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保华 尚永宁
陕西省吴起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吴起 717600
[摘要] 目的 探索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整群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该院行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37例,根据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CT片资料数据,在头颅表面标出血肿投影部位,锥颅、软管穿刺置入血肿腔,抽吸血肿,术后给予尿激酶2万~5万单位液化引流。结果 血肿腔置管准确率为100%,血肿清除为30%~60%共有26例,30%以下共有11例。基本痊愈共有15例,显著进步共有17例,进步共有3例,死亡共有2例,死亡率为5.8%。出院后6个月~1年随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I级共有11例,II级共有13例,III级共有8例,IV级共有3例,V级共有2例。结论 微创定向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微创定向;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073-03
[作者简介] 武保华(1974.2-),男,陕西吴起人本科,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 尚永宁(1989.10-),男,本科,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在神经外科中,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类常见病,中老年人为主要的患病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其发病率显著升高。该院自2008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应用微创定向穿刺手术治疗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取得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有37例患者通过微创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符合以下纳入条件:血肿位于基底节区或皮层下;血肿量在30~80 mL;发病时间在72 h内。其中男性:女性=24:13,年龄在37~82岁,平均年龄为(56.4±4.1)岁;存在高血压病史共有29例。
1.2 术前意识状态分级
I级为病人意识处于嗜睡状态或者处于清醒状态,肢体功能正常,不存在相关性障碍或者只有轻微偏瘫失语,I级共有6例;II级:病人处于嗜睡或者神志朦胧状态,伴有偏瘫或者失语,II级共有16例;III级:病人处于偏瘫、浅昏迷、瞳孔等大状态下,III级共有11例;IV级:病人处于偏瘫、昏迷、瞳孔不等大或者等大状态,IV级共有3例;V级:病人处于深昏迷状态下,四肢瘫痪、双侧或单侧瞳孔散大,一共1例V级[1]。
1.3 影像学检验
在22例基底节区出血病人中一共有7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破入脑室,8例处于脑叶出血;24例血肿量在30~60 mL间,6例在61~80 mL间,其中有3例患者出血是破入脑室并第三、第四脑室铸型。
1.4 方法
1.4.1 定位 依据患者头颅CT断层解剖的具体表现,借助CT平面导向进行定位。根据血肿的形态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即若基底节区血肿呈现肾形或者纺锤形病人,应该沿血肿中最大面的最大中心长轴,从前额处进行入路;若病人的血肿形态在基底节区呈球形,那么入路途经是通过最大血肿中心层面的圆心处,经过颞入路。通过CT测量将相关距离和穿刺点位置确定,然后投影到头颅表面,这时候最大长轴线相交于同侧头皮的交点,就是穿刺点;穿刺方向即为长轴线射线。
1.4.2 锥颅穿刺 应用颅锥(5 mm)小心地钻透病人颅骨,将硬脑膜刺破,通过血肿定位层面及穿刺方向,将硅胶引流管(3 mm)缓慢地置入至于病人血肿腔的中心处,采取注射器(5~10 mL)接引流管并尽量抽吸血肿。依据抽吸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引流管的具体位置,细致地固定引流管,并外接通三通阀连接外引流器进行引流。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活动性出血时,应注入立止血冰盐水或者0.5%去甲肾上腺素至病人血肿腔内,达到冲洗止血目的。手术后将2万~5万U尿激酶由三通阀注入,达到液化血凝块目的,关闭3~6 h后再进行引流,2~3次/d,注意控制引流瓶位置,保持其低于病人穿刺平面,但若与脑室相通病人,则可提高其高度,略高与穿刺平面大约15~20 cm。复查CT,对病人的血肿量进运用态观察方式细致观察,通过血肿量来调整尿激酶应用总量、留置总时间和引流管深度,引流管保持留置约3~5 d,若血肿(>80%)基本清除之后则可拔除。
1.5 疗效评定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疗效共分为5个等级[2],其中基本治愈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在91%~100%间,其病残等级为0级;显著进步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在46%到90%间,其病残等级为1~3级;进步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在18%~45%间;无变化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低于18%;恶化为接受手术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升高18%以上,或者死亡。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3]:依据日常生活的独立程序对日常生活能力分为五级,其中I级为病人能够独立活动,不需要进行额外帮助或者指导,II级为病人能够活动,但是需要接受一定的指导,III级为病人需要接受具体帮助才能完成相应的活动,IV级为病人没有活动能力,必须依赖他人抬动或者操持代劳,V级为活动不适合病人。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3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发病到手术时间在3~6 h共有14例,6~12 h共有5例,超过24 h患者共有18例。全部37例都顺利地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内,血肿首次清除低于30%共有8例,在30%~60%间共有29例。
2.2 出院时情况
根据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评定标准,基本痊愈一共有15例,显著进步一共有17例,进步一共有3例,死亡一共有2例(5.8%)。
2.3 随访6个月~1年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的I级患者共有12例(32%),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的II级患者共有16例(48.6%),需人帮助扶拐可走的III级患者共有4例(10.8%),卧床、有意识的IV级患者共有2例(5.4%),死亡或植物生存的V级患者共有1例(2.7%)。
3 讨论
有效地清除病人血肿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将血肿块对脑组织压迫影响接触, 从而将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可能性降低。直接引发颅内压升高的原因为脑出血占位效应是、继发性脑损害及脑疝形成,同时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4]。因此,将血肿的清除速度尽可能加快,消除占位效应,是有效治疗该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在进行清除工作中,一个治疗前提是减少伤害脑组织[5]。所以,微创手术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个一个重要手段[6]。早期对脑内血肿清除或者部分清,能够解除血肿的早期压迫、缓解颅内压升高的趋势,也能够减少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活性物质量来缓解脑组织损害,提高预后[7]。
3.1 手术时机及病例的选择
3.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发病后6~12 h为手术适宜时间[7]。在发病6 h之内,病人的血压水平出现波动,不容易受到控制,特别对于早期CT显示血肿腔形态存在不规则者,很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可能性,而在12h内清除血肿,则能够加快缓解颅内压升高作用,解除血肿压迫作用,加快受压脑组织的功能恢复,降低缺血缺氧性损害,并降低血液分解产物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总量,降低脑损伤程度和脑水肿程度。
3.1.2 病例选择血肿量 在30~80 mL间,出血部位位于脑叶、丘脑、壳核、尾状核以及血肿破入脑室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指证,但是没有重要脏器功能性的障碍,病人对手术耐受。
3.2 术中首次清除血肿量
初次清除血肿可控制在30%~60%间,由于解除血肿占位效应是手术治疗的一个目的,因而无需彻底地清除。只需部分清除,即可解除周围脑组织压迫作用。对于残余部分血肿,在术中可以采取2万~5万U尿激酶以及4 mL生理盐水注入病人血肿腔夹管3~6 h,然后再重新开放引流。若初次对血肿抽吸时有较大负压,可以适当地调节引流管的深度以及远端侧孔的方向,一般都能够将未凝状以及液化的陈旧性积血抽吸。
3.3 手术的优势及并发症
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方便,能降低手术操作时间,将患者耐受性提高。但是此手术无法在直视之下进行操作,容易引发周围脑组织损伤,或者导致术中活动性出血,或者还会有发热、颅内积气、颅内感染、低颅内压等症状出现,若在手术中、手术后操作适当,那么也可顺利避免。
3.4 术后处理
3.4.1 血肿液化引流 在清除血肿时,间断性地将足量尿激酶注入到患者血肿腔内,有效将血凝块液化,从而促进脑内残留血肿的有效清除。采取CT动态观察,观察病人血肿变化情况,及时地、有效地调整引流管位置、尿激酶使用剂量,对于3 d后CT复查结果显示残留血肿量仍超过50%的患者,可适当地考虑将尿激酶使用剂量提高、延长夹管时间、调节引流管的深度以及侧孔方向,如果基本清除血肿(>80%),则可以即可拔管。
3.4.2 风险措施 控制再出血的发生时间通过在24 h之内,若脑内持续性出血或者再出血导致血肿扩大,这是导致早期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高了手术治疗的相关风险,而此类风险也回显著降低伴随病程不断延长,应当密切观察血肿形态不规则且容易再出血的病人的病情变化状况,及时进行CT复查,并配合相应的治疗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冉宝兴,房体静,孙艳红,等.微创手术和完全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63-65.
[2] 吕洪柱,李旭琴,范铁平,等.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当代医药论丛,2014(2):80-81.
[3] 徐其岭.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5):98-99.
[4] 黄焱光.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2014(6):173- 174.
[5] 罗伟坚,陈东.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医药前沿,2013(17):249-249.
[6] 荣卫江,黄福献,马大亮,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81-182..
[7] 何庆华,吴飞海,叶晓伟,等.超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1):124-125.
[8] 苏畅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21):89-90.
[9] 刘海新,何伟坚,周建安,等.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与内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13(16):74-75.
(收稿日期: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