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杰 刘玉莹 陈伟 欧景才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现状,结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实际,提出综合医院应从应急文化、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有效提高医院处置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综合医院 突发灾害 应急能力 建设
自2003年非典后,国家开始重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尤其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更加大应急工作投入力度,不断扩大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医院覆盖面,重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至2012年底卫生部门已在全国各省市共成立了11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并提出将依托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全国分片区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援中心,以切实加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善,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和救援力量尚未完全建立并高效运转起来。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所处区域内的综合医院毫无疑问的成为第一时间承担医学救援的主要力量。汶川大地震中的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医疗逐渐融入到常态医疗中,尤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强调公益性回归,综合医院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公众的全面健康,将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现状分析
1.1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
面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综合性医院在同级医疗机构(如急救中心、专科医院、中医院等)中是救治条件最好、救治能力是最强的,而且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但由于当前医院面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综合医院大多集中力量加强内部经营,发展专科实力,却往往忽略了发展医院应急能力,以至于各医院在抢救突发灾害的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1]。在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综合医院应重视发展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能力。
1.2缺乏必要补偿渠道
一直以来,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都是比较低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统计,2011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7%,占当年GDP总量的1.7%。2012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14%,占当年GDP总量的1.38%[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应急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大,但相较实际需求而言,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尤其对综合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方面没有一个适宜的补偿机制。但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责无旁贷且责任重大,在当前尚无明确政策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综合医院仍应从自身各个层面加强投入,促进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2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1树立全员应急意识,营造应急文化氛围
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内部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应急文化则是公共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它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包含了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急文化的建设,将公共安全提高到社会文化层次,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和应急活动来促使应急文化的沉淀,促使应急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观念[3]。综合医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首先应树立全员应急意识,从医院领导班子到职能部门到临床医技科室,建立从上至下的应急组织机构,其次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将应急文化渗透于医院制度之中,最后通过加强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去切身感受与体会,不断促进医院应急文化的沉淀,使应急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2.2详细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动态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系统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与编制,包括总体预案及各类专项预案。预案编写应按照应急反应计划,做到具备灵活性、协调性、开放性、可持续性、预见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权威性,同时做好预案可行性论证。经论证确定后的预案不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应加强动态管理,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研究及适应性演练,不断修订与完善,做到发生突发灾害事件时,能真正按照应急预案有条不紊进行,而不是盲目依靠个人经验。
2.3明确应急队伍定位,制定长效培训机制,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
综合医院应急队伍所有队员均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平时他们要承担日常的医疗工作,“战时”则紧急抽调出来完成应急医疗任务。如何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关键还得在平时。作为广东省应急医院,我院结合实际组建了一支60人的应急队伍,平均年龄32岁,男女比例2∶1,分两个梯队,三种建制(5人分队、10人分队、20人分队),以便根据救援任务性质,机动调整救援力量。2011年我院应急队伍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首批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之一。医院结合日常医疗工作,制定了应急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封闭式专项培训以及野外团队作战训练等,不断强化应急队伍应急反应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自我保障能力,此外还定期(如每两年)进行应急队伍人员更新、补充,以保证救援队伍整体力量和水平。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超强台风灾害,我院应急队伍均能在接到命令后,快速反应2小时内完成携行装备的配置及集结,随时为救援任务做好准备。
2.4结合救援实战要求,科学合理编配救援装备
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在突发灾害事故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救援作用,不仅仅取决于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高水平的救援技术,同时也取决于精良的救援装备,这两者缺一不可。装备的配置应结合救援实践需求,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如个人装备应讲究配套实用,携行装备应强调高度集成化,车载移动医院应体现机动灵活性等。目前,我院利用中央转移地方项目经费和部分自筹资金已完成了全套队伍装备配置,包括个人装备、系列携行背囊、便携式医疗救援设备以及大型应急车辆等,并定期开展人机培训与演练,不断强化装备使用。
2.5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纵横向信息共享
综合医院在应对突发灾害过程中,确保通讯联络的畅通和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十分关键,它对于识别事件苗头、准确判断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及时应急处置、控制事态扩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医院必须重视应急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手段,提高通讯联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院投入500万元建设了以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结合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数字集群技术、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的应急指挥智能化系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医院为主体机构的应急医疗指挥中心。该中心可在突发灾害发生时,立即实现应急启动、应急通知、应急会商决策、指令分解、指挥调度、跟踪反馈、现场反馈、事件终止及善后处理、事件总结、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等工作。
我国时刻面临着突发灾害的威胁,突发灾害事件是对综合医院应急能力的全面考验,应急能力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应急工作的特点,制定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队伍定位,制定长效培训机制,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结合救援实战要求,科学合理编配救援装备;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应急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在院内树立全员应急的工作思想,注重宣传与教育,营造积极的应急文化氛围,从思想上、组织上到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出发,真正将医院应急工作形成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景才.综合医院应对群发性灾害事故的策略[J].现代医院,2007,7(10):7-8.
[2]医疗卫生投入也要有自己的“4%”[N/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2/c_124445073.htm.
[3]司徒苏蓉.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