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浅谈宋元山水的骨法用笔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64次
  • 评分4
  • 75
  • 0

文/ 范利平

【摘要】骨法用笔在中国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探寻宋元山水画的骨法用笔,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宋元山水画的发展。不管是北宋还是元代,骨法用笔都是传统绘画的语言,画家借助这些语言来传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品评宋元山水画的骨法用笔,体会山水笔墨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宋元;山水;骨法用笔;皴法

一、骨法用笔的释义

中国古代绘画品评方式颇多,其中就有“骨法用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在隋唐五代时,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提到六要。荆浩对谢赫的六法进行加工提炼,赋予了时代的气息。在我国的绘画长河中,在荆浩提出“笔”“墨”后,特别在山水画当中,尤其重视骨法用笔。骨法用笔中的“骨”,就是骨骼的意思,表示物体的形体结构,画要有“骨法”。“用笔”就是勾、皴、擦、点、染等用笔方法。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浅谈宋元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二、宋代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山水五变,在宋代却占据了两变,可见两宋山水在中国的绘画历史长河中是一朵瑰丽的奇葩。

(一)北宋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我们都知道一些名家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北宋的山水画也不例外,李成、范宽、郭熙作为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国的山水画有了一个全新的风貌。李成,从其作品入手,探究其骨法用笔的奥秘,在作品《茂林远岫图》中可以看出其“骨法”,山石树木结构严谨,显得很秀气,特别是近景的树木姿态各异,虽寥寥数笔,每一笔都画在物体的结构上,可以看出其笔法力道。在“用笔”上,笔力遒劲,岩石多用坚实的笔勾出,中锋用笔较多,再用细笔层层皴擦。范宽,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探求骨法用笔,特别是《溪山行旅图》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这幅画中,其用笔大气,笔力十足,“抢笔俱均”“人屋皆质”。用笔由蹲而斜向上急出,在画面主峰的结构中可以看出。范宽正是对五代的皴法加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豆瓣皴”,以中锋用笔,画出山石的质感,表现出画面的层次。

(二)南宋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与北宋山水相比,南宋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四家”,也最具特色,在骨法用笔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多用大劈斧皴来表现江南风光。特别是李唐,在南北宋骨法用笔的转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明显的看出是其笔法特点。此作用笔有力,以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锋。他画的山石用了很多种皴法,用点线皴擦,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在用墨上,虽然墨色较重,但用淡墨破之,避免了大块墨色容易造成的压抑和沉重的感觉,反而使画面在变化统一中呈现出另一番趣味。刘松年从其传世作品《四景山水图》中可以看出骨法用笔,这四幅画,画家用笔基本是工整秀劲。但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采用不同的笔法,建筑物完全是“界画”,树木用笔细劲秀挺。

远山以淡染为主,偶尔也用皴笔,近处山石多用斧劈皴。马远,多用大斧劈皴表现石头。《踏歌图》是其代表作,山石用细劲刚性的线勾勒出石头轮廓与内部的结构,然后加以大斧劈皴,大石头多用侧笔刷扫,落笔重,起笔轻,笔与笔之间很自然地留出空白。高耸的山峰暗处也用侧笔扫出,明处略用刮刀皴。远峰同样用刚性线条勾出轮廓,以淡墨渲染。夏圭,善用斧劈皴。我们可以从他的传世佳作《溪山清远图》中领略其“骨法用笔”,用秃笔中锋勾出山石的形体结构,爽利且凝重,顺势用侧锋表现大、小斧劈皴,再加点,笔虽简但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全卷用笔刚健,线条简洁有力。

三、元代山水画的骨法用笔

我们都知道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由于其政治统治的特殊性,使得许多的文人在政治上不如意,文人画也随之兴起。在山水画方面,元初以赵孟頫等人的山水画最具影响,在前人的山水画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元中后期,以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为代表的元四家最具特色,他们的笔法在赵孟頫、董源等人的基础之上又各具特色,把我国的山水推向了另一高度,影响深远。

赵孟頫,在他的作品《秀石疏林图》中最能体现其骨法用笔,他将书法中笔法融入于绘画当中,以此来达到提、按、顿、挫以及虚实变化的效果。这幅图的山石,就是用侧锋“飞白”画出,显得特别洒脱灵秀。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还有一些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这是他在“骨法用笔”上的继承与创新。黄公望,如其作品《天池石壁图》,多用侧锋画出山石的轮廓,再用披麻皴皴擦出山石的结构。这样的用笔在《富春山居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幅画山峰多用“披麻皴”,并在山石的结构上加上墨点,描绘出山石的质感与层次,近树用干笔勾勒点画,远处的树多用横笔。黄公望把湿笔披麻和长短干笔皴擦融为一体,这是他的笔法创新。吴镇,其骨法用笔在作品《双桧平远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用线勾出老桧的外形,笔法有力,再用笔进行皴擦,画出老桧的沧桑感。山石树木多以侧锋勾出,线条转折多变,充满动势。画面中点苔也最为称道,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贯通画面的气脉。王蒙,《青卞隐居图》是其传世作品,画面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线,线虽错综复杂,但每一笔都有力道。画面中山石无明显的轮廓线,用“披麻皴”画出,又加以“解索皴”。而且画面中的点苔也最为称道,浓墨的苔点使画面顿生疏密之变化。倪瓒,如作品《六君子图》,整个画面用笔简洁,结构清晰。山石多用“折带皴”勾勒,土坡多用“披麻皴”,燥而灵动,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还用干笔皴擦树干和山石转折的结构处,增强画面的质感,最后还用浓墨点苔,使得画面的层次分明。

四、宋元山水画对骨法用笔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就是一种延续,如果说山水画离开了前人的沉淀,其笔墨功力也就不会扎实。我们都知道唐、五代遗留的山水作品有很多,为后世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想要继承前人的绘画,临摹是种好的方法,宋元两代的画家不仅临摹了前人的外在形质,还追求画面的“骨法”,古为今用。北宋画家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在学习荆、关等人时,从中获取灵感。南宋四家对李成、范宽、荆浩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临摹,从而领会他们的用笔精髓。元四家同样也是在学习临摹古人中,受到启发,来开拓自己的视野。正是因为这样,宋元山水才有如此深厚的笔墨底蕴,为宋元的山水画发展提供了保障。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发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创新才是山水画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知道山水五变,在宋元就占据了三变,可见其创新所致。北宋李成和范宽等人学习前人发展了北方全景式山水,在用笔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皴法。南宋四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发展了一角半边的山水,而且在画面中多用“斧劈皴”。元代更具特色,发展了文人画,对画面的“骨法”进行了发展创新,最能体现“骨法”的革新。当然元四家对“用笔”也是更为讲究,在学习董源、巨然的基础上,对皴法进行了创新,发展了“牛毛皴”“解索皴”“折带皴”等,更能体现山石的质感和肌理。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许多画家都学习宋元的笔墨精华,进行不断地创新,可以说宋元把我国的山水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后世的山水画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462.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41.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327.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92.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精)/中国艺术文献丛刊[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82.

【范利平,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