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于脑梗死治疗122例临床效果分析

  • 投稿雪上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167次
  • 评分4
  • 76
  • 0

塞麦提·阿拉吾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内科,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在脑梗死的早期诊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脑梗死患者122例,并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1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进行临床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非他汀类药物(常规疗法)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经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血脂(TG、TC、LDL-C、HDL-C)、hs-CRP水平、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评价等级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5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3.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的脑梗死早期临床治疗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脑梗死;他汀类药物;临床效果

[作者简介] 塞麦提·阿拉吾西(1963.9-),男,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也叫做缺血性卒中,在中医上也被称为是中风或卒中[1]。它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局部脑组织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区域性的血液供应障碍,造成患者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性的病变或坏死,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失等临床症状[2]。脑梗死的类型根据其发病的机制可以划分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等等,而最为常见的一类病症即为脑血栓[3]。为探讨和分析在脑梗死的早期诊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情况及效果。该研究选择自2008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该院进行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2例,将他们按照入院诊疗时间随机的进行分组,即观察组患者61例,对照组患者61例。分别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以及非他汀类药物(常规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该院进行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2例。患者年龄普遍在53~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5.4)岁;男性患者有69例,女性患者有53例。随机将12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普遍在53~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4.8)岁;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6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普遍在5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4.1)岁;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7例。经过临床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并且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的比较存在对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非他汀类药物(常规疗法)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和胞二磷胆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等等。同时,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例如:预防感染、脱水(通常对患者实施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纠正机体内环境紊乱等等。对患者连续治疗2周[4]。

观察组:对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患者口服辛伐他汀(药品名称:东乐;生产厂家: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剂量为20 mg/次,1次/d,连续用药2周[5]。

两组患者在结束治疗后,均要进行血脂、NIHSS 评分、hs-CRP(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临床效果等方面的测评[6]。

1.3 评价标准

1.3.1 血脂 主要包括有:TG(三酰甘油)、TC(血清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2 日常生活能力 即用日常生活活动(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量表进行评价。分数为0~45分,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重:<45分为重度依赖;50~70分为中度依赖;70~95分为轻度依赖;95~100分为独立。总有效率—轻度依赖+独立[7]。

1.3.3 日常生活效果等级评价 共有5级,即:Ⅰ级: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仍然存在轻微的神经障碍,但对正常的生活不构成影响;Ⅱ级: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仍然存在中度的病残,但对日常生活基本不构成影响;Ⅲ级: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仍为重度病残,且对思维意识和日常生活均具有非常严重的阻碍和影响;Ⅳ级:患者为植物人;Ⅴ级:患者死亡[8]。

1.3.4 临床疗效评价 主要分为6级,其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91%;显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在46%~90%左右;有效: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在18%~45%左右;无效: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降低率<17%左右;恶化:患者功能缺损的评分出现增加或患者死亡[9]。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对两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脂以及hs-CRP水平分析

统计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TG、TC、LDL-C和hs-CRP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H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析

经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进展终止时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经过分析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的总有效率(86.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5.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价等级分析

经过临床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Ⅰ级、Ⅱ级、Ⅲ级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Ⅳ级、Ⅴ级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52%)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3.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它的病发高危人群主要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酗酒、吸烟等群体。目前,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普遍是恢复血供、溶解血栓,而随着卫生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脑梗死的临床诊治方法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 在脑梗死的治疗中,CRP水平过高会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降低预后,减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他汀类药物是较为有效的临床降脂药物,能够对胆固醇的合成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10]。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症的临床效果越来越肯定。通过本次临床研究,结合表1、表2、表3、表4、表5中的结果可以得出,采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要优于常规治疗的患者,由此可以得出,在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脂情况,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死亡率,因此,应当在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他汀类药物,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明英,朱香莲.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0(12):1735-1737.

[2] 庞宇,谭毅.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8(2):818-822.

[3] 林永忠,孙长凯,肖昭扬,等.不同疗程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8,20(12):28-31.

[4] 徐红书.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63-264.

[5] 何忠芳,刘芳,翟所迪,等.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8(10):873-879.

[6] 汤继平.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10):4-5

[7] 喻俊峰,王昌铭.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6(11):31-33

[8] 李凤莲,刘景旭,侯亚梅,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IL-17含量影响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7(6):2318-2319

[9] 张利军,白宇.他汀类药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8,2(12):217-221

[10] 水平,吴军,谭利明,等.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抗炎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0,40(5):39-43.

(收稿日期: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