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 投稿狂丸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012次
  • 评分4
  • 38
  • 0

林春雨 许秀凤 梁锦俊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儿科,广东湛江 52404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癫痫患儿采取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124例不同类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起始剂量为20 mg/(kg·d),分两次口服,后逐渐加大剂量,每隔2周增加10 mg/(kg·h),后维持在30~40 mg/(kg·d),维持加量期为2个月,每周进行1次统计,观察上述患儿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部分性治疗有效率87.5%、强直阵挛型76.9%、强直型66.7%、肌阵挛型91.7%、眼肌阵挛型75.0%、继发全面性70.0%,总有效79.0%;124例患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烦躁、易怒10例,行为异常2例,体重增加4例,睡眠障碍4例,学习能力下降2例,嗜睡5例,总发生20例,比例16.1%。结论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儿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癫痫;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127-02

癫痫致病因素众多,发病率约为0.2%~0.7%[1],儿童是此病高发群体,占所有患者的2/3左右[2],其原因主要是小儿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受到外部刺激后大脑皮质可产生放电情况,脑电图检查结果中阳性率较高。由于小儿患者自身机体的特殊性,寻找一种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抗癫痫药物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左乙拉西坦为近年临床产生的一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可阻断癫痫发病机制,具有较好的药理特性。研究证实其在不同类型小儿癫痫治疗中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3]。该研究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124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单药治疗方案,以对左乙拉西坦用药疗效及安全性做全面的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儿中,男64例,女60例,年龄2~12岁,平均(6.54±1.34)岁,起病年龄3~10岁,平均(6.10±1.22)岁,癫痫分型包括部分型40例,强直阵挛型26例,强直型12例,肌阵挛型12例,眼肌阵挛型4例,继发全面性30例。上述患儿均取得家长同意并签字。

1.2 方法

上述患儿均接受左乙拉西坦(英文名称:Levetiracetam Tablets (Keppra),注册证号:H20110409)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20 mg/(kg·d),分为两次服用,后每两周增加10 mg/(kg·d),1个月内将维持剂量增加到30~40 mg/(kg·d),同分为两次服用。稳定期维持加量2个月,在前3个月发病基础上持续观察半年,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抗癫痫药物疗效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控制:癫痫无发作;显效:发作次数下降75%~99%;有效:发作次数减少50%~74%;无效:发作次数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发作频率无改变或增加。总有效率为控制率与显效率总和。②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烦躁、易怒、行为异常、体重增加、睡眠障碍、学习能力下降及嗜睡。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癫痫临床疗效对比

部分性治疗有效率87.5%、强直阵挛型76.9%、强直型66.7%、肌阵挛型91.7%、眼肌阵挛型75.0%、继发全面性70.0%,总有效79.0%,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124例患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烦躁、易怒10例,行为异常2例,体重增加4例,睡眠障碍4例,学习能力下降2例,嗜睡5例,总发生20例,比例16.1%。

3 结论

癫痫临床又称羊角风,其主要为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大脑功能出现短暂障碍,属大脑功能病变类慢性疾病。目前其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仅低于头痛[4],且其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异常放电起始部位及传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例如自主神经意识模糊,发作性运动等。通过临床研究显示,患者接受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后,其病情可控[5-6]。儿童癫痫发病率较高,且由于其自主意识较差,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史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7]。且患儿对药物耐受度较低,这一系列因素均导致癫痫患儿的治疗难度上升。

左乙拉西坦药学代谢动力学较为稳定,以口服治疗与一级房室模型相符,具有吸收速度快等优势,生物利用度可达95%以上,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3~5.2 h[8]。当前临床认为,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药物作用机制与传统抗癫痫药物存在差异,对神经传导通路并无明显影响,且与低电压门控T型钙离子通道、神经元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等无明显相关性[9-10]。有研究显示,左乙拉西坦在各类型癫痫治疗中均可发挥显著疗效,其中肌阵挛型治疗效果最为突出[11],本次研究中肌阵挛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7%,相比其他数值较高,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

左乙拉西坦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体重增加等,部分儿童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精神异常,本次研究中共20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均逐渐恢复,考虑可能与患儿个体差异有关,具体情况需深入研究证实。另外需注意,采取替代治疗时,抗癫痫药物不应突然停用改为左乙拉西坦治疗,而应慢慢减少剂量,同时对左乙拉西坦慢慢加量,避免患者出现异常的药物过激反应。

综上,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翟琼香,丁健,戴启麟,等.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小儿癫痫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6):352-354.

[2] 贾天明,刘涛,栾斌,等.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NCAM和GAP-43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5):428-431.

[3] 张舒岩,杨立彬,李树蕾,等.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小儿癫痫伴智力低下的疗效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6):1151-1153.

[4] 陈伟,施德,刘振国,等.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456-458.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抗癫痫药物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56-65.

[6] 扶杨.左乙拉西坦治疗96例儿童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66-67.

[7] 顾红菲,宁宪嘉.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77-2678.

[8] 程艳,谭忠友,何扬帆,等.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婴幼儿癫痫56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1):1022-1024.

[9] 胡丹丹,麦坚凝,杨思达,等.左乙拉西坦和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34-36.

[10] 阮莎莎,陈伟观,姜正林,等.左乙拉西坦干预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及海马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6):434-437.

[11] 吴仕站.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婴幼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70-71.

(收稿日期:2014-09-16)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5. 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除了公知公认者外,首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6. 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7. 中文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姓名下方,英文摘要(含英文题名、汉语拼音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可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