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临床医学正文

氢吗啡酮治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534次
  • 评分4
  • 31
  • 0

李化民1 曹观海1 韩雪初2

1.桦甸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桦甸 132400;2.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桦甸 132400

[摘要] 目的 探讨氢吗啡酮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用氢吗啡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分析两组方案治疗4周后的疼痛缓解程度,睡眠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总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的睡眠干扰评分分别为(4.2±1.3)分和(2.8±0.8)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氢吗啡酮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氢吗啡酮;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054-03

氢吗啡酮是一种半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作用于阿片μ受体,并在较小程度上作用于 δ受体,1921年在德国合成,1926年被应用于临床。氢吗啡酮镇痛作用是吗啡的5~8倍,起效快,主要代谢产物无活性,适合用于急慢性疼痛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有效[1]。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直接或躯体感觉系统损害导致的疼痛。该病的患病率较高,由于其病因复杂,易反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因此选择有效的缓解疼痛措施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该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氢吗啡酮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该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均符合难治性神经病理疼痛的诊断标准[2]。6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为60.7岁;体重为51.4~76.3 kg,持续疼痛时间为4~9周。主要疾病分布为: 颈椎间盘突出11 例,腰椎间盘突出9例,疱疹后神经痛13例,椎管内肿瘤7例,脊髓病变1 例,其他2例。排除患有严重器官疾病、功能不全及服用其他类止痛药等的病人。根据随机分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进行口服治疗,15 mg/次,3次/d,耐药性强写的患者可增加75 mg/d,直至300 mg/d为止。

观察组采用氢吗啡酮治疗,即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

采用肌体注射,2次/d,0.3 mg/(kg·次)。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

1.3 疗效评价

对比记录两组患者4周后疗效情况。主要内容为:疼痛缓解程度,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次数。根据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的变化细分疼痛缓解程度主要为: 无,减少<25%;轻度,25%~49%;中度,50%~74%;明显,75%~99%。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睡眠干扰评分以(x±s)表示,并进行t 检验,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

观察组的疼痛总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睡眠干扰评分分别为(7.5±1.9)分和(2.8±0.8)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分别为(8.1±2.3)分和(4.2±1.3)分,两组治疗前的睡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的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例出现轻度头晕,对照组有6例出现头晕症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20%,F=4.043,P<0.05)。

3 讨论

氢吗啡酮是阿片受体激动剂。静脉给药后,血浆浓度很快达到高峰,随后又快速降低,系快速分布进入肝脏、脾脏、肾脏和骨骼肌。静脉注射、皮下吸收很快进入循环,椎管内给药可被局部组织吸收,通过硬膜进入脑脊液或被吸收进入体循环[3]。硬膜外给药1 min后,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氢吗啡酮。腰部硬膜外给药后1 h,在颈部脑脊液的药物浓度达到峰值[4]。氢吗啡酮的血浆浓度与镇痛效果的关系很难评价,由于可产生耐受及效果评估等问题[5]。氢吗啡酮主要在肝脏代谢,有些代谢产物比氢吗啡酮的镇痛活性还大,但产生的量很小,除了肾衰大量积聚以外,基本不参与镇痛作用[6]。氢吗啡酮及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液排泄。肾功能衰竭患者会发生氢吗啡酮和代谢产物的蓄积,产生阿片类药物毒性。肝代谢功能和肝血流的改变会影响氢吗啡酮的生物转化,在充血性心衰、肝硬化、循环衰竭和休克时对氢吗啡酮的代谢均有明显影响,这些都会对用药产生不良反应[7]。

氢吗啡酮与普瑞巴林相比,优势在于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急性疼痛的治疗,以及口服缓释片对于慢性癌性和非癌性疼痛的治疗。其疼痛缓解的疗效更佳,持续时间更久,不良反应更少。这些优点使得氢吗啡酮广泛应用于术后患者、癌性慢性疼痛患者。氢吗啡酮在老人和小儿的用药上也有一定优势[8]。该研究发现,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总缓解率和疼痛缓解率较高,提示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显著,主要原因:(1)氢吗啡酮是半合成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强,起效快,本身具有缓解疼痛的效果;(2)另外,氢吗啡酮与普瑞巴林的作用方式是不同,氢吗啡酮治疗难治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研究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睡眠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氢吗啡酮对于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具有较好的效果,主要与其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存在一定关系。研究发现,氢吗啡酮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较小,并且患者服用后经过自身肝脏后的代谢产物没有毒性,所以也可用于治疗老年或体弱的患者,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氢吗啡酮的安全性较好,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在使用氢吗啡酮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用药时需注意,(1)氢吗啡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氢吗啡酮可对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中度、强度疼痛进行有效的缓解,比如可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度、重度疼痛,用于患有肿瘤而出现的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进行临终的宽慰治疗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出现的咳嗽、骚动等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氢吗啡酮的禁忌使用的情况有,对于氢吗啡酮存在一定过敏反应的患者;存在支气管哮喘症状的患者;患者存在呼吸抑制的情况但没有可以对患者实施抢救的设施;患有胃肠道梗阻症状的患者,特别是患有麻痹性的肠梗阻症状的患者等。(2)氢吗啡酮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对患者应用氢吗啡酮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及对氢吗啡酮是否存在一定的过敏反应;②患者往常对该药物的使用剂量、药效强度等基本情况;③是否应用包括麻醉药、镇静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安眠药或者其他相关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的治疗药物,避免由于和合并用药增加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所以对于需进行合并用药的患者应注意减量使用;④按照患者疼痛的性质及程度进行一定的调整;⑤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依赖的以往经历及家庭内存在精神类疾病等情况;⑥对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估。另外,对于首次应用氢吗啡酮的患者应使用较低浓度的药物,避免使用过高的药物浓度致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肝、肾方面的功能较弱的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需减少一半;对于可耐受氢吗啡酮的患者若无比较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方面的抑制,可斟酌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3)氢吗啡酮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对患者使用氢吗啡酮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感到恶心、出现呕吐和便秘等症状,与药物的使用剂量具有一定的关系。氢吗啡酮会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致使患者出现嗜睡、头晕、兴奋、害怕、焦躁等症状,其中,患者较易表现出感到恶心、出现呕吐和便秘等症状,一些患者还有输尿管、膀胱的括约肌出现一定的痉挛反应或者尿潴留等情况,另外,还有患者的瞳孔出现缩小、胆汁压出现增加、患者的副交感神经的相关活动加强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氢吗啡酮可作为治疗中重度疼痛的有效方法,氢吗啡酮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CARACENI A, HANKS G, KAASA S, et al. Use of opioid analges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EAPC[J].Lancet Oncol, 2012,13(2):e58-e68.

[2] WHO. Cancer pain relief[M].2nd edn.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6.

[3] SWARMRA, ABERNETHY AP, ANGHELESCU DL, et al. Adult cancer pain[J].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3, 11(8):992-1022.

[4] DALE O, MOKSNES K, KAASA S. European Palliative Care Research Collaborative pain guidelines: opioid switching to improve analgesia or reduce side effects. A systematic review[J].Palliat Med,2011,25(5):494-503.

[5] CHANG A K, BIJURP E, LUPOW J B,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single 2 mg intravenous dose of hydromorphone versus usual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in[J]. Acad Emer Med, 2013, 20(2):185-192.

[6] MERCADANTE S, CARACENI A. Conversion ratios for opioid switc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J].Palliat Med,2011, 25(5): 504-515.

[7] GREGORY TB. Hydromorphone: evolving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oday´s health care environment[J].Clin Ther,2013,35(12):2007-2027.

[8] 简文亭,简道林,马会改.氢吗啡酮的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14,33(9):1204-1207.

(收稿日期: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