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探讨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77次
  • 评分4
  • 34
  • 0

何红芬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晚期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治疗的实际效果,以探讨联合用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入住该院的晚期卵巢癌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5例对照组患者用药顺铂、环磷酰胺治疗,25例实验组患者应用顺铂、紫杉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3.62±0.35)h,术中出血量为(670.21±62.21)mL、2例行结、直肠切除,18例行淋巴清扫术,19例肿瘤残留直径<2 cm,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2.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晚期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治疗,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好,值得各级医院应用、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紫杉醇;顺铂;晚期卵巢癌;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3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49-02

[作者简介] 何红芬(1974-)女,云南曲靖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妇科方面的工作。

卵巢癌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在化疗过程中应用铂类药物已成为治疗卵巢癌的标准方案。有研究证实[1],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可有效治疗晚期卵巢癌,目前,紫杉醇已经成为临床一线化疗药物,为观察晚期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治疗的实际效果,探讨联合用药的临床价值,该研究2011年6月—2014年3月间选取该院收治的25例晚期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入住该院的晚期卵巢癌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经病理细胞学检查确诊,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年龄45~63岁不等,平均(54.2±2.5)岁,Ⅲ期卵巢癌病16例,Ⅳ期卵巢癌9例;10例盆腔、腹腔多处转移,6例肺转移,9例膀胱转移;对照组:年龄46~63岁不等,平均(54.3±2.5)岁,Ⅲ期卵巢癌病15例,Ⅳ期卵巢癌10例;11例盆腔、腹腔多处转移,6例肺转移,8例膀胱转移。入选病例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且化疗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异常。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治疗第1天为该组患者静脉注射75 mg/㎡顺铂、750 mg/㎡环磷酰胺,治疗第2天静脉注射75 mg/㎡顺铂,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手术治疗。

1.2.2 实验组 治疗第1天为本组患者静脉注射75 mg/㎡顺铂、35 mg/㎡紫杉醇,治疗第2天静脉注射75 mg/㎡顺铂,治疗第8 d静脉注射35 mg/㎡紫杉醇,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开始用药阶段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了解其颜面皮肤反应,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行结直肠切除及淋巴清扫术的例数,记录肿瘤残留直径<2 cm的患者。

1.4 疗效评定

按照WHO统一标准[2],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1.5 统计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1.0处理与两组卵巢癌患者相关的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晚期卵巢癌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经临床统计,实验组手术时间为(3.62±0.35)h,术中出血量为(670.21±62.21) mL、2例行结、直肠切除,18例行淋巴清扫术,19例肿瘤残留直径<2 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经临床统计,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0%(4例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0例进展),高于对照组的5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晚期卵巢癌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恶心、食欲减退,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化疗结合手术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主要方法,单独应用紫杉醇治疗卵巢癌的效果欠佳(有效率在30%左右),联合应用铂类药物,可杀灭更多的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卵巢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宫体癌,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易转移的特点,晚期肿瘤患者多存在肿瘤负荷大、出血、凝血异常等并发症,卵巢癌的病死率较高,有研究结果显示[3],卵巢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一般<30%。

卵巢癌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化疗是治疗卵巢癌重要手段,临床用药种类较多,包括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顺铂+环磷酰胺、顺铂+紫杉醇方案等。为患者应用阿霉素、环磷酰胺治疗,疗效欠满意。顺铂是治疗卵巢癌的有效药物,并早已被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但与紫杉醇用药治疗的报道相对较少。大量研究证实[4-6],为晚期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治疗,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张汀荣[7]为32例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治疗,结果显示,腹水控制有效率达93.8%,肿瘤治疗总有效率为68.8%,1年生存率78.13%,3年生存率43.75%,5年生存率31.25%,提示紫杉醇联合顺铂静脉化疗结合紫杉醇腹腔灌注治疗在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为(3.62±0.35)h,术中出血量为(670.21±62.21)mL、2例行结、直肠切除,18例行淋巴清扫术,19例肿瘤残留直径<2 cm,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2.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报道[8],提示为晚期卵巢癌患者联合应用紫杉醇治疗,临床疗效好,值得应用。

卵巢位于盆腔深部,卵巢癌患者缺乏典型症状,确诊时多为晚期,单纯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应用手术方案治疗,疗效较低(治疗有效率在30%左右),预后较差,有研究结果显示[8],Ⅱ期以上卵巢癌患者常存在大量腹水,直接进行手术治疗,难度大,效果亦不理想,术前给予化疗,可缓解腹水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盆腔肿瘤。

顺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可通过高活性的阳离子水化物与肿瘤细胞DNA上的碱基作用,可改变肿瘤细胞复制功能,阻碍DNA合成,最终抑制细胞分裂,顺铂为卵巢癌化疗的一线药物,其广泛应用使得耐药现象日益突出,此外,顺铂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明显,合理选择与之配伍的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化疗效果。

紫杉醇为广谱抗肿瘤植物药,紫杉醇类药物是从紫衫的树皮、树干或针叶中提取的半合成药物,该类药物可在癌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解聚,阻断细胞有丝分裂,最终抑制肿瘤生长,还能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化疗毒性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临床上应用紫杉醇类药物,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晚期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多项研究结果显示[8],与环类酰胺相比,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该研究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结论。

有研究证实[8],联合用药可加速卵巢癌细胞凋亡,可加强对细胞周期的阻滞,杀灭各种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还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该研究显示,紫杉醇护理顺铂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晚期卵巢癌,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能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腹水,改善患者身体功能。

紫杉醇分子量大,对卵巢癌有高度活性,无发泡刺激作用,可在肝脏代谢,局部用药可增强药代动力学效应,以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肌肉关节痛、过敏反应、皮疹、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该组实验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呕吐、恶心、食欲减退,但以上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患者用药1~2周后可自行恢复,提示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卵巢癌,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腹胀、腹水、胸闷症状,且不良反应可接受,临床受益率高,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许宁,郭志强,殷丽玲. 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和静脉双途径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1(33):134-135.

[2] 谭理慧,昌燕华,王喜华. 紫杉醇联合顺铂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观察[J]. 肿瘤药学,2012,4(1):61-64.

[3] 刘文彬,闫海山,牛红卫.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肿瘤药学,2012,11(3):220-222.

[4] 雷云芳.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老年人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 海峡药学,2012,9(8):88-90.

[5] 李敏华.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卵巢癌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9(35):3915-3916.

[6] 崔开颖,朱根海,杨舒盈. 紫杉醇联合顺铂静脉腹腔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8(5):498-501.

[7] 张汀荣. 紫杉醇联合顺铂静脉化疗结合紫杉醇腹腔灌注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J]. 山东医药,2010,13(45):62-63.

[8] 曾艳.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 当代医学,2014, 11(2):123-124.

(收稿日期: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