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越
阜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加味当归补血汤抑制微炎症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6月—2014年3月本院诊治的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按照临床相关治疗方案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终点的肾功能、C反应蛋白及中医症候积分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B2-MG、RBP水平含量(485.27±183.31)μg·L-1、(465.38±155.91)μg·L-1低于对照组(588.77±198.14)μg·L-1、(583.96±203.65)μg·L-1,治疗后24h蛋白尿定量(1.35±0.45)g明显低于对照组(1.65±0.40)g,研究组治疗后蛋白尿定性及症状积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当归补血汤抑制微炎症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蛋白尿及炎症情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加味当归补血汤;西医;微炎症;慢性肾小球肾炎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182-02
[作者简介] 吴越(1970-),男,汉族,大学本科,辽宁阜新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肾内科。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发后多出现水肿、蛋白尿、血尿等临床表现,且临床中多以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分型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危及其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对本院诊治的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予以不同的治疗,针对原发性肾炎患者的出现微炎症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控制并延缓其肾功能衰退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6月—2014年3月本院诊治的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8:12,年龄51~75岁,平均(60.3±4.2)岁,病程5~35个月,平均(16.3±3.3)个月;研究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50~75岁,平均(61.5±4.6)岁,病程5~32个月,平均(16.4±3.6)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感染等情况有效控制者;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前提下签署治疗同意书[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造血功能障碍者;神志不清或精神状态不佳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可能出现继发性肾炎等情况者;资料不完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对症基础治疗[3],即予以患者胃粘膜保护、抗血小板凝聚及降脂类药物;并对患者24 h的尿蛋白定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g患者口服1mg/(kg·d)强的松,针对不适用此药患者采用静脉滴注1mg/(kg·d)甲基强的松龙;采用厄贝沙坦或贝那普利(可联合)对患者的血压情况予以控制,即血压≤130/80 mmHg表示控制有效。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其中药方组成为:黄芪30 g,牛膝、川芎各15 g,当归6 g。辨证分型加味:湿热中阻者加用苏叶10 g、黄连3 g;肾气不固者加用芡实、金樱子各15 g;血瘀者加用红花3 g、丹参10 g;下焦湿热者加用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各30 g,方中诸药加水煎后取汁400 mL,1剂/d,可于早晚餐后1 h两次分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终点回医院复查。
1.4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各项指标情况,其中包括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肌酐清除率(Ccr);分析肾小管标志蛋白情况,包括肾小球标志蛋白(B2-M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症候积分及尿蛋白定量情况,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情改善情况[4]。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及C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小管标志物情况
研究组治疗后B2-MG、RBP水平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及症状积分情况
研究组治疗后24 h蛋白尿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情况
研究组治疗后蛋白尿定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3 讨论
临床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具体病情时多采用蛋白尿的检测数据,即患者在肾组织功能出现障碍情况下,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造成尿液中出现的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5-6]。祖国医学中没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具体名称,根据其临床具体表现症状可与“眩晕”、“虚劳”、“尿血”及“水肿”病症归为一类,病发过程中会累积患者的脏腑,且病程较长具有缓慢的迁延不愈情况,因此为治疗方案带来巨大挑战。研究组患者应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对症分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治疗终点分析两组患者肾功能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Bun、Scr及Ccr水(8.37±3.05)mmol·L-1、(136.11±31.53)μmol·L-1、(72.15±10.26)mL·min-1,比研究组(7.87±3.12)mmol·L-1、(129.52±35.20)μmol·L-1、(73.14±9.74)mL·min-1无明显差异,此研究结果与魏明刚等人在相关文献中的结论相似,说明两种方案具有一定安全性[7]。分析原因为研究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发状况,选用药物是注意补肾益气,在扶正祛邪过程中减少药物对肾脏的功能损伤,且药物选用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具体分型状况,辩证治疗完成降浊通络治疗方案,对症治疗中保护肾小管并改善患者的微炎症。
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微炎症状况与肾小管及肾小球的标志性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2-MG、RBP水平(485.27±183.31)、(465.38±155.91)μg·L-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88.77±198.14)、(583.96±203.65)μg·L-1,此研究结果与马丽等人在相关文献中结论相类似,说明肾小管指标变化情况与患者的微炎症改善情况存在关联性[8]。分析原因为,研究组患者使用的中药汤剂中的主要药材为黄芪、当归、牛膝和川芎。方中的君药黄芪味甘性温,其中味甘以补,性温以升,具利水消肿,益气升阳之效;臣药当归辛甘温,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二药配伍兼具补血通络、补肾益气之功。且方中佐药川芎辛温,具行气活血之效,与当归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方通络活血的功效;使药牛膝苦酸以补肝肾,具利尿通淋、活血祛瘀之功效。方中配伍中牛膝不仅能直接配合当归行活血祛瘀之功,而且还具有补益肝肾及引诸药归于肾经,具利尿通淋以防补益太过而留邪于机体内部的重要作用。说明研究组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对患者肾小管标志物功能的恢复作用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由于中药汤剂具有辩证分型治疗的功效,研究组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根据其具体的临床表现情况予以加味治疗,并在治疗终点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积分、HSCRP及24 h蛋白尿具体情况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症候积分(0.78±0.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50±0.68)分。说明采用中药汤剂辩证分型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加味过程中,可对患者的病情行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且微炎症患者的HSCRP水平情况直接显示的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两组患者的炎症逐渐效果,对肾小球肾炎病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中医文献中认为脾肾是蛋白尿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中针对两组患者的蛋白尿定性及定量情况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蛋白尿情况改善较好,说明研究患者的脾肾功能恢复较好,即肾小球的基底膜通透性改善。本研究中未对患者的远期疗效予分析,即中药治疗的预后效果需经过实践研究并证实。
综上所述,加味当归补血汤抑制微炎症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情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必发,陆备军.当归补血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保护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2114-2116.
[2]魏明刚.肾病微炎症状态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10):813-815.
[3]魏明刚,张玲,倪莉,等.加味当归补血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8):1077-1082.
[4]周栋,熊佩华.应用逐步回归分析评价中医药量化积分对慢性肾脏病2~3期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62-1063.
[5]魏明刚.肾脏病病机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1):1188-1191.
[6]赵峰,徐晓众.中西药结合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3):312-313.
[7]魏明刚,孙伟,程宗琦,等.加味当归补血汤抑制微炎症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成药,2014,36(1):48-51.
[8]马丽,车树强.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59-60.
(收稿日期: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