消渴病是慢性病,其治疗是漫长的过程,短期的中药治疗难以取得显著的疗效。通过长期服用中药,改善体质,不失为治疗消渴病的另一途径。消渴病体征分型中以痰湿体质为主,痰湿体质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往往是综合作用的体现,这是中医药治疗IR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温运太阴法能改善患者痰湿体质,能“已病防变”,阻断病程,从而治疗消渴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芳芳.消渴病古代文献研究及近30年用柴胡类方治疗资料的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2] 郭君哲.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消渴病证治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 闫子君.清代医家消渴病文献梳理及治法分析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4] 田风胜,李文东.张锡纯治疗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2726-2727.

[5] 林明欣,朱章志,樊毓运,等.朱章志教授论治消渴病之“温阳三法”浅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6):1598-1601.

[6] 庞国明,闫镛,王志强,等.“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验证方案”临床验证480例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2):3019-3022.

[7] 赵建华.清代医家治疗消渴病方剂剂量学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

[8] 王旭,徐奚如.瘀血与消渴病关系探析[J].吉林中医药, 2011(4):279-281.

[9] 杨辰华.刘完素开通玄府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解析[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on Diabetes,2012.

[10] 谢芳一,陈长青,侯少贞.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分期及证候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2):101-104.

[11] Arai Shoshana R , Butzlaff Alice , Stotts Nancy A ,et al.Quench the Thirst: Lessons From Clinical Thirst Trials[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 2013.

[12] Steinbach S ,Hundt W, Hamann K F,et al.Effect of Thirst Challenge on ADH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Menière’s Disease[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2012, 120 (7):405-409.

(收稿日期:2014-05-09)

论文写作技巧——计量单位和符号

1.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

2. 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d)。

3. 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如m(质量)、t(时间)、V(体积)等,且应注意某些希腊字母与拉丁(或英文)的区别。

4. 图、表中的量和单位应量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单位符号前的数字最好为0.1~1 000间的整数或小数,避免使用分数。当过大或过小时,应改用适当词头中M,P或10n,10-n表示,但应遵守有效数和修约规则。

5. 当表示变动范围时,范围号"~"前后两数字中的%、‰或10n、10-n均应同时写出,不能省略前者只写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