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峰
湖南省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南湘潭 411104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腹腔镜在诊治异位妊娠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35例,给予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整体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9±5.2) mL,下床活动时间为(12.1±1.9) h,肛门排气时间为(16.3±4.6)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058-02
[作者简介] 刘峰(1978.8-),男,湖南宁乡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
异位妊娠是临床妇产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包括腹腔妊娠、宫颈妊娠以及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等,其中输卵管妊娠占95%以上。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发展趋势[1]。过去临床医生多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疾病,这种治疗方法损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腹腔镜的广泛开展以及手术器械的进步,腹腔镜下治疗异位妊娠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则损伤小,微创美观,且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故腹腔镜诊治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到异位妊娠治疗中[2]。为了探讨腹腔镜在诊治异位妊娠中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5例异位妊娠患者,对其采用腹腔镜术诊治,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有停经史,伴随有腹痛或者阴道流血,且子宫旁边有压痛包块;②通过B超检查发现患者子宫内部无妊娠囊,在子宫旁边有低回声区,盆/腹腔内部有少量积液;③手术前检查尿HCG呈现阳性或者弱阳性。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29.5±4.3)岁,平均停经时间(77.6±21.9)d,研究组:平均年龄(28.9±5.2)岁,平均停经时间(77.8±28.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用腰硬联合麻醉,检查确定好妊娠部位以后实施病灶清除缝扎术。
给予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35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保持头低足高仰卧位,用德国Wolf公司提供的腹腔镜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手术器械。选取患者脐下边缘皮肤切1 cm深的切口,然后穿入气腹针,当确定气腹针进入腹腔之后再注入约(2~3) L的CO2气体,保持11 mmHg的压力,脐下边缘置入镜孔约为10 mm。然后检查患者的子宫直肠窝、双卵巢、阔韧带以及输卵管等,待明确诊断以后依照孕囊的具体位置决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输卵管切除术:针对无生育要求,输卵管破裂,或输卵管充血水肿不能修复的患者,需用双极电凝从输卵管伞端→峡部电凝输卵管系膜,然后用组织剪顺着电凝部位切除输卵管。输卵管线性切开取胚术:针对输卵管没有破裂,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异位妊娠患者,在其输卵管妊娠位置行单级电针纵向切开其肌层直至管腔,切口的长度依据患者包块大小确定,当除去妊娠物之后,需要取干净腹腔内的绒毛。若患者输卵管创面出血则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若无出血则可不缝合。输卵管伞部妊娠物挤出术:先固定伞部,用无损伤组织钳挤压输卵管伞端,促使妊娠物彻底排出,电凝钳电凝伞端的管腔剩余绒毛,对于个别渗血患者需用钳夹进行压迫止血。在手术后要彻底冲洗患者的盆腹腔,促使其腹腔积血、积液彻底排出,拔出套管,再缝合切口。比较两组整体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 14.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从下表1可知,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9±5.2)mL,下床活动时间为(12.1±1.9)h,肛门排气时间为(16.3±4.6)h,从下表2可知,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腹腔镜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
异位妊娠作为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过去临床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后很容易发生粘连,患者恢复速度慢。相比之下腹腔镜术可早期诊断异位妊娠,其可以直视盆腔,观察患者妊娠的具体部位、盆腔内部出血情况以及组织破坏程度等,当遇到个别难以确诊患者时,最佳诊治方式即选用腹腔镜术[3]。且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手术治疗疾病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不但要求手术彻底清除病灶,还要求术后康复快,手术切口美观。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术的手术切口非常小,不会留下明显的手术瘢痕,可以充分满足广大女性的爱美需求,且该手术可避免过多暴露胃肠道,减少对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干扰,减少术后腹胀、肠粘连以及梗阻等并发症。在手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进而有利于其胃肠功能恢复。
3.2 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的优势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损伤小,其在密闭盆腔中操作,不会扰乱盆腔内环境,且可以有效避免脏器在空气中暴露,减少手套、纱布对组织损伤,输卵管周围粘连现象,确保输卵管畅通无阻[4-5]。在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患者的病灶视野被扩大数倍,手术视野开阔并且非常清晰,极易清理掉血块与绒毛,基本不会损伤患者正常的输卵管组织,因此,该手术较适合用在没有生育史,盆腔内有其它微小病灶,像:子宫小肌瘤、细小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患者身上。
尿HCG试纸条可以敏感、快速地进行早孕诊断,但其不能明确具体的妊娠位置,-HCG定量系列的检测与B超检查有益于诊断异位妊娠部位,但针对宫内外同时妊娠、症状部位显著的早期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很难做出明确有价值的诊断。若联合腹腔镜检查可确保异位妊娠确诊率达到99.5%[6]。在该研究中有1例患者为子宫内外同时妊娠,手术前通过B超检查发现宫内孕囊,为卵黄色,由于其盆腔内有积液并伴随有左下腹隐痛,在对其实施腹腔镜检查后确诊为未破裂型左输卵管壶腹部妊娠。采用腹腔请术直接观察盆腔,了解其病理变化过程,观察其盆腔内积血量、生殖器分布形态,进而及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即便不能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在实施开腹手术时只需要作一个小切口处理病变部位,无须徒手检查。研究组35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通过腹腔镜观察发现宫角妊娠,包块很大,医生预测在镜下很难止血,改为行开腹手术治疗,彻底清除了患者病灶。由此可见,腹腔镜术具有及时高效、安全系数高、精确度高,集合诊断、治疗于一体的优势。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9±5.2)mL,下床活动时间为(12.1±1.9)h,肛门排气时间为(16.3±4.6)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朱彩容[7]的研究结果相符。
3.3 腹腔镜术注意事项
腹腔镜手术方式需参照患者病情、其对生育的要求确定,依照患者输卵管妊娠位置不同、风险系数不同,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对异位妊娠患者行腹腔镜术时需要特别小心,充分预测手术难度。因其和周围组织大面积粘连,存在较多陈旧的血块促使解剖关系十分模糊,在手术过程中很难辨认,同时患者机体组织水肿、坏死,在处理、套扎过程中极易发生断裂,进而导致二次活动性出血。在用腹腔镜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时,需构建良好的人工气腹,保持合适气腹压力,才可确保术野清晰,有效避免过高气腹损伤组织。在切开患者输卵管之前对切口实施电凝处理,远离血管,切口长度适宜,尽量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当需要切除患者输卵管时,需靠近子宫角,用可吸收线缝合,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8]。针对由异位妊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患者,需要尽最快速度清理掉盆腔内积血,明确病灶部位,用钳夹止血,一旦手术结束彻底清理掉患者腹腔中的积血,若难以控制积血,则需要立即中转开腹手术治疗,与此同时还要动态监测患者机体各项指标。
综上,采用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胡友瑞.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3(14):135-136.
[2] 何小燕.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8):28.
[3] 覃素兰,彭成君.腹腔镜下治疗17例异位妊娠的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39.
[4] 曹相国.腹腔镜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5):89.
[5] 陈明,韦静.腹腔镜手术在诊治异位妊娠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8(31):225-226.
[6] 周咏梅,张丽红.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生,2011,3(20):183-184.
[7] 朱彩容.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3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9(13):172-173.
[8] 安琳.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51例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16-17.
(收稿日期:20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