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油画民族化”提法的反思

  • 投稿五更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29次
  • 评分4
  • 48
  • 0

TEXT/鲁微微 周建宏

【摘要】关于中国风格的油画,自然会谈到民族化的问题。无形中,油画是否民族化已成为了一种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油画民族化”这个概念很难界定,口号还是不提为好,关键是作为画家应该怎样去学习民族文化,怎样辨别出其中的精髓并能掌握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前提是要恰如其分地表现画家的个性和独创精神,倡导多元化。

【关键词】油画民族化;反思;艺术个性;独创精神;多元化

民族化从字的表面意义来看,一般指作家或艺术家们运用自己民族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形式来突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创作出具有民族气魄及民族风格的作品,并切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在其艺术风格上所形成的一种共性的东西即民族化。油画民族化,广义上泛指上个世纪中国油画在本土化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融合主义倾向;狭义上特指发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一种关于中国美术界的思潮。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探索,一直贯彻于20世纪以来的西画东渐历程之中。

一、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与发展

(一)油画民族化的早期探索

20世纪20、30年代,没有把油画民族化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当时大家普遍在考虑如何在中国传播这新的西洋画种,怎样去描绘中国的现实生活,且大多都以个体行为为主,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百士》被认为是中国油画进行民族化初探的代表作品之一。40年代,油画民族化则成为了画家的一种明晰的创作思想,像董希文的观点“油画中国风”或“油画的中国气派”,他的多次西部之行,具有独特的经验和洞察力,此时“油画中国风”的现象由此形成,这是上世纪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最早尝试。

(二)油画民族化问题的提出与持续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油画民族化”的口号集中出现,这种探索由集体行为转向政府行为,作品多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如1951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使油画民族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油画民族化有两次重要会议:一是1956年文化部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全国油画教学会议”,其内容涵盖了油画技法的学习与交流、油画技法与教学问题讨论和关于油画表现风格的讨论,由此风格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油画民族化随之一呼即出;二是1958年5月28日,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召开过一次座谈会,是有关“油画民族风格”问题的且发表了座谈会纪要。倪贻德主张油画要普及就必须有民族风格,这样才能符合人民的欣赏习惯。潘天寿认为学油画要西为中用,则须学习中国画,就必须民族化。60~ 70年代,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大部分画家描绘的是当时“高、大、全”和“红、光、亮”的政治主题。

80年代,把重视绘画语言的完美和形式构成的和谐,作为一种主流趋势。在90年代后,逐渐回归到写实风格,但现实主义的方法及观念则向更为开放的形式转化,中国油画写实、表现、抽象等多元并存的局势日趋形成。

(三)“油画民族化”提法的一些反对意见

1981年9月,孙津在《美术》中发表《民族性、民族形式、民族化》的文章,首先对油画民族化提出了反对意见。

詹建俊、陈丹青也认为“油画民族化”口号以不提为好,“作为我国的主要画种的油画,在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表现力。可以说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已经是民族化了。油画不能改掉它外来画种的特色,而且还要结合本民族的特质、习惯。其实,画家们已经有意无意的这样做了,中国的油画已经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油画,拿到世界上也可以这样说。其实民族本身也在变化和发展中,民族化是无止境的,不是像冰棍一样,忽然哪一天就能化完的是逐步形成的”。

二、油画民族化的误区:民族化与艺术创作个性相冲突

一些人提出:民族化的中国油画是世界油画的主力军。也就是说民族化的油画,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关键的影响力。或许这些作品在中国算是好的作品,但在国际上,未必就是精品,而且艺术质量也不一定会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

油画作品是否民族化与其艺术质量高低是两回事儿,我们不能把二者混淆,难道反映民族题材的民族化的油画作品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品吗?其实不然,能反映各类题材的作品都能出精品,都可认为是思想内容好、艺术质量高的作品。不应用“民族化”代替“艺术质量”,不能用民族化作为标杆来衡量中国油画作品的优秀。提倡艺术个性,并不会失去民族性。我们应强调油画的个性发展、倡导艺术的多元化。如果过分强调民族化,很多艺术家则会失去创作的个性,这是划不来的。

三、油画民族化提法的反思

(一)民族意识、民族风格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东西,“油画民族化”的口号可能成为一种束缚

梁彪先生指出“生长在中国的油画家无论是哪个人,都很难画出非民族化的油画。因为他天然的具备这个使油画民族化的条件,而且只要不是故弄玄虚或者有意地拒绝本民族文化的先天养料,创作出的作品怎么可能不民族化”。我们生长在中国这个国度里,不管有多少外来的影响,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熏染是很难改变的。

中国实力派画家俞晓夫在创作时尽量排除现实的干扰,或者说在躲避现实,以便脱离这凡俗的世界而进入自己的立场。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艺术家应有的品性,不愿与任何流派为伍,他独步于潮流之外,又不被潮流所忽视;又如画家洪凌、郭润文等,他们在创作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本身并没有强调民族化或是什么化,但仍然可以算是优秀的作品。

(二)应充分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独创精神,倡导多元化

从创作的规律而言,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民族化,还是作品的美?其实大多数画家在创作时最先考虑到的是怎样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并不是先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民族化。艺术创作首先应把展现个性放在首位,我个人不是不赞成民族化,愿意民族化的人可以继续探索,另外一些人也可以探寻别的道路,前提是应充分地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独创精神,倡导多元化。我们不应用“民族化”与否来界定油画发展的好坏,而应靠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话。就中国的“民族化油画”来说,只能认为是一种探索道路,并不能说是油画在中国的唯一出路或是最佳选择。齐潇先生谈到“我们应把自己放在平常心的位置,尽可能地画自己想要的画,而在思想上不能被各种‘化’的口号压得透不过气来。艺术本身就是无止境的,需要大胆地不断创新”。

结论

一些人这样认为,民族化就是画中国的乡土风情及少数民族等题材,认为这才能突出民族性,这种观点太表面化。如果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就不可能运用外来的文化来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谁都无法道出民族化的油画究竟是怎样的?何况每一个艺术家只能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他对西方油画及民族精神的理解来进行独特的构思和创作。与其提倡“油画民族化”,不如考虑怎样使画家解放思想,怎样在艺术里尊重个性、恰如其分地表现个性

参考文献:

【1】周功华.油画民族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

【2】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

【3】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2.

【4】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董险峰.油画民族化的误区[J].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2008:2.

【鲁微微,海南师范大学2012级在读硕士、河北美术学院教师】

【周建宏,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