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医院管理正文

药师对重性精神病居家患者开展远程药学服务管理的效果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7-18
  • 阅读量54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药师借助“互联网+重性精神病居家患者”模式(微信或微信群),开展优质药学服务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116例长期居家服药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指导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采取常规用药指导后再开展远程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总处置率、对医嘱药物治疗方案知晓率、对药学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不合理发生率、病情加重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师借助“互联网+”模式开展远程优质药学服务管理,可减少患者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不良反应处置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病情加重复发率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重性精神病;精准服务;居家服药;药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健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医疗技术及服务质量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药品种类、规格、给药途径、制剂等多种多样,时有创新,但药品的主要用途还是治病救人。药房是服务窗口,若药师仅进行传统的窗口服务,患者到家后,对医嘱的依从性、执行度会大打折扣。如何提升药学服务管理内涵,怎样帮助居家服药患者延伸药学服务的“最后一米线”,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为了优化患者居家用药合理性、对治疗方案知晓率、不良反应处置率、服务满意度,以及降低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复发率,本研究借助“互联网+”模式,开展对长期居家服药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优质精准药学服务管理的实践探索研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116例长期居家服药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指导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患者男性57例,女性59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5.28±12.63)岁;居家服药年限4~61年,平均居家服药年限(29.41±10.7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对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研究对象所患疾病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照组药师开展常规用药指导。患者在门诊药房取药时,药师依据处方告知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安全知识宣教、回答用药咨询等,即传统模式的窗口药学服务。

观察组药师除了应用以上常规用药指导外,征得患者同意后,与他们建立微信朋友关系,借助“互联网+”模式,开展“点对点”优质服务管理,或搭建微信交流群进行“点对面”互动。药师(也可邀请精神专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加入)开展个性和/或共性问题交流,强化落实医嘱,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持续跟踪、“远程”管理,替代家庭药师的部分职责功能,以弥补家庭药师人员不足、精力不济、服务受限的缺陷,积极开通、延伸药学服务的“最后一米线”[2]。(1)药师借助“互联网+”模式,对长期居家服药重性精神病患者(或家属)进行跟踪、随访,核实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强化服药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给药时间;强调遵从医嘱、落实足量满疗程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效果、减少复发;纠正用药差错或不合理用药;提醒切勿急于求成而自主增量或减量、停药缩短疗程;药师帮助患者分析用药合理性,使其知晓方案、配合治疗。(2)药师借助“互联网+”模式,对患者(或家属)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医药法律法规;转发或原创科普图文、视频等,以提高患者综合素质,减少不正确认识。如某些患者只信任之前服用的厂家药品,拒服另一厂家的同一药品,药师即可进行“科普”:同一名称不同厂家的药品质量相同,只要是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进行了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均完全可以放心服用。如某些患者可通过微信科普了解法律法规对单次处方限量规定的意图,是为了避免药品不规范保存现象,便于患者定期复诊,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精准调整药量,进而完善治疗方案[3]。(3)借助“互联网+”模式,方便药师解答患者疑问。有些患者或家属取药回到家后就忘了服药剂量、使用方法等,通过微信,药师可及时解答;曾有患者不知怎么打开丙戊酸钠缓释片(喜复至)的瓶盖,微信询问后,药师即刻微信视频告知其压下瓶盖逆时针旋转即可打开并反复示教,患者最终学会;如有患者在服用帕利哌酮缓释片(艾兰宁)后,发现大便里有“原样药片”,很是惊慌,拍图片传来询问,药师微信告知,该药品是缓释剂型,经特殊设计,有效成分在体内从药片中间小孔缓慢释放、持续作用,最终“空壳”原型会随大便排出,属正常现象,并用微信将药片拍图放大,显示中间小孔,让其释怀。(4)药师借助“互联网+”模式,可提前告知患者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置方法,饮食配伍注意事项,药品贮存方法等,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以避免不正确饮食配伍、不恰当贮存方法。告知其不要忽视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也不要被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所吓到,对不良反应早了解、早预防、早处置。例如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利培酮等都可个别地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遵医嘱服用盐酸苯海索片可治疗;氟哌啶醇等常引起日光性皮炎,应避免皮肤裸露暴晒;氯丙嗪等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提醒患者缓慢改变体位;奥氮平等可致个别患者心率加快,可加服普萘洛尔治疗;氯氮平等可引起粒细胞数量下降、肝肾功能变化,应提醒患者到就近社区检查。微信嘱咐患者如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就诊、及时处置,以减少惊慌、减少危害;服药期间勿饮酒喝饮料,切忌驾车、高空作业等;提醒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及抗焦虑失眠的二类精神药品等都要装柜加锁、避光防潮,要定期整理家庭药箱,防止药品过期失效[4]。(5)药师也可邀请精神专科医生医技护理人员借助“互联网+”模式,对患者(或家属)的就近检查资料进行线上解读,提出建议,解除其顾虑、减少奔波。帮助患者对其手中的血常规、生化检查单,甚至心电图、CT、核磁共振、彩超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会诊病情,发现危急值即提醒就诊,以免延误,同时向患者家属宣讲居家照看、日常护理常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处置率、对医嘱药物治疗方案的知晓率、存在治疗用药不合理情况总发生率、对药师药学服务的满意度、重性精神病加重复发情况[5]。每项指标均设定量化评判标准细则。如评价药学服务满意度的内容包括有效性、即时性、实用性,服务的态度与质量等,每项内容分值为0~10分,得分越高,说明药学服务越好、患者满意度越高,评价标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服药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置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后总处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服药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置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对医嘱药物治疗方案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医嘱药物治疗方案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医嘱药物治疗方案知晓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存在治疗用药不合理情况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药不合理情况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存在治疗用药不合理情况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药学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55例,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42例,72.4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病情加重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加重复发率(3例,5.17%)低于对照组(17例,29.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性精神病患者症状多变、病情复杂,需要精准药物治疗,若用药不合理、患者依从性差,则不利于病情康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使病情加重复发,危害社会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需要药师改变传统窗口服务模式,开展创新药学服务。药师借助“互联网+”模式,对长期居家服药重性精神病患者(或家属)开展远程药学服务管理,开展精准随访,可了解病情状况,掌握患者心态。进行线上药学服务,包括推送相关信息、医保政策、法律法规、优惠照顾政策及精神病健康卫生知识、居家照看和护理方法,提醒患者检查脏器功能及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处置,随时关注患者病情进展、服药种类、服药依从性、治疗效果等[6];了解患者近期心理需求、解答其提问、尽力解决其实际困难等。药师借助“互联网+重性精神病居家患者”,远程给予持续有效的用药指导,效果明显[7,8,9]。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总处置率、对医嘱药物治疗方案的知晓率、对药学服务管理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不合理治疗用药情况总发生率、患者病情加重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药师借助“互联网+重性精神病居家患者”模式远程对患者开展优质精准药学服务管理,使得药师药学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不仅更加贴近患者,充分体现药师价值,履行家庭药师的部分职能,而且更能体现新时代药师药学服务的深度、广度和温度[10]。


参考文献

[1]郑伟江,江畅,林克淦,等,汕头市濠江区重性精神病现况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0, 46(6):678-680.

[2]张谢稍,邓怀道,邵春秀.远程药学服务干预在T2DM慢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北方药学,2019,16(12):172-173.

[3]张玉良,钱晓丽,秦锦子.药师运用微信参与治疗方案制定促进合理用药的实践[J.健康大视野,2020(13):63.

[4]张鹏,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5): 120-121.

[5]肖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治疗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2)-:187-189.

[6]于林,肖爱祥,韦红梅,等,“互联网+ "重性精神疾病中医特色管理新模式应用展望[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29(9):1386-1389.

[7]吴菁,谭悦,徐旋,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诊情况对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607-1611.

[8]熊昆武,张轶杰,唐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现状及管理建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2)-2358.

[9]蒋霞,赵文莉,潘卫民,等.甘肃省70538例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 ,43(1):26-30.

[10]张帆,宋沧桑,付强,等.远程临床药学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药业,2017,26(1):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