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山东木版年画与汉画像石之比较——以杨家埠年画、嘉祥画像石为例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67
  • 0

刘玉安 陈川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东地区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嘉祥汉代画像石两种民间艺术的形成原因,探寻了艺术表现手法之间的相同之处,分析了两者构图方式的共同特点,得出了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关。民间艺术所反映的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民间艺术;木版年画;汉画像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民间艺术作为民间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进行创作和使用,民间艺术涉及有关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生命力也显得比其他艺术更长久。我国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用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首先,它是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其次,它是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民情习俗的一种艺术体现。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嘉祥汉代画像石就是其中代表。

一、形成原因

年画是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是随着新春祈福和驱凶辟邪的活动而产生的。木版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据《通典》和《文献参考》的详载可知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到了汉代,民间年画已有了最初的艺术形象。本文所探讨的是潍坊杨家埠年画。有关杨家埠年画始于何时,目前最具权威的说法是根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先民在迁居山东之前,在四川已经掌握了雕版印刷之术。在迁居山东后,为了生存需要,按照杨家埠当地的习俗,他们创造了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木版年画。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的出土量非常多,尤为著名的是嘉祥画像石。考古学家通过考察发现,西汉末期画像石就已经发端,但数量较少。时至东汉,冶铁锻造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石刻工具的问题,使得汉画像石迅速发展。除了物质条件的具备之外,还有很多导致其蓬勃发展的社会习俗影响。西汉时期统治阶级推崇儒家的“孝仁”,这种思想推动了厚葬习俗。以上这些条件促使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和流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山东地区的两种民间艺术在形成原因上都是在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们的兴盛受制于生产工艺和制作工具的发展。

二、造型表现

杨家埠年画其造型夸张,趋向程式化,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大胆的夸张舍弃,用简练的线条塑造形象,形成了统一刻画事物并带有程式化笔调的造型方法。在注重画面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或夸大、或缩小事物,以及改变事物本身的造型比例。人物夸张变形后,画面中的其他事物改变自然也要与画面吻合,因此画中的其他物体的造型,也通过装饰化的手法来处理。杨家埠年画采取了把美的物体加以夸大,把大面积不好处理的次要的物体加以缩小,使之不突出,同时力求使物体的形象完整。在人物造型方面:人物造型夸张,体型粗壮,以人物头部表情刻画为主;头部多正面和八分脸处理,画面中不出现侧脸。杨家埠年画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利用特定的形象,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自然事物中提炼、加工、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形象,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观点和心理需求。

造型夸张是嘉祥汉画像石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汉画像石多以人物动作传情达意。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很多作正面描写,在有的画像中脸呈侧面时,五官部位仍作正面表现,具有错位之趣。人物变形以横向夸张为主,宽袍大袖随着人物动态又作横向扩展由此产生宽厚的体积感,流畅匀称的线条简洁挺拔具有力度感,使人物在画面中产生装饰效果。为了使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更有形式美感,工匠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艺术形象的内在气质和总体美感,他们使用了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把人物形象的全身各部分加以划分,以头、躯干、四肢各自为一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简洁的人物形象。嘉祥汉画像石舍繁求简的夸张的人物造型手法是对自然物象的强化和延伸,恰恰正是汉画像石艺术形式与画面构成的完美结合所在。

综上所述,虽然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但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两种民间艺术都运用了夸张的造型与趋向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体现其装饰性。

三、构图方式

“满”最能够体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特点。“满”构图不仅是审美的需求,也受制于制作工艺与消费者的心理。另外,杨家埠的木版年画采用分层的构图方式,尽量多地载入故事形象和表达观念,直接地呈现给欣赏者。如灶王爷画像两旁各有八仙,画面中间为主体,分为上中下三层,虽人物众多却主次分明。上层中间为财神;中层的中间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对称正襟危坐,身边左右分别有男女二人进献元宝;下层的宅神处于中心,两边分别是文官、武将、侍从、马夫十人,整个画面32 人。构图饱满,气势宏大,灶王爷是农村家家户户每到过年时必须贴在灶台上的年画,造型构图都以这种模式出现。

嘉祥画像石是以“满”构图为主,运用横带分层的构图方式。画面求满、求稳,给人以安定舒适的感觉。在宏大的场景里画面的内容丰富,并能够准确地传递画面信息。如《孔子见老子图》(如图1),画面分两层图像人物按照主次分别排列,人物造型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同时画面中还附加了榜题,使得故事主题突出,没有任何杂乱拘谨之感。在出行场面中,疾驰的马车以及随从人物的安排都疏密得当,排列有序,运动感强烈。这类构图画面内容清晰,以上下分层的方法,采用横向连续地形式把不同场景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中。

综上所述木版年画与画像石中都运用了充满画面与分层配置的构图形式。能够形成这种构图方式的除了受到画面内容的影响,还有一种原因是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农民和墓主都希望自己的画面内容更丰富,能够表达的愿望就更多。

在山东地区的木版年画和汉画像石的形成原因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有关,民间艺术所反映的内容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两者的构图方式上我们可以得出:民间艺术的发展是历代民间艺人对它的传承与创新,虽然民间艺术的载体不同,服务的人群不同,但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共通之处。它们不仅是并列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考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杨学芹,安琪.民间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4]张殿英.杨家埠木版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5]苏连第.中国民间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刘玉安陈川,山东建筑大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