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李智敬
德州市中医院儿科,山东德州 253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氨茶碱与博利康尼治疗轻中度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我院收治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氨茶碱针2 mg/kg/d,对照组博利康尼(无锡制药有限公司,1985334301,2.5mg/片)口服,0.065 mg/kg.d1。两组3 d为一疗程,对两组疗效以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气促消失及心率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肺部哮鸣音,咳嗽等症状消失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小剂量氨茶碱治疗小儿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小剂量氨茶碱;博利康尼;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21-02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1]。这种慢性炎症使易感染者对多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出现广泛但程度不一的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和加剧,多数患者可经治疗缓解或自然缓解。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我国儿童平均累计哮喘患病率达到1.97%,大多数地区的患病率高达20%,有70%以上的儿童哮喘症状首发于3岁以内[2]。儿童哮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成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哮喘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2年1月—2013年12我应用氨茶碱2 mg/kg/d治疗小儿轻、中度哮喘患儿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门诊接受治疗的3~7岁支气管哮喘患儿90例,其中观察组45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1.31±2.61)岁,对照组45例,年龄2~7岁,平均(1.19±4.5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于1998年修订的哮喘诊断标准、分期以及病情分布。全部病例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除外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3 d为一疗程,两组用药期间均不使用其他中西平喘药物以及抗生素、激素等。
观察组:使用氨茶碱(生产公司: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247)静脉注射,一次按体重2~4 mg/kg,以5%~2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3 d一个疗程,因小儿的药物清除率较高,个体差异大,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血药浓度。对照组博利康尼(无锡制药有限公司,1985334301,2.5mg/片)口服,0.065 mg/kg.d-1,3次/d。
1.3观察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并每天记录一次,观察项目为咳嗽,喘憋及肺部哮鸣音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
1.4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1998年修订的疗效评定标准拟[3]定如下。
临床控制:临床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评分比值<0.2(治疗后症状体征累计积分总值/治疗前症状体征累计积分总值),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显效:临床体征明显好转,评分比值<0.5并≥0.2,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进步:临床体征好转,评分比值<0.8并≥0.5,PEF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扩张剂。
无效:临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评分比值>0.8,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比较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气促消失及心率正常时间比较无显著性(P>0.05),但在肺部哮鸣音、咳嗽消失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BS)系临床最为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之一,好发于儿童中,且40%~85%的BS急性发作通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据报道显示[4],儿童的机体免疫机制在B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茶碱类药物属黄嘌呤类药,临床最常用的是氨茶碱,它是茶碱的乙二胺盐,含茶碱85%,氨茶碱自1937年被作为有救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来,已成为防治小儿哮喘最常用药物之一。但由于其中毒量和治疗量十分接近,安全系数较低,曾有一段时间应用受限[5]。随着药代动力学的进展,可通过茶碱血浓度监测来确定个体的治疗量,从而减少氨茶碱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疗效,使其临床应用又得到推广。嗣后因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皮质激素相继问世,茶碱不及前者的快速而强大的扩张支气管作用,又不如后者的强大抗气道炎性反应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6]。博利康尼为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强度是氨茶碱的1000倍,作用迅速,副作用小,但其没有抑制气道炎的作用,这类药物又被称为治标类药物,不宜长期单独地应用于哮喘病的治疗。本研究显示小剂量氨茶碱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博利康尼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994年Barnes报道茶碱具有下列抗炎症作用[7]:①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②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主要碱基蛋白;③抑制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④抑制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释放;⑤抑制臣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动物实验证实茶碱能减轻过敏原引起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及血浆渗出,也能减少晚期哮喘反应的发生。临床研究发现[8]哮喘患者茶碱血浓度小于10 mg/L亦有抗炎作用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表现为增加外周血中CD细胞,但也有人发现[9]CD细胞减少或出现CD和CD细胞同时增加和抑制CD细胞由血循环向气道内迁移,从而减少气道内的T淋巴细胞,Marntin等对夜间发作患者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发现凌晨4时灌冼液内炎性细胞数增多,茶碱治疗夜间发作有效也可间接证明它有抗炎作用。茶碱还可抑制血小板活性,抑制过敏原引起的晚期哮喘反应。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气促消失及心率正常时间比较无显著性(P>0.05),但在肺部哮鸣音、咳嗽消失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近几年研究显示[7]茶碱除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外,还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炎性细胞活化及免疫调节作用,且这种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较低血浓度(5~10 mg/L)时即可出现,此外氨茶碱(缓释型)在控制夜间哮喘有较理想的疗效,且价廉,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小剂量的氨茶碱可以作为哮喘早期的基础疗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l]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7-7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001.6,1995:4-94.
[3] 蒋东波,李华强,史源,等.小儿支气管哮喘时NO自由基与氧自由基的作用初探[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3):151-152.
[4] Simon MR,Chinchilli VM , Phillips BR , et al. Forced expiratory flow between 25% and 75% of vital capacity and FEV1/forced vital capacity ratio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asthmatic children with nor-mal FEV1values [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6(3):527-534.
[5] 瞿风馨,刘馨.匹多莫德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3(2):151-153.
[6] Cheeseman KH,Methods of measuring lipid peroxidation in biplogical system:an overview in free radicals,In:lipop-roteins and membrane lipids,Edited by A,Craste depaulet,etal,New York:plenum Press,2013:143.
[7] Authony FM,GastonB.KitaD,etal.Expired nitric oxide leyels during Treatment of acute asthm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52):800.
[8] 谢莉,刘蓉,李艳,等.匹多莫德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6):801-804.
[9] 崔新乐,朱元珏.一氧化氮与哮喘[M].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6:10.
(收稿日期:201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