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美丽南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山水画发展历程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10-23
  • 阅读量273次
  • 评分4
  • 88
  • 0

广西的奇山秀水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代画家徐悲鸿、李可染、刘海粟、白雪石等大家都描写过漓江,并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的山水画在老、中、青画家们的身体力行下经历了转型、探索、发展三个重要时期,使得广西山水画的发展日渐成熟,并形成广西美术发展的新起点——“漓江画派”,它将引领着广西的山水画走向更繁荣的未来。

文/ 周丕华

广西的奇山秀水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代画家徐悲鸿、李可染、刘海粟、白雪石等大家都描写过漓江,并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的山水画在老、中、青画家们的身体力行下经历了转型、探索、发展三个重要时期,使得广西山水画的发展日渐成熟,并形成广西美术发展的新起点——“漓江画派”,它将引领着广西的山水画走向更繁荣的未来。

广西历来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民族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历史上曾吸引了无数山水画家的驻足和青睐。从清代的石涛到近现代的李可染、关山月、白雪石、刘海粟等名家都曾先后创作了大量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帅础坚、叶侣梅、刘锡永、阳太阳、黄独峰、黄格胜、张复兴、阳山、梁耀、肖舜之、熊丁、钟涛等老中青三代画家,他们因钟情于漓江山水的秀美而结缘于这片热土,并以饱满的热情来表达对艺术的执著和对土地的热爱,在不同时期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谱写出广西山水画近70 年发展的历程。

一、新现实主义画风转型期(1949—1976)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在重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旗下,广西的山水画创作队伍逐渐形成,其创作风格开始朝着新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这里的“新”一方面体现在创作的主题思想是围绕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展开的;另一方面它接受了徐悲鸿提倡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采用中西融合的创作手法——将油画的表现技法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笔墨相结合,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山水画形式。因此,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摹古之风,逐渐摆脱了传统文人画的野逸、逍遥、柔弱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崇高、壮美,且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风貌。

这个时代最早的画家是以表现桂林山水见长的叶侣梅。叶侣梅于1938 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在桂林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中,因被桂林的奇山秀水所倾倒,便于1946 年定居桂林,同年被广西艺术专科学校聘为讲师。在画家有生之年,几乎绘尽了桂林所有名山野峰,并创造出一种竖勒横勾的漓江山水皴法,开创了的漓江山水画的新格局,成为桂林山水画风最早的领军人物之一。叶侣梅笔下的桂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在《我坐轻舟山下过》这幅作品中,以鸟瞰式全景构图,把漓江的山水、村落、渔舟尽收眼底,用笔大胆泼辣,尤其是近景山石的勾染,干净利落、对比强烈,用色艳而不俗,整个画面给人以恢宏的气势和无尽的遐想。而《兴坪晓发》这幅作品却以色代墨,大面积的色墨晕染,让观者似乎看到了一个刚被春雨浸洗过的漓江。《桂海朝晖》则是以寥寥数笔勾染出漓江的风姿绰约。

刘锡永则是把传统山水的古意与广西新农村特色最早结合的山水画家之一。1958 年广西艺专恢复办学,大批绘画精英汇集于南宁,为广西的山水画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转机,来自上海的刘锡永便是其中之一。刘锡永祖籍山西太原,早年在京华美术学院学习时深得国画大师吴镜汀先生的指导,且经常去故宫临摹古画,因此他的传统笔墨功夫极为扎实,画面的文人气息也尤为浓郁。刘锡永在广西艺术学院主要担任工笔人物画和山水画教学,广西书画院原院士盘桂兴、广西艺术学院退休老教授黎正国均是他的学生。刘锡永来广西后,他的山水画创作激情高涨,经常和陈烟桥等老师带领国画班的学生去桂林、阳朔一带写生。在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画家也创作了一批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材。如1959 年与莫更原合作的《瑶山伐木》和1960 年创作的《西津水电站工地》,都生动地再现了人民在建国初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能代表他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是一批描写桂北地区的作品,他通过传统笔墨把新现实主义山水画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文人画的高雅、闲适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为20 世纪90 年代后的新文人画和21 世纪以表现广西田园诗画风的漓江画派奠定了基础。如1961 年创作的《山村景象》中是南方人最为熟悉的芭蕉、篱笆、木屋、土墙、水牛、牧童,画面笔调轻快流畅,墨色清新淡雅,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新农村画面。1962 年所创作的《桃花烟雨桂林春》,一改之前的工整秀丽,以豪放雄健、热烈奔放的色彩渲染出雨后桃花的娇羞和妩媚。

1958 年,毕业于上海师专的帅础坚从广西群众艺术馆调入广西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教师,其山水画创作熔中西技法于一炉,笔墨苍劲,意趣隽永,画风朴实,并成为将西方绘画理论和技法引入广西的第一人。在《白沙渔火处》这幅作品中的山石、树木的造型吸收西画的结构画法和明暗表现法,构图上吸收了西画的焦点透视,因此画面在形式上很有特色。同年,画家创作的《碧莲峰下迎江亭》以焦墨勾勒皴擦为主,黑白对比强烈,且画中的迎江亭是画家在1954 年亲自为阳朔滨江公园而设计的,并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该公园景观的一大亮点。帅础坚不但为广西美术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著名画家阳太阳的美术启蒙老师),而且在家庭教育上也闻名全国,他的后代帅立志、帅立功、帅民风都是艺术界的佼佼者。

阳太阳是这一批画家中最具爱国热情的画家之一,1931 年从上海师专毕业后,与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创办“决澜社”,提倡新绘画。然后东渡日本东京大学留学,研究国外绘画艺术,抗战爆发后回国,一边从事美术教育、一边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59 年从广州美术学院调回广西,任广西艺专教授,长期在广西艺专任教。在广艺执教期间虽然主授水彩和油画,但他从没有间断过山水画的创作,并在创作中将油画、水彩画和国画的各种技法、观念融于一体。如在《漓江云水图》这幅作品中的竹林、远山融合了水墨的流动性和水彩画的湿画法,山石、岸堤用枯笔疾书,右下角的货轮却又有素描的严谨,因此,画面无论从形式和内容的表现上,都具有新现实主义特点,这种创作方法也预示了实验水墨山水的到来。《漓江烟雨》和《碧莲峰里住人家》这两幅作品中,画面中劳动的场面、零星的村落,再现了建设广西新农村景象:宁静、温馨、和谐,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创作的主题思想。因为阳太阳先生一直没有教授山水课,使得很多人失去其言传身教的机会,这也许是一大遗憾。阳太阳把一腔的爱国热情和创作激情都奉献给广西、奉献给祖国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所有爱戴他的人。200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而他提出的“漓江画派”构想,目前已经实现,成为广西的文化艺术名片。

黄独峰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广西美术教育重视写生的教学理念,促使了广西山水画向正统方向发展,尤其是在他的弟子黄格胜的发扬光大下,促使漓江画派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1960年,广东籍画家黄独峰从印尼归国到广西艺术学院执教,他曾先后拜师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和大风堂创始人张大千,然后又移居印尼,因此其作品有西画扎实的造型能力,又有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还兼带南洋画风的异国情调。他的创作理念是:“写实要像高剑父那样自如,用笔要如吴昌硕那样古拙,用色当如齐白石那样对比强烈,气魄应具徐悲鸿那样雄浑。凡能善集天下之大成者,日后必能自成一家。”如在《重游漓江》这幅作品中,画家笔意天真淳朴,笔墨看似稚拙,却独具匠心,尤其是用阔笔涂写出的大块面的湿墨,润而不腻,柔而不弱,丰富却又不失韵律,体现了画家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而在《春满桂林遍地青》这幅作品里,其构图和造型相对严谨,并把西画的焦点透视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且用色更为大胆,大面积的石绿晕染,色阶层层递进,把画面的空间关系表现得十分强烈。因此,画家并不囿于古人、不囿于成法,也不囿于师法,这一点正如石涛所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为了进一步推崇石涛的绘画主张,黄独峰在1987 年组建了“石涛艺术学会”,这在当时也影响了不少广西山水画家。

在1966—1976 的这10 年动乱里,大部分画家都被迫暂时放下画笔,或投入劳动生产,或被批斗,无心创作,其中阳太阳被抄家8次,文稿、书籍几乎失散。也许正是因为被压抑了这10 年,一部分艺术家在“文革”之后,反而才思更为敏捷,其创作激情如泉涌,因此也为打开广西山水画的另一个新局面做下铺垫。

二、地域特色的表现转向个人风格探索(1977 —1999)

1977 年到1999 年是广西山水画创作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美术创作环境宽松且创作思维活跃;另一方面,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广西艺专吸纳了更多青年画家,壮大了广西山水画创作队伍。以阳太阳、黄独峰为代表的老一辈画家在经历了中西绘画的碰撞和十年的动乱之后,更加注重在绘画中追求艺术语言的个性特征,如阳太阳的画风逐步走向简约清淡、自然天真,如《晓》《明月拱天桥》,黄独峰更加注重画面的墨韵气象,如《空翠湿人衣》。恢复高考后的青年画家不但接受了更全面、更专业的绘画基础训练,而且在创作思想和人生经历上都不同于上一辈的知青画家,他们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回避崇高的东西,开始把广西本土地域特色题材的表现逐步转化为自我的生存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

梁耀是这一批画家中最年轻也最具活力的画家,1977 年恢复高考后梁耀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国画系,后来又考取黄独峰先生研究生,1995 年被教育部派往日本东京大学学习。90 年代,梁耀曾与几个雕塑家搞起了广西第一个摇滚乐团,而且颇具影响力,因此,梁耀常说“我的画里带有摇滚精神”,也许这就是他的画风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最具特色的是画面的用线:由于深厚的书法功底,其书写的线条如舞动的红裙碧袖,画面充满了激情和诗意,这似乎在延续着画家年轻时的摇滚梦。1989 年,30 岁的梁耀应邀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创作了巨幅山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10 年后又创作另一幅巨作《大好山河》,相对于前者,这幅画在用色上更为丰富大胆,树的造型吸取了黄独峰的下粗上细的“顶天立地”式,但在用线上却更为自由活泼,画面更具张力,这意味着画家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从未间断。

出生于上个世纪40 年代的张复兴,是这一批画家中的全国美展获奖专业户(作品曾16 次入选全国美展,其中8 次得奖),其画风也最能体现广西亚热带地区风景特色:在重构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张复兴创造出一种以长锋皴擦和双勾夹叶的画法,把南方植被丰富、水土湿润、山石俊秀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画面葳蕤繁茂、重峦叠峰、云雾缭绕、浑厚苍凉。在作品《春风杨柳图》里,画面主要以勾线为主点染为辅,刻画了几乎覆盖了整个山体的一片杨柳,一阵风吹来,透过树林,是若隐若现的远山和江面,而杨柳岸边偎依在大树下的牧人和悠闲的牛儿打破了村庄的寂静,也强化了田园风光的诗意。张复兴的山水画正是通过对桂北山水个性化的刻画,抒写出画家对广西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的关照,并成为21 世纪漓江画派的重要成员。

肖舜之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藤蔓家园属于他最为独特的艺术语言:画家将南方那些见惯不惊的植被、山石、房屋化为笔端千变万化的点、线、面,似乎是用藤蔓编织出的一个个全新的世界,时而像迷宫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时而像孩童的涂鸦一样简洁天真。《杂蔓丛生的矮墙》这幅作品中,画家的笔线时粗时细,时干时润,大小不一的墨点分布在整个画面,好像是一个完全不懂画画的孩童在随心所欲地涂鸦:自由、轻松、愉快、烂漫。但这些点、线、面始终在阐释着“矛盾的对立统一”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观,笔者注意到画面中间最上面那一根链接左右画面极细的线条,一下子打破了左右两组线条的僵局:左上的纤弱凌乱与右上坚实规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而在《藤蔓家园》里,画面那些错综复杂的点线犹如波洛克的《迷茫的薰衣草》,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画家通过集点、线成面,把画面的黑白灰的节奏、疏密对比布置得天衣无缝,也正是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阐释着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与观者寻求心灵的共鸣。

黄格胜是这个时代广西画家中的集大成者,1985 年,在他跟随导师黄独峰读研究生期间,他便创作出200 多米长的《漓江百里图》,在这幅巨作里,画家通过大量的留白和淡墨晕染,把流淌的水、飘浮的云刻画得惟妙惟肖,给人以轻松、浪漫的感受;而画面中那些小的渔船,刻画得尤为别致,这也成了黄格胜山水画的标志性语言符号。在这幅长卷中,画家将对故乡的赤诚和创作的激情融于桂林的奇山秀水、云烟雾霭之中,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了轰动。自此之后,黄格胜把表现漓江和桂北山水风景作为毕生的艺术追求,其画风也开始有所改变。在90 年代里,画家以元宝山为主画了大量的线描写生,同时期,画风也由之前的以点染为主转向以勾线为主,其构图上也由之前的大量留白转向满构图。1998 年创作的《桂林兴坪一座山》,画面全是由密密麻麻、长短不一的线条来造型的,只有后面的远山用淡淡的朱磦加赭石渲染而成,画面的形式感更为强烈,但缺乏一定的层次感而显得较为单薄。而到了1999 年创作的《书童山远眺》,画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江岸树木粗犷而浓重的笔墨,一下子与那些细碎的线条拉开层次,整个画面显得坚实、挺拔、厚重,这表明画家在追求其个人语言的艺术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但在画家作品中所有的题材都离不开陈旧的木屋、渔船,农民们熟悉的田野、石阶、杂树,因此他的画风纯朴而不失高雅,厚重而不失空灵,其画风也从青年时代的清新灵动开始转化为中年后的浑厚大气,因此在这个时期也是他艺术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他如篆书一样的笔线、树的造型和大胆的用色都逐一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其他青年一代画家,而写生化和生活化也成为漓江画派的最重要特征。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其他代表画家,他们或曾师从老一辈画家,或受老一辈画家影响,一起身体力行推动广西山水画发展。如1958年从湖北美院毕业后在广西艺术学院任职的刘益之、覃绍殷,以及刘益之的学生白晓军,曾师从刘锡永的黎正国,以及阳太阳的第三子阳山等在各自的领域中都表现不俗。

三、传统的回归与现代化的进一步开拓(2000 年至今)

进入21 世纪,在全球化语境和多元文化并存语境下,民族化和本土化成为美术界的关键词,许多中国画家开始回归到传统中国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中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涵。在此大环境下,便形成了漓江画派,画家把广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资源作为表现对象,把传统绘画中的技法、语言、符号运用到现实的写生和创作之中,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田园诗画风,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也体现了21世纪发展、和平、绿色环保的时代主题。自2004 年漓江画派在桂林成立以来,黄格胜带领画家们在广西融水县元宝山、桂林阳朔等地— —建立了写生基地,并在北京、山东、香港、澳门以及国外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了系列画展,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中年画家仍是漓江画派的创作主体,在将传统绘画语言与现代写生创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其艺术语言更为成熟。黄格胜在2012年创作的37 米长的巨幅山水画《壮锦》,是他在30 年前创作《漓江百里图》以来对个性语言不断探索的结果,画面显得更为浑厚苍茫、气势磅礴,线条一改之前的行书用笔转为篆书笔法,也许是黄格胜喜欢饮酒的习惯,他在画画时手会轻微地颤抖,因此其笔线如滴水穿石般坚韧和浑圆,大面积的积墨和晕染使得画面更为整体、厚重,尤其是他独创的顶天立地、上下粗细对比强烈的树的造型,形成最具特色的“黄家符号”,还有那些结构丰富的吊脚楼,等等,都让画家的艺术语言彰显出强大的魅力。

新生代的青年画家以王雪峰、钟涛、熊丁、周松等为代表,为漓江画派增添了活力,并成为广西山水画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具有扎实的笔墨功夫,在新时代出生的他们的山水画却另有一番景象。钟涛和王雪峰都是黄格胜的研究生,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却大不相同。钟涛的作品更倾向于新文人画画风:在吸收导师黄格胜的笔墨技法和写生理念上,创造了一种以长锋勾线和皴擦的技法,给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且多以淡墨渲染,设色清新淡雅,尤其是画面中那些经过改装的古装点景人物,更加增添了画面的文人意趣,因此钟涛山水画既有现代田园诗画风的清新脱俗,又有古代文人画的意蕴深远。如在《秋山行旅图》中,画面以全景式竖构图,并用大量的长峰横笔勾皴与画面中垂直挺拔的山峰在取势上形成对比,用线纤而不弱,墨色清淡却又变化丰富,画面以淡淡的赭石渲染赶路的行者,突出创作主题。《雨伏秋山映翠微》中,画面主要以横构图为主,而左边的山峰打破了横向取势的单调,画面中上部出现的大量以没骨法表现的类似树的符号显得抽象且在画法上与大量的枯笔形成对比,因此,在钟涛的每一幅作品中都有其新意,让观者流连忘返。而王雪峰由于在考取山水画研究生之前,本科主攻油画,他在造型能力上独胜一筹,且用色继承了导师的沉稳和大胆,传统笔墨技巧也颇为扎实,因用笔灵动而轻快,色彩变化丰富,画面自然生动。在《家山无言》和《侗乡大歌》这两幅作品中,画家分别以淡墨和淡彩晕染,两幅作品都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其用笔肯定,墨色清新淡雅,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

熊丁作为山水画家阳山的研究生,他在吸收导师的笔墨精神与创作理念的同时,深入研究传统技法,并进行无数次的写生探索和笔墨实践,把广西热带地区特有的植被加以语言符号化和个性化。在构图上采用传统的三远法,山水画意境给人极强的亲和力和淳朴感,富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自己鲜明的画风。如《那墟即景》《丘谷清晖》这两幅作品,画面用传统笔墨技法反复皴擦、层层积染去表现大片的土坡、水田、甘蔗、杂草、竹林,看似相似却毫不雷同,画面中墨色的分布富于变化和韵律,尤其是对梯田的表现看似重叠却富有音乐的节奏和动感,整个画面散发着甘蔗的清甜和泥土的芳香。

周松是这一代青年画家中算是最为全面发展的画家之一,其诗书画印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他于1993 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1996 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2005 年又进入中国画研究院龙瑞艺术工作室,因此他的笔墨技法集合了南北画风的特点:大气、灵动、朴实。他将北方山水重丘壑的表现融入南方山水重意趣中,画面既有南方女子的清纯又有北方女孩子的率真,如在《龙王坝印象》这幅作品里,他把山石抽象为浓淡不一、大小各异的色块,再经过精心设计、组合成一幅全景山水;《秋山坐望图》《暮雨潇潇》这两幅作品中,画家以染和勾为主,画面虚实相间,空间对比强烈,既有古意又有现代特色,意境朦胧而又富有诗意。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独特的地形地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造就了一批批个性鲜明的山水画家。回顾广西山水画发展的这六十多年历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广西的山水画在艺术观念、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围绕政治主题展开到个性的探索和最后的回归,在经过几代画家共同努力下,使得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在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南宁的建立,以及经济的不断繁荣,广西区政府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力度,也为画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随着漓江画派在国内影响力的扩大,广西美术界的文化自信也逐渐增强,迎来了广西山水画创作的繁荣阶段。但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广西的山水画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内,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少数民族资源的地区,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对外,我们在接受现代绘画的观念上还比较保守,目前,我们还期待更具特色的山水力作的出现,拿著名作家潘琦的话来说:“广西美术是好作品多,精品少;好画家多,大画家少。”

参考文献:

[1]刘新.广西美术五十年[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广西艺术学院院史编写组.广西艺术学院院史, 2008.

[3]苏旅. 漓江画派·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浅论漓江画派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A].黄格胜.漓江画派(第一辑)[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周丕华,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