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古华1 陈宝芝2 姜晓燕1
1.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胶州 266300;2.胶州市三里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胶州 266300
[摘要]目的 对CT 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并复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在6 h内进行接受16 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比较分析健侧正常区、半暗带区及脑梗死区的影像。结果 通过统计、计算CT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 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和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上升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可利用16层螺旋 CT进行诊断,早期诊断效果良好,可为治疗提高准确的影像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CT脑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 急性脑梗死;梗死灶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66-02
[作者简介]肖古华(1970-),男,山东胶州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工作。
脑梗死是致死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该类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预后效果不够理想。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而言,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CT 脑灌注成像是当前一种较为有效的脑梗死诊断手段,为此,该研究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CT 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1周内经CT平扫患复查确诊为脑梗死。入选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 47~69岁,平均年龄(59.4±15.1) 岁,发病时间约1.5~5.1 h。该组患者入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感觉麻木、抽搐、偏瘫、大小便失禁、失语等脑梗死症状,已排除其它疾病(颅内肿瘤、感染及陈旧性病灶等)的干扰[1]。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16层螺旋 CT 设备型号为Brilliance,生产厂家飞利浦,灌注分析软件为厂家配套软件。
1.2.2 检查方法 ①CT平扫。摆正待检患者头部,常规进行颅脑 CT 横断面扫描及头颅扫描。②CT 脑灌注成像。检查前,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大脑基底核层面作为选择中心,根据临床诊断疑似病变层面进行灌注成像检查(16 层螺旋 CT)。先将对比碘剂注入,随后注射20 mLNaCL(0.9%),待碘剂随脑血管分散,并达到峰值时,进行动态扫描(同步),主要区域为: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2]。动态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后,由专科医生通过脑灌注专业分析软件完成图像的数据分析工作。评估内容为主要区域的血容量、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3]。
1.3 评价指标
评估脑灌注分析软件所得数据,评价指标为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血容量)、MTT(平均通过时间)、CBF血流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研究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通过统计、计算CT 脑灌注成像数据可知,在 CBF 、CBV 及 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 和 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逐渐上升趋势。
3 讨论
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MRI和CT 常规扫描等检查手段都不能准确、迅速的判断病灶位置,这为脑梗死的早期治疗带了一定的困扰。同时,利用CT 常规扫描也无法清晰区分半暗带和梗死区域,所以无法准确的控制溶栓治疗用药情况。近年来,随着脑灌注呈像技术的发展。利用CT 脑灌注成像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逐渐被临床医师发现,CT 脑灌注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中[4]。
该研究中统计、分析了CT 脑灌注成像数据,显示在 CBF 、CBV 及 MTT的平均值方面,脑梗死区与健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通过数据可以直接区分病灶部位和健康的区域。从表1数据还可以发现,半暗带区与健侧区、脑梗死在 CBF、CBV及MTT的平均值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半暗带区可与其他两区域准确的区分开来。此外,通过该研究分析数据变化发现,脑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及健侧区的CBV 和 MTT平均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BF成逐渐上升趋势。通过捕捉像素间数据的变化,可以绘制成一条变化曲线,而通过分析软件,结合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时间 - 密度曲线之间关系,将多条曲线进行合并,就可以获知脑梗死区域的位置和大小。
近年来,我国国内对CT 脑灌注检查的研究较多,胡振洲,黄玉芳等所作相关研究也显示CT 脑灌注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较为准确,研究结果显示扫描所得数据可敏感的发现血流灌注减少的变化,与该研究结果相符[5]。由此可知,CT 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CT脑灌注成像的原理是通过追踪对比剂的位置,从而完成对选定层面的扫描。由于脑梗死发生后,病灶脑组织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对比剂通过各部分脑组织时,扩散的形态、密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扫描图像的像素密度也不尽相同[6]。通过追踪、统计每个扫描像素密度,可为分析其变化情况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专业分析软件对密度与时间变化曲线进行重建和模拟,各种灌注图像就可建立起来[7]。由于脑灌注成像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所以其准确性较高,可较为精确的定位病灶部位和半暗带,从而弥补了MRI和常规CT准确性不足的缺点[8]。CT 脑灌注检查对血流灌注减少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方法,从而便于迅速确定梗死部门,尽快进行溶栓治疗,减少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研究对CT 脑灌注检查成像研究较为有效,未来应加强相关领域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准确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周卫锋.早期脑梗死应用多层螺旋 CT 进行脑灌注成像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 34) : 159.
[2] 赵芝琴,何琪,黄红,等.16 层螺旋 CT 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3(21):140-141.
[3] 陈前丽,万智勇,林建余. 16 层螺旋 CT 灌注成像和 CTA 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 ( 4) :304 -306.
[4] 赵静霞,刘青蕊,李来有,等.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CT 灌注成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0( 12) : 841.
[5] 胡振洲,黄玉芳,曾巨浪,等.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8(10):1153-1152.
[6] 唐维国,何松彬,王和平,等.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灌注成像研究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16( 3) : 209-211.
[7] 林进,陈东明,王月碧.急性脑梗塞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15( 2) : 144-145,143.
[8] 崔勇,常红,付跃波,等.CT 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13,19(4):302-303.
[9] 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其分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37):882.
(收稿日期: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