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500例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分析

  • 投稿百花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54次
  • 评分4
  • 58
  • 0

杨宏桂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妇幼保健院,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旨对炎琥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12月间收治500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按其入院治疗顺序分为两组:雾化组:250例,予以常规治疗+注射用炎琥宁雾化吸入治疗;滴注组:250例,予以常规治疗+注射用炎琥宁静脉输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炎琥宁雾化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而炎琥宁静脉滴注组则为8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雾化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以及咳嗽、咽痛减轻和消退时间均较滴注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炎琥宁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极为明显,且操作简单、安全,更易被患儿接受;同时,雾化吸入用药方式也具较高的安全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注射用炎琥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29-02

[作者简介] 杨宏桂(1964-),女,河南南阳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儿科。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属儿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也是一种急性炎性反应,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也有少数患儿因细菌或合并细菌感染所致;其主要是侵犯患儿鼻、鼻咽以及咽部。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咽痛等;以往多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结合抗生素治疗,但由于经常性、长期性的抗病毒药物以及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往往也会给小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导致小儿骨骼抑制、贫血、厌食等,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耐药菌株出现[1]。因此,国内学界则对中药制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注射用炎琥宁是中药穿心莲萃取物,其主要成份为穿心莲内酯二琥珀酸半酯甲钠盐;该药药理作用强,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炎、解热、抑菌等作用;因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3年1—12月间收治500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为研究对象则采用中药制剂注射用炎琥宁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了研究,以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中资料均选自该院收治500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其中,男性276例,女性224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6±0.6)岁;病程1~4 d,平均病程(2.1±0.7)d。以上病例均经血、尿、大便、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X线等常规检查。将以上500例患儿按其入院治疗顺序分为两组:雾化组:250例;滴注组:250例。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500例患儿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2];经体格检查发现:患儿多表现为咽部充血、肿胀,且咽后壁淋巴滤泡肿大、增生以及扁桃体肿大等;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咳痰、咽喉疼痛等感染症状;同时,还呈现出热性不规则症状,如持续高热、持续低热等;而患儿咳嗽也多以夜间及晨起较为明显,且多为刺激性干咳或连续性痉咳。经肺部听诊多可闻及干啰音。经胸部X线显示,患儿肺部呈现不同程度的纹理粗乱的点片状阴影,或双下肺浸润阴影。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给予发热者进行物理降温等。雾化组250例患儿采用注射用炎琥宁4~5 mg/(kg·次)+20 mL生理盐水通过压缩雾化吸入机进行雾化吸入治疗;2次/d;连续用药3~5 d。滴注组250例患儿则采用注射用炎琥宁5~8 mg/(kg·次)+100 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5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体温24~48 h内恢复正常;临床体征、症状消失。好转:患儿体育48~72 h恢复政党临床体征、症体基本消失。无效:患儿体温48~72 h仍有发热;且临床体征、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文中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分析

炎琥宁雾化吸入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而炎琥宁静脉滴注组则为8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体征症状消失时间分析

雾化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以及咳嗽、咽痛减轻和消退时间均较滴注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4,P>0.05)。

3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属儿科常见病;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咽痛等;以往多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结合抗生素治疗,但由于经常性、长期性的抗病毒药物以及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既会给小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导致小儿骨骼抑制、贫血、厌食等,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耐药菌株出现。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出现了诸多的耐药性较强的超级细菌,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多的困难,进而也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相关研究发现,90%以上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仅有少数患儿因细菌或合并细菌感染所致;但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时,多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等,由于病毒唑等广谱抗病毒药物在人体呼吸道及肺内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毒,且其不良反应较多;因此,科学选用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及合理的给药途径,则是全面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4]。

该研究通过对5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发现,炎琥宁雾化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而炎琥宁静脉滴注组则为8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雾化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以及咳嗽、咽痛减轻和消退时间均较滴注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这也说明炎琥宁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而言还具有较理想的用药安全性;而该研究结果与高志虹、李荣梅等人的研究相符[5-6]。

注射用炎琥宁是中药穿心莲萃取物,其主要成份为穿心莲内酯二琥珀酸半酯甲钠盐;该药药理作用强,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炎、解热、抑菌等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炎性病灶的快速吸收,抑制体内内毒素所致的发热,且能良好地对抗化学刺激物以及组胺所导致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提高[5];同时,同时还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提高机体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病毒复制,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具有灭活作用。该药还可有效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物以及水肿;这对全面减轻患儿鼻塞、流等症状均有明显的作用。而通过该研究结果提示:中药制剂注射用炎琥宁对既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还不会出现常用抗生素的耐药问题、对小儿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同时,其还具有良好的退热功效,也极大地减少了患儿热性惊厥的发生。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静脉给药方式虽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等特点,但药液在经患者全身分布之后,却难以保证炎症局部得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同时,若对上呼吸感染患儿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还客观地存在着穿刺困难,滴注时间过长而致患儿哭闹、不配合治疗等现象。而雾化吸入治疗则可将治疗药物直接送入呼吸道,全面减轻全身的不良反应,最大程度地提升炎症局部的药物浓度,进而促进局部吸收,使药效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使患儿临床体症、症状得以快速缓解,既利于病情控制,还可以通过湿化呼吸道而更利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7]。

因此,临床进行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时,应客观分析患儿实际病情,尽量采用了雾化吸入给药方式,全面提升了局部药物浓度,更好地发挥出药效,极大地缩短了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咽痛减轻时间以及咳嗽减轻时间;这对全面控制患儿病情、改善临床体征、症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雾化吸入给药方式,还具有用药剂量相对较小、给药方便等优势,也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患儿穿刺难、用药时间长而难以耐受、年龄小等问题。

综上所述,注射用炎琥宁不仅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还避免了常用抗生素所带来的耐药性问题。另外,采用炎琥宁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且操作简单、安全,更易被患儿接受;因此,炎琥宁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邹国锋.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2):109-110.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1180.

[3] 王贵英.炎唬宁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63-64.

[4] 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9-390.

[5] 高志虹.炎琥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12(9):29-30.

[6] 李荣梅. 炎琥宁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50例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158-159.

[7] 梁道琼.炎琥宁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8):42-43.

(收稿日期: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