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然
【摘要】邵学海《先秦艺术史》一书宏观清晰地以类型化的思路总述了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段的艺术发展历程,该书的著述特色分别体现在:追溯本源,回归元典;材料广泛,具体详实;视野宽广,分析充分等几个方面。作者在章节结构上不拘定格,按照不同类型特点以学术内容为准绳自由跨度,材料上有著史之详实,行文上无读史之乏味。此书为先秦艺术做出周备的表述,为当代艺术史写作开辟了一片新天。
【关键词】邵学海;《先秦艺术史》;著述特色
一、关于作者
邵学海,1951年生于浙江宁波,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武汉文史馆研究馆员、湖北省享受专项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上古艺术史研究,代表著述有《长江流域美术史》《打开曾侯乙墓》《激情浪漫一楚国的艺术》和《先秦艺术史》,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上古至史前卷)》《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等。学术论文主要有《王子午鼎的繁缛与铸客鼎的简约》《仙格羽人考》《“惟楚有才”考略》《孑L雀王朝不曾塑佛,东周楚国何来造像》《“美术考古学”名辨》《论境界线上的屈原》《屈原庄周濮水对话》《上古区域美术述略》《先秦绘画诸问题》等。
二、书籍简介
《先秦艺术史》,2010年3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16开本,25万余字,配以297幅插图。著名学者冯天瑜为其作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全书结构上,首先在绪论中阐述了“文化滥觞与元典形成”、“地理环境的孕育于制约”、“先秦艺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美术考古学’名辨”、“本书用名及体例问题”五个问题。内容总体分为岩画、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绘画六章,分别类型化地总述了上溯至距今10000年前,截止于公元前221年之间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段的先秦艺术发展历程,将期间艺术形式的地域特征和发展流变做了宏观总体的、清晰细微的阐释。
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作为中华文化的孕育和定型时期,先秦艺术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基本走势,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方式,其次是对秦汉以后形式与风格的迁演。杜勒鲁奇说:“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对于本源的关注从来都是深入研究一种文化的必由之路,这种对文化本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使其成为目前一个新的艺术前沿。所以,这句印在书籍第一页的话可谓是本书写作价值的最好注解。
三、著述特色
(一)追溯本源回归元典
邵学海先生在绪论中首先明确本书所述的“先秦”指的是秦以前的时代,时间维度远长于夏商周三代。这是因为艺术风格形式的形成、传播、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史前至三代的历史发展又呈缓慢之节奏。故而先秦艺术史的发覆与讨论宜“先”至远古。如此上溯,利于完整关照中华民族早期艺术缘起于发展过程。
《先秦艺术史》秉承冯天瑜先生的“轴心时代”和“元典”概念,将追溯的目光回望至先秦时代,纵深地审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冯天瑜先生称“晚周”为中国文化生成的“轴心时代”,将此间形成深刻影响我们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经典拟名“元典”。“各文明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青年时期’首次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辩证地而不是刻板地表达出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用典籍形式将该民族的‘基本精神’或曰‘元精神’加以定型。这种典籍便可以称之‘文化元典’”学海认为如果注意到先秦艺术的主体与先秦元典共有同一社会基础,并认识到两者互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物化形态,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底蕴,则先秦艺术与六朝、唐宋的传统美术一样对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具有借鉴与转换的价值。
(二)材料广泛具体详实
先秦艺术遗物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信息,是建构和诠释中国文化本原的重要材料。《先秦艺术史》通过大量考古材料,对波澜壮阔的先秦艺术历程作出了简练、明晰、富于层次感的表述,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和直观性为解读先秦文化精神打开一扇大门。
相对于重视材料建设的考古学来说,近代中国美术史学更加注重对于中国美术传统的宏观概括,材料来源局限于存世绘画作品和传统文献,这不仅遗漏了大部分历史资料,而且随着考古发现,一些定论性的知识存在着变动性和争议性,需要重新商榷和定位。目前补充美术史的具体实物资料主要是依靠考古发现,因此对于美术史研究者来说,如何使史的研究具有新的时代感,在于是否能不断地吸收考古新成果。尤其是史前美术史的写作,基本要全部依赖于考古材料,这样才可以解决长时期以来早期史料中典籍不足和虚传问题。
先秦艺术史研究的对象是战国上溯史前的文物,即岩画、陶器、玉器、铜器、漆器、建筑、丝绸、简帛等。可以说先秦艺术史研究的对象几乎都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但是考古学是以复原古代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为最终目的,所以史学问题的解决还要在考古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先秦艺术史》在广泛引入翔实可靠的考古学材料陈述事实的前提下,对于考古材料进行客观合理的辨析。在艺术分类问题上摒弃源于西方艺术史写作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的划分方式,以器物类型进行划分,按照地域特点分别陈述。侧重考虑文物的整体性以及其共时共存性,力争给予其完整的背景并对其进行图像学的揭示。
对于材料收集运用,作者除了大刀阔斧取舍自如地引用各地的考古材料之外,还提及录入了不少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比如青铜器一章在谈殷墟青铜艺术特点时提到现藏日本京都的青铜虎食人卣和美国华盛顿的铜等器物资料并附以线描图像。其广泛性和严谨性也表现在作者借助女儿在国外借阅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并帮助核对了一些藏在海外之珍贵文物资料。
图片的数量多和质量好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近300幅优质的插图使读者可以清晰直观地感受先秦艺术的风采,结合器物图片再读描述文字也大大加强了历史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视野宽广分析充分
邵学海以把艺术史嵌入文化史的治学理念,在《先秦艺术史》中把艺术流变置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阐述,注意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寻找艺术风格形成和更易的深层动因。在写作上没有止步于艺术史写作常见的现象铺陈和风格描述,而是以宽广的文化视野将艺术问题融合了地质条件、政治礼仪、宗教人伦、科学工艺、文化交流、图像学意义等众多问题综合探讨。比如把玉器一章开篇提到摩斯硬度概念,在拓展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说明了先民治玉的艰难。在玉器的地域分说同时也分析了其历史演进和风格流变上的承传关系,这种纵横脉络使历史的贯穿讲述更为全面系统。
在章节内部结构把握上,作者不拘定格按照不同类型的特点以学术内容为准绳自由跨度。材料上有著史之详实,行文上无读史之乏味。玉器一章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纵横交行,全面把握,而岩画和陶器章节中则先从地域上分别介绍解析,然后进行图像学的释读。作者在大量使用考古学材料的同时,也广泛引入其他学者观点,在历史没有充分证据盖棺定论之前,所有的学术推测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能性。而这种客观全面地编写不确定性史实的艺术史写作方式大大有利于读者认知的开阔。正像兰克在其1824年著作《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序言中讲的:“人们一向认为历史学的任务是判断过去并且为了将来的世代的利益而教导现在,本著作不指望这样崇高的任务,它仅仅希望说明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先秦艺术的发现为重建中国艺术的源头、梳理民族艺术基因的承传提供了可能。维特根斯坦在《文化与价值》中说:“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片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
邵学海先生以楚人的灵性与颖悟为先秦艺术做了很周备的表述,为当代艺术史著述开辟了一篇新天。减然,利用考古材料编写艺术史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且随着考古材料不断发掘,新的问题也将不断出现。但是,《先秦艺术史》这部著作还是令我们欣喜非常,因为它在整体上不失为今天中国人溯望先祖时代艺术的最佳向导。
注释:
①冯天瑜中国元典精神[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陆浩然,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