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64次
  • 评分4
  • 17
  • 0

李 明

开封美宝烧伤创疡空分医院药剂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了解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脑震荡患者进行抽样,选取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总有效率上,实验组(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血管痉挛期,实验组BA、MCA依次为(48.25±8.34)、(88.74±8.75),对照组依次为(61.23±6.98)、(110.01±8.9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于脑血流恢复期,实验组BA、MCA依次为(49.23±4.37)、(77.38±6.95),对照组分别为(52.34±4.56)、(82.22±5.46),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临床效果颇佳,脑震荡后遗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尼莫地平;脑震荡;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67-02

[作者简介] 李明(1969-),男,河南省开封市,主管药师,副院长,本科,研究方向:医院药学,药剂,药物分析。

诸多临床实践证实,钙通道阻滞剂对缺血性脑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调节缺血性脑损伤预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尼莫地平注射液属于钙通道阻抗剂,侵入脑组织后可发挥抗脑缺氧功效,在血管痉挛性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脑震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尼莫地平在脑震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脑震荡84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骨折、脑外伤史、精神病史、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84例脑震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42例,其中实验组男性占有22例,女性有20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在(41.05±6.34)岁之间;受伤至入院检查时间(3~24) h,平均为(10.67±3.08) h;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6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性占有26例,女性有16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在(40.95±6.12)岁之间;受伤至入院检查时间(2~22) h,平均为(9.56±3.02) h;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坠落伤13例,打击伤5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予以镇痛、安神、休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基础措施,消除患者畏惧心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尼莫地平(生产厂家: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40;规格:20 mg×50片)治疗,60 mg/次,3次/d,持续治疗7 d后,调整剂量至4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学习与工作能力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显著减轻,但情绪波动或劳累时伴有不适症状;好转:自觉症状稍微减少,但伴有头痛等症状,对正常学习与工作稍有影响;无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②以基底动脉(BA)、大脑中动脉(MCA)为依据,基于把握3D-TCD频谱特征的基础上将脑震荡脑血流划分为三期,即脑血流低灌扩张期、脑血管痉挛期及脑血流恢复期,观察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Vm)变化状况;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变化状况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血流低灌扩张期BA、MCA无明显变化(P>0.05),脑血管痉挛期及脑血流恢复期BA、MCA明显下降(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头痛、呕吐、头昏、恶心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脑震荡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颅脑损伤,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其发生率高,伤后死亡病例相对较少,病理改变尚未完全清晰,病理学研究复杂。近年来,伴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3D-TCD等技术在临床应用普及,诸多研究者证实脑震荡伤后易出现脑血管痉挛病理改变[2]。针对脑震荡转归情况而言,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损伤程度;②是否出现继发性脑损害。立足于病理角度,观察是否出现脑血液循环障碍或脑血管痉挛[3]。当头部遭受暴力作用后,易刺激脑脊液,对第四脑室形成冲击作用,导致脑细胞与神经纤维联系破坏,诱发脑休克。于伤后,易诱发意识障碍,扩张脑血管,释放大量内皮细胞舒张因子等,刺激脑循环,加重脑缺血缺氧程度,诱发脑血管痉挛[4]。经由3D-TCD频谱提示血管收缩峰流相对较高,表明脑内呈缺氧、缺血状态[5]。

刘军等学者经研究发现,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1周后总有效率可达80%左右,2周后可达97%左右;而常规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为67%左右,2周后达74%左右,充分表明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6-7]。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充分证实尼莫地平在脑震荡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尼莫地平属于一种二氢吡啶钙通道拮抗剂,脂溶性颇佳,易穿透血脑屏障,可选择性阻滞细胞膜钙通道,预防钙离子侵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同时可控制细胞内贮存钙离子释放,维护其正常生理功能,确保血管收缩正常,从而减轻脑组织缺氧、缺血程度[8-10]。本文研究发现,于脑血管痉挛期,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下降,表明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具有解除作用,可避免脑血流速度过度上升。而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根源,尼莫地平可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上ET受体与内皮素的结合,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蓄积,并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缓解脑组织损伤,改善预后不良[11-13]。由此可见,尼莫地平对脑震荡具有组织修复与预防功能。

综上所述,尼莫地平治疗脑震荡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系数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邢逞,孙加琳,杨世颖,等.国产尼莫地平固体制剂的晶型现状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晶体学会.第三届中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暨中国晶体学会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晶体学会,2011:7.

[2]杨凌,鲁莹,邹豪,等.尼莫地平固体分散微粒研制及口腔崩解片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颗粒学会,2010:3.

[3]王新军.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暨南大学,2012.

[4]马洪福.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术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和能量代谢及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

[5]冯伟坚,陈汉明,夏俊标.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7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3):26-28.

[6]张臻年,赵杨,王敬卿,等.丹灯通脑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20):2463-2464.

[7]许元胜.尼莫地平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4(2):160-162.

[8]李洛阳,秦尚振,胡军民,等.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7-10.

[9]刘世平,孙海鹰,钟志坚,等.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164-165.

[10]陈国芳,刘雷婧,平蕾,等.尼莫地平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及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91-993.

[11]杨琼,姚秋萍,谭承建.盐酸甲氯芬酯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4(1):13-15.

[12]王培山,孟瑞霞,巩继平.尼莫地平与丁咯地尔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1(11):15-18.

[13]程明.尼莫地平联合川芎素片治疗儿童偏头痛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9):4244-4244.

(收稿日期: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