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锦红 勾霞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 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展开研究,将其以不同的护理方式划分为观察组(31例,优质护理服务)和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优劣。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比较χ2=13.01,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上t=4.96、5.3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优质护理可促进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大脑神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老年性脑梗塞;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170-03
[作者简介] 于锦红(1978.2-),女,辽宁锦州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科室神经内科。
脑血管病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其死亡率较高,仅次于恶性肿瘤,致残率高达70%以上[1]。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又称为脑梗塞,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其发作主要是因为各种因素引发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从而造成大脑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坏死。临床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优质护理服务能让患者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最佳状态,降低其不舒适的感受,真正从各方面让患者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2]。为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该研究选取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住院部收治的62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6.8±5.1)岁;其中轻度梗塞38例,中度梗塞16例,重度梗塞8例;基底节梗塞32例,小脑梗塞5例,额叶梗塞8例,枕叶梗塞6例,多发腔隙性脑梗塞11例。所有患者均满足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3],入院后行相关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常规例行心理护理;②常规病房巡视,观察病情变化;③检测疾病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胸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④疾病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及治疗有一定了解。
1.2.2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将患者的一切资料都给一个信封装好,信封上面打印关于患者病症的相关优质护理服务内容。①为老年性患者创建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交谈时注意语言的轻细。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多进行关心和鼓励,做好心理干预,让患者信任和理解护理人员,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认真详细讲解,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细致入微;稳定患者的情绪,让其保持开朗的心情,有利于大脑的恢复。②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养成多食粗纤维食物和低脂肪食物的习惯。同时指导患者注意钾、钙、蛋白质的补充。③康复护理,脑梗塞患者多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密切注意患者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因素,在病床两侧加护栏,注意保持地面的洁净干燥,加强安全教育的宣教。病情恢复稳定后需要行康复训练,主要有言语治疗、作业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等,并辅以康复护理,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后,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行功能锻炼,定时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压疮或是关节挛缩。对关节进行被动锻炼,辅助患者行四肢关节的锻炼,注意循序渐进,以患者舒适为原则,2次/d,30 min/次。患者可进行自主运动时,可逐渐加强化患者的主动运动,进行自主的床上翻身、移动;四肢关节的拉伸练习等,逐渐过渡到平衡练习以及步行训练。康复训练期间,患者必须调整好生物钟,严格按科学的作息时间进行休息和锻炼。
1.3观察指标
制定问卷调查表,并将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采用FUGL-MEYER评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Barthel指数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4]。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录入数据保证其真实准确性,计量数据以(x±s)形式展示,实施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实施χ2检验,以α=0.05进行校正,当P<(α=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总共30例,对照组患者总共25例。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分析见表2。
3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血管内膜受损,管腔出现狭窄。由于各种原因引发血栓形成,造成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5]。临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结合良好的护理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对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繁重复杂的任务,其重心逐渐从疾病过渡到病人自身,而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注重对患者疾病的护理,还注重对患者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护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促进作用。优质护理服务异于传统护理方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护理基本原则要求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深化护理的专业技能,全面实施护理干预,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6]。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对高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包含常规基础护理、舒适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康复护理等内容,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促进疾病的预后;且得到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7]。该研究中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通过表1的数据可看出,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80.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从心理、饮食、康复以及基础护理等方面对患者展开对应的护理,有助于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注重对饮食的控制,同时注意进行康复锻炼,有助于保持病情的稳定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通过表2数据可看出:两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显著,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的护理服务在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中取得的效果比常规护理取得的效果好,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对病患进行心理引导,提升患者的信心、依从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护理满意度,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吴红恩.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4,18(2):244.
[2]胡红艳.优质护理服务在51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13):109,111.
[3]林阿荣,何丽蓉.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5):161.
[4]邵丹,邵静,徐锡春,等.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94-95.
[5]张秀荣.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4,20(7):182-183.
[6]李嘉.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59-160.
[7]Esther N. Munyisia,Ping Yu,David Hailey et al.The changes in caregivers´ perceptions about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nd benefits of nursing docu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n electronic documentation system in a nursing h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1,80(2):116-126.
[8]Sabine N. van der Veer,Nicolette F. de Keizer,Anita C.J. Ravelli et al.Improving quality of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on how medical registries provide information feedback to health car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0,79(5):305.
(收稿日期: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