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靖
长春市妇产医院产科,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35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我院收治的35例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子宫瘢痕不明显,有6例患者子宫裂开较大,约为4.8 cm×6.3 cm,有21例患者子宫出现了2~3个裂口,有1例患者子宫全层裂开伴有出血较多。35例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中有5例给予子宫全切除,10例给予子宫次切除,19例给予子宫修补术,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胎儿死亡27例,占77.14%(27/35)。结论 发生妊娠期子宫破裂主要原因为疤痕子宫破裂,头盆不称和子宫收缩剂应用不当,因此,控制剖宫产率,提高防范措施是重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妊娠期;子宫;破裂
[中图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143-02
妊娠期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1]。子宫破裂绝大多数发生于妊娠28周之后,分娩期最多见,孕妇主要死于出血和感染性休克。有报道指出国内的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06‰~1.4‰[2],其中以瘢痕子宫破裂为主,占子宫破裂的57.43%[3]。子宫破裂常发生于梗阻性难产、子宫肌壁有病理改变者或者瘢痕子宫。因此,预防妊娠期子宫破裂则成为了临床的重点。我院对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5±3.4)岁;孕周35~42周,平均孕周(36.4±2.8)周;经产妇8例,经产妇27例;妊娠时间<2年有3例,妊娠时间≥2年有3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符合曹泽毅主编的第2版《中华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4]。35例患者中完全性子宫破裂14例,不完全性子宫破裂21例;子宫下段破裂23例,子宫体部破裂12例。
1.2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先兆子宫破裂,不管是完全还是不全子宫破裂,都应及时应用宫缩抑制剂、镇静剂抑制子宫收缩,同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补血等抗休克治疗,必要时置放中心静脉压,联合尿量监测,估计失血量。根据产妇状态、子宫破裂的程度、破裂时间及感染的程度决定手术方式,开腹后迅速娩出胎儿及其附属物,一边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和复苏,另一边将子宫提出腹腔外,钳夹裂口,仔细探查膀胱、输尿管、宫颈和阴道,如有裂伤进行修补,对于子宫下段横行破口,仔细找到破口上下缘并用艾利斯钳夹提起,用弯血管钳提起膀胱腹膜反折,检查有无膀胱损伤。并沿自子宫破口下缘稍作游离轻轻推开膀胱,以免缝合时伤及膀胱,以2号肠线行全层连续缝合第一层,第二层行连续褥式包埋缝合,拉紧缝线,保证破口封闭良好。对于子宫两侧的破裂伤口,缝合时勿伤及子宫血管及输尿管,如果阔韧带内形成巨大血肿,切忌盲目做大块缝扎止血,须打开阔韧带,清除血块,行结扎止血,必要时结扎同侧或者双侧的髂内动脉。手术后应给予大量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子宫破裂情况
我院收治的35例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子宫瘢痕不明显,有6例患者子宫裂开较大,约为4.8 cm×6.3 cm,有21例患者子宫出现了2~3个裂口,有1例患者子宫全层裂开伴有出血较多。
2.2治疗与结果
我院收治的35例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其中5例行子宫全切除,10例行子宫次切除,19例行子宫修补术,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胎儿死亡27例,占77.14%(27/35)。见表1。
3讨论
3.1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妊娠期子宫破裂的发生部位以子宫下段多见,约占总数的94%,国外发生率为0.8%~0.05%[5],国内发生率为0.06%~1.4%。
3.2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
①瘢痕子宫:上次剖宫产的手术切口位置如果选择在子宫体部或者下段交接处,会增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瘢痕子宫的妇女妊娠间隔时间短会增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②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使用催产药物会增加子宫破裂的危险性,特别是高龄、多产、子宫发育不良的孕妇若使用不当,更易发生子宫破裂。③分娩时胎先露受阻挡,胎儿、胎头与孕妇的骨盆不相称、胎位不正,都可使胎儿最先露出的部分受到阻挡,因而引起子宫肌肉强烈的收缩,使子宫体下段的肌肉被牵拉、伸展、变薄、发生子宫破裂。④胎盘植入:胎盘植入是产科较少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无论妊娠或产时、产后均不易确诊,一旦发病致严重产后出血,如不及时、果断处理,会危及产妇生命。
3.3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
①妊娠期子宫破裂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妊娠早期少见,多为瘢痕子宫的破裂,多无症状。②先兆子宫破裂:多出现病理性缩复环[7],按之下腹部有压痛;患者烦躁不安,感宫缩过强,胎心音听不清,疼痛难忍;胎先露压迫膀胱,出现排尿困难、血尿。③不完全性子宫破裂:腹部检查下腹部压痛明显,胎心音可闻及,有时不规则。④完全性子宫破裂:破裂时产妇感到腹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胎儿排入腹腔疼痛稍减,随着出血继续,产妇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细数、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8]。
3.4子宫破裂的防范措施
①做好计划生育,避免多次人工流产,节制生育,减少多产。②建立健全的妇幼保健制度,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认真做好产前检查,重视瘢痕子宫孕产妇的监护工作,在妊娠后期可以提前1~2周入院待产,入院后对孕妇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提前娩出胎儿。③提高妇产科诊治质量: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正确处理产程,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警惕并尽早发现先兆子宫破裂征象并及时处理。④严格掌握缩宫素使用指征,对使用催产素催产者必须头盆相称,静脉滴注,视宫缩情况调整滴数和用量,并有专职医护人员监护。如出现强烈宫缩,立即停止滴注。切忌胎儿娩出前肌肉注射催产素[9]。⑤正确掌握产科手术助产的指征,头盆相称(胎儿相对小),产力好,产程进展顺利,无宫内窘迫等;头盆相称,宫口开全,因脐带脱垂或其他原因致胎儿宫内窘迫者;横位或其他异常胎位内倒转术成功,宫口开全者;高危产妇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需缩短第二产程及时结束分娩。⑥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经阴道助产手术如臀位牵引术、产钳术等,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切忌动作粗暴,术后仔细检查宫颈,以防宫颈裂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首次剖宫产尽量作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免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良。
通过我科的研究发现, 35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子宫瘢痕不明显,有6例患者子宫裂开较大,有21例患者子宫出现了2~3个裂口,有1例患者子宫全层裂开伴有出血较多;35例患者中有5例行子宫全切除,10例行子宫次切除,19例行子宫修补术,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胎儿死亡27例,占77.14%(27/35)。结果表明,子宫破裂预防工作很重要,要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及实施,提倡自然分娩,加强产前检查,最大程度的减少母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高福梅,刘国莉,王山米,等,妊娠期子宫破裂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2):128-131.
[2] Wen-Chun Chang,Daw-Yuan Chang,Su-Cheng Huang.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utrine perfusion and healing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9(3):1110-1115.
[3] 林素琴,颜文美.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14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3(9):278-279.
[4] Klimek M,Ludwikowski G,Obrzut B. The indications for laparoscopic procedures in adolescent patient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three clinical departments in Bydgoszcz,Krakow and Rzeszow in 1995-2001[J].Gin Prakt,2002(3):10-13.
[5] 田志萍,陈华丽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子宫破裂一例[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33-34.
[6] Nyengidiki TK,Allagoa DO. Rupture of the gravid uterus in a teriary health facility in the Niger delta region of Niger delta region of Nigeria: A 5-year review[J].Niger Med J,2011(52):230-234.
[7] 徐琳,毛甜甜,张一琼.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子宫破裂18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2(8):70-71.
[8] 江红,张文娟,张少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5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0):561-562.
[9] Fitzpatrick KE,Kurinczuk JJ,Alfirevic Z,et al.Uterine rupture by intended mode of delivery in the UK:a 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J].PLoS Med,2012(9):e1001184.
(收稿日期: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