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论绘画中时间意味的表达

  • 投稿二哈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24次
  • 评分4
  • 45
  • 0

王金玲Wang Jinling

从题材、媒介、感官、心理、艺术理想角度出发,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关于绘画与时间关系的分析,在艺术史上,有莱辛的名篇《拉奥孔》,他认为绘画表现时间方面的能力比诗歌弱,但却并不是没有时间的意味。绘画因为借助“自然的符号”,所以在表现动作等持续性变化时,只能截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进行暗示,从而引发人们想象力的参与。在后来的图文关系、图像叙事、圣经故事画、插图研究中对图像的时间意味有所涉及,如贡布里希的《艺术中的瞬间和运动》《西方艺术中的动作和表现》,罗丹的《艺术中之动作》等,从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的角度、雕塑艺术动作的表现等方面,论述了艺术和时间的关系。贡布里希曾说过“正是绘画中对付时间流逝问题所用的传统方式,注定了(绘画与时间问题)答案的相对无效性。”这样,绘画中时间意味的表达,始终没有成为显学。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认为,艺术的生命形态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德国的盖格尔在《艺术的意味》中认为意味包含了艺术的精神、审美等本质深层的艺术效果。所以,意味,一是针对形式而言,指其包含了某种特殊的味道,另一方面是针对内容而言,指其蕴含了某种深刻思想、情感内涵。绘画中时间意味的表达,就是指用擅长表现空间的绘画形式表达思维领域的时间体验,处理视觉意象的时间意味,演绎时间流转的相关现象。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以下的几个方向:

一是视觉艺术的“历时性”研究。历时性在视觉艺术中是指视觉对象在时间轴中形态与形式的变化。主要针对日益壮大的电影、摄影、动画等动态艺术。同时,还关注了艺术发展过程的纵向辐射及影响,特别是绘画以架上静态存在,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一种交流性和文献性。一方面,绘画作品凝聚了前辈艺术家的影子,这种艺术的继承和沿革,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现象。另一方面涉及作品诞生后,对当时以及之后艺术家的影响。画作在各种评论、展览中流传的过程本身,成就了绘画艺术别样的历时性价值。艺术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永葆青春,这是静态视觉艺术所共有的一种独特的时间意味。

二是绘画中运动与视觉印象的关系研究。如鲁本斯的《抢夺留西普斯的女儿》、弗拉戈纳尔的《秋千》等绘画作品总是选择充满爆发性的动作来表现某一孕育性顷刻。罗丹曾说“动作是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过渡。”“他(艺术家)只是要把他的人物配置得令人先从动作的开场看起,接着,动作的继续,末了是它的完成。”这些动作瞬间的选择,第一,“从构思意图和审美效果看,也形成三种基本形态,即不到顶点的诱导性顷刻、顶点之后的回顾性顷刻和蕴前蓄后的双向性顷刻”。这样,才能包含一种发展的态势和引导观看者视觉参与的主动性,从而创造前因后果的时间意识。第二在动作的内部,还建构了人物表情、神态、肌肉等最微妙的动态,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之时间历程的凝结。于是,人们能够在对形体视觉观察后,产生出丰富而延展的时间印象。诚如贡布里希对艺术运动创造时间效果的评述:“乔托让我们看到圣安东尼实实在在地托着圣母,走向台阶上的祭司长。动作的重要性被一个戏剧性的安排所强调旁观者不是看这个场面本身,而是相互对视,这一对视延长了时间的跨度。他们已经看见了所发生的事,现在正在交换眼色或者交换意见。”通过这个“对视”,画家把观者的反应移到了画幅上,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事件本身,而且看到了人们对事件的反应,这样就从空间联系到了时间。

三是现代艺术中视觉和时间关系的研究。如杜桑的《下楼梯的裸女》、毕加索的《坐着的玛丽·瑞德莎》、巴拉的《拴在链子上的一条狗的动态》等,探讨架上绘画在表现技巧上对时间现象的处理问题。这个类型的现代艺术对时间新概念的关注,通过将不同时间段的动态定格在同一时刻的画面中,以形象的重叠、角度的重合等方式创造时间变化印象来表现。如今,许多架上绘画都通过虚焦、重复等形式来建构时间变化的效果。这种对视觉过程的凝练,也被应用到装饰画等平面图案的设计上。例如通过重复排列、多方连续等秩序感,引发视觉对不变量的猎逐,从而创造视觉关注的时间过程。“所有知觉者都从吉布森那里学到了对一般存在于视觉序列中的信息丰富性的重新的和有益的尊重·确实,我们只有在不肯定的时刻才会意识到这一序列的恒常丰产性,我理解吉布森的观点是对不变量的猎逐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时间上的过程,并在预期和信息之间的匹配或失配相对应。”

四是时间作为生命话题的宏大绘画作品研究。如蒙克的生命组画、普桑的四季组画、米开朗琪罗的《晨》《暮》《昼》《夜》等,深切透露了艺术家对时间也即是生命这一主题的思考,关注人类亘古不变的终极追问。还有许多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充满复古的情结和拟古的情调,如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的中世纪题材作品,描绘了众多古代的景象,也创作了许多青春不老的女性形象,回溯性的时间景观间接地融合了艺术家对时间与生命、生存关系的理解,也表达了维多利亚时代飞速发展的工业背景下人们倒退的心理变化。

五是时间作为重要时刻,彰显瞬间永恒的静态艺术研究。比如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枪杀》这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作品,或者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等,通过富有典型意义时刻的塑造,选择激烈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瞬间,以时间的停顿带给观者巨大的冲击,形成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即“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无比欢欣、出神入迷以及思潮翻滚的时刻”的到来。这里不是取消时间,而是取消了时间线性发展的向度,如马斯洛所描述的:“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瞬间永恒就是审美时间高度密集至某个顶点。

六是以静代动的绘画艺术体现时间“张力”的研究如米勒的《荷锄者》、维米尔的《穿蓝衣读信的少女》、夏尔丹的《餐前祈祷》等,在这静穆的瞬间却产生王朝闻在《“意味深长的沉默”》中说的效果“艺术家的长处在于,能够利用造形艺术的特殊形式,使观众觉得,作品里的这个人物和这样的人物,不论是处于什么状态,将会怎样行动,不一定非描写他正在怎样行动不可。”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张力》一章中讨论了造型艺术中具有时间意味的静中之动:”艺术家们认为,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按照达-芬奇的说法,如果在一幅画的形象中见不到这种性质,‘它的僵死性就会加倍。由于它是一个虚构的东西,本来就是死的,如果在其中连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都看不到,它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地增加o"’。在静态图像“召唤性结构”的唤醒中,为读者补充了画面的前因后果,从而在不存在物体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迹象。

七是图像叙事的绘画模式研究,梳理出绘画表现时间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全景画,如米开朗琪罗的《末日审判》:第二种是多幅图像构成的组画,如荷加斯《时髦婚姻》:第三种是单幅图像叙事,又可分为单一场景叙述(如乔托的《圣母的觐见》)、纲要式叙述(如华托《舟发西苔岛》)与循环式叙述(如希腊瓶画和中国敦煌壁画)。在这些图像叙事的模式中,还借助一些小细节,创造丰富的戏剧效果,产生更多审美联想,打破绘画有限的空间,成就时间的艺术,如《阿诺尔芬尼夫妇像》中的“镜子”等。叙事上始终处于空间上的临界点上,置于时间上连贯式的状态,充满了无限运动的可能,出现时间序列I、时间序列II ……使画面呈现一幅流动的叙事景观。博尔赫斯说“我想到一座迷宫中的迷宫,想到一座不断扩展、弯弯曲曲、可以包括过去和未来、以某种方式包括天体的迷宫一…存在着无限的时间序列,存在着一张分离、汇合、平行的种种时间织成的、急遽扩张的网。这张各种时间的互相接近、分叉、相交和长期不相干的网,它包含着全部的可能性。…

八是绘画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产生的运动感所彰显的时间变化错觉研究。如鲁本斯《耶稣下十字架》所使用的斜线式构图营造突破画面的力量,色彩的冲突产生了旋风式跳跃感,诚如王朝闻所说“美术家要在静止的形体上把本来是活动着的人物生动地再现出来…要在造型艺术上表现动势。”或者如17世纪威尼斯画家弗兰西斯科-马菲的作品《莎乐美》,其中一条腿出现在画框中,另一条腿隐没在画框外。这种“不和盘托出”,创造了一种运动的趋势,也就是“为了较完全地描绘一个行动的前因后果,不应拘于某一形象的完全描绘。某种不和盘托出的形象,包含的内容丰富:就动势的描绘来说,它更能显出或更便于使人联想它那前后的过程”。中国山水画中“马一角夏半边”和文艺复兴时期“柱子”分割画面的使用,都是这种艺术趋势的延展。它的不完整性会吸引人们追逐消逝点,即使在意象消失后也充满了时间的遗痕。绘画作品中“S”形的线条、印象主义冲突的色彩,这些形式在视觉上产生了运动变化的感觉。

九是绘画内部意象产生通感效应的研究。宋徽宗赵佶出的应试考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用蝴蝶追逐马蹄的视觉画面来表现嗅觉才能体察到的“香”的气息。这种通感的自由变换,使得画面打破单一的视觉效果,充满更多的动感。又如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盲女》表现了小姑娘抱着手风琴的造型,同一流派另一画家罗塞蒂的《圣诞颂歌》描绘了女子和乐器组合的画面等,都以“视觉音乐”的形式让人们在绘画中如闻其声。英语中表示通感的“synaesthesia”一词源自希腊语,“syn-”意为“融合”,“aesthesia”意为“感觉”,顾名思义就是感觉融合、感觉互通的意思。。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这就是通感,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会有温度,声音会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气味会有体质。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一诗中描述古瓮上面的那些演奏音乐的人时说:“听见的旋律固然美妙,没听见的更美妙。”。绘画中生动的视觉形象,在人们内心产生了一种“内模仿”的效应,音乐的知觉使我们在内心就已手舞足蹈起来。听觉是时间艺术,通过通感,实现了和视觉的联结。

综上,绘画中时间意味的表达,实际上是将空间和时间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思考。架上绘画作为静态的空间艺术,其隐含着时间意味,长期被人们忽视,但是它们又是实践时间和空间始终不能完全分离理念的忠实执行者,默默赋予了时空关系这一对复杂概念最生动的形象解读。

王金玲: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