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Gao Yan
摄影的历史虽然短暂却极其复杂,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新闻、广告、医疗、军事、科学、教育、家庭生活记录等领域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数码相机的普及更使我们步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虽然图像的生产已经大众化,可它依然是众多艺术家用来向世界提出问题的工具。“摄影可以成为艺术吗?”这是从它诞生直到今天都在被探讨的问题。
我想我们暂且不去深究哪些类型的图像是摄影作品,哪些是艺术作品,而是先把视角专注于图像能够增进我们的认知,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思维深度去感知世界真实这一重要属性上。
摄影中关于物的研究就如同是绘画创作中对于风景与人像的探讨,都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不仅想探讨静物摄影,更希望就“物”在不同的图像语境中出现的意义进行思考。无论是通过照片直接呈现,还是进行后期处理等主观的改造,将那些普通的日常物品进行艺术处理,使我们对最熟知的事物产生新的理解与看法,对这一过程本身的探究是十分令人着迷的。 摄影师们对现实中那些难以捉摸的真实细节始终有着高昂的热情。法国摄影师吉尔·索西耶(Gilles Saussier)把镜头对准南亚孟加拉湾这片自然灾害频繁的贫困地区。不同于其他记者,他的照片中没有出现哭泣的面孔、倒塌的房屋与被破坏的公共设施,而是借用了一种近似于人类学调查的方式,从失去土地的农民那千疮百孔的上衣中捕捉到了在边缘状态生存人群的持续的伤痛。吉尔-索西耶的拍摄行为为报道性摄影打开了更具创造性的视野,也让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到如何利用图像传达事件的真实性。这就像是个视觉实验场,每一次面对新的主题都是一次重新创作的机会,当作者明确的观点(观念)与纪实摄影的主题相结合时,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体会被拍摄事件的复杂性。
一件上衣在艺术家的眼中记录了事件的同时,也揭示出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复杂关系。同理,换一种视野拍摄常见的“食品”,有时也能成为凸显国际政治冲突的明证。法国艺术家让一吕克·穆列内(Jean-Luc Moule ne)长期以劳动、生产作为创作主线来隐喻一些社会问题与政治)中突。《巴勒斯坦产品》(Palestinian Products)是他从1999年到2002年前后拍摄的一系列超市里随处可见的食品与日用品啤酒、橄榄油、西红柿酱、杏仁、饼干、奶酪、花瓶等等,但不同的是照片中的物品是由巴勒斯坦被侵略的加沙地带所制造的,由于上面没有条形码所以不被国际市场所认可,所有产品都没有出口的权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拍摄,他通过巴勒斯坦农业协助委员会、乐施会(Oxfam)以及维护巴勒斯坦人民国际公民组织来寻找这些被施加禁令的巴勒斯坦产品。这组作品的视角并不新奇,作者以平实的观看再现了产品的面貌。让一吕克·穆列内使用摄影的方式将这些产品以艺术品的方式突破了出口禁令,并且在产地以外的国家申诉着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尊严。这种表达手法似乎正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 Gilles Oeleuze) 1987年在法国国家声音与影像职业学院(La Femis)的讲座《什么是艺术创作?》(Ou’est-ce que)’acte de creation?)中讲到的:“让我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在抵抗死亡,只要去看一下公元前3000年的雕像……艺术创作是一次抵抗行为,所有的艺术作品未必都是抵抗行为的结果,然而在某些姿态与语境的对话里,它就是。”吉尔·德勒兹对艺术的看法似乎阐释了《巴勒斯坦产品》的创作内涵,它像是一种抵抗的声音带领观者面对这场政治冲突。
不同于法国摄影师让一吕克·穆列内,生活和工作在英国的摄影师组合亚当·布鲁姆伯格与奥利弗·钱纳林( Adam Broomberg&Oliver Chanarin)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巴以冲突并对如何用图像再现战争做出了思考。他们认为现代的战争冲突已不同以往,记录者们也应该有相对应的方法使战争题材的摄影更贴近于时代。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这两位青年摄影师选择在事件发生之后来到现场,用摄影对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面对一个自杀式爆炸的主题,他们没有把目光专注在遍地鲜血的现场,而是以静物的方式拍摄了巴勒斯坦人用吉他、啤酒罐、鸟笼、灭火器等日常物品改装的炸弹。相对于流血的街道,这些物品更令人畏惧并引人深思。
日常物品在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手法下不仅能产生对自然灾难、政治>中突以及战争的思考,还能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其他的问题。马丁·帕尔( Martin Parr)是最早观察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社会人群百态的摄影师,无论是在法国加莱海峡的大型超市中跨境抢购便宜货的英国人,还是正在大口撕咬垃圾食品的美国人,抑或是在希腊雅典卫城旅游合影的日本人,都在他的环形闪光灯下呈现出一种极度枯燥、无聊的状态。马丁·帕尔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对他来说,摄影师不一定非要出现在惊心动魄的战场才显得重要,他们一样有责任将身边最普通的生活环境记录下来。1985年,马丁·帕尔在英国的新布莱顿海港拍摄的《最后的度假胜地》中,在海边度假的英国中产阶级人群惬意地躺在海边休息,似乎遍地的一次性垃圾对他们来说并不存在。这就是人们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对眼前被污染的环境处于一种完全无视的态度。马丁·帕尔从垃圾食品、旅游区的消费物品与人的关系中看到了当代人群中那种偏执的追求,而过分的色彩中则充斥着讽刺以及诙谐有趣、引人发笑的意味,使照片阅读起来意味深长。
提起全球化进程中的非法移民问题,我们会马上想起打黑工、假护照、偷渡、跨国婚姻等敏感的字眼儿。但摄影师李典宇的视角中没有那些担惊受怕的面孔、戒备森严的国境线或者随时可能被大海吞噬的小船,他选择了进入非法移民的生活环境,从他们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着手来呈现这些非法移民的生存状态。李典宇于2002年在北英格兰拍摄了《秘密阴影》系列作品,照片中再现了非法移民使用的毛巾、拖鞋、枕巾、电视录像中播放的中文歌曲以及临时摆放在居住空间的中国地图。这些信息不仅刺激了观者,也同样表明了这群在异国失去身份的人是如何在极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按照固有习惯使用日用品来营造一种失去的存在感。李典宇的照片里看不到移民的面孔,突出事物表象的描绘似乎在提示他们的存在是隐形的,这些物件既是他们的记忆,也成为了唯一证明他们活过的证据。
也有些艺术家不去探讨重大的话题,而是通过摄影将那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用巧妙的手法创造成具有深刻意义的图像,比如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就像是一位用日常物品变戏法的魔术师。1993年美国现代美术馆邀请他做回顾展,借用这次机会,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将思考的范围扩展到美术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中,从大众对美术馆的参观经验以及艺术品与展场的关系中提出问题。他将关注点投向位于美术馆对面的大楼上,在与楼里的住户商量之后,他在每家的窗前摆放了几个橘子。观众只有到达展览现场之后透过窗户才能欣赏到艺术家的作品,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品观看认识范畴,并让最普通不过的物品在对面的街道上描绘出一道橘红色的风景。这位墨西哥艺术家的作品为我们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带来一道醒目的光线,用最简单的方法在平凡的场景里不断创造着诗意般的深度。
在整个摄影艺术史中对于“物”的关注不断让创造者们沉迷其中,无论是以上讨论的案例,还是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眼中犹如雕塑的白纸,劳拉·利丁斯基(Laura Letinsky)用剩菜与荷兰静物绘画之间试图构建的对话,或者詹姆斯·韦林(James Welling)用来提问摄影媒介再现问题的糖片,他们所提的问题、风格、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但为我们再次认识“物”与摄影的关系打开了新的局面。
本文所涉及到的案例虽然粗略,可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以日常物品为对象来表达观念的做法有着可寻的线索并随着时代的脚步将人与当代社会的各类重大议题紧密相连。我希望这些有益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摄影的某个方面带来思考,并为它的将来开创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与探索。
高岩:天津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系教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