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关于新媒体艺术及其教育的思考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16次
  • 评分4
  • 51
  • 0

黄露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引言

“新媒体”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名词,如移动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户外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新媒体广告、新媒体传播……传媒界将互联网和手机移动媒体称为新媒体,艺术界将录像装置、观念摄影、多媒体交互等新兴艺术形式称为新媒体艺术,而高等院校更有众多院系从各种角度出发,设置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方向,培养人才。

应该说,所有的这些关于“新媒体”的运用都不是对其内涵的误读。“媒体”一词本意即“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既可以解释为负载信息的媒介,如甲骨、纸张、画布、录像带、光盘、多媒体等,也可以泛指一切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从传播发展史的角度看,媒体的形态往往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延伸,任何代表一个时代的媒体形态,在后一个时代看来都是“旧”媒体,电视之于报刊如是,互联网之于电视亦如是,移动互联之于PC互联更如是,所以“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是一种常态。

清华大学熊澄字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中国人民大学许鹏认为:“新媒体指的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这两个定义都明确描述了新媒体的内在特征——以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从表面看,新媒体之“新”主要表现为新技术引领的信息媒介及其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上,如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应该涉及由表及里对当代社会生活转型的全面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大致有三个阵营,其一在新闻传媒和文化研究领域,主要从信息传播和文化现象、创意产业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二是从数字媒体技术架构角度出发进行开发,属于理工科研究范围;其三是在新媒体的视觉艺术方向进行探索,可以从艺术院系的专业设置中略见端倪。

从三个阵营所涉及的领域看,基本涵盖了新媒体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即技术、视觉和文化传播。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有数字化的内在架构;从视觉上看,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依赖视觉形象的展示;从文化传播上看,新媒体能有效促进信息的互动传播。这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割裂,尤其是新媒体艺术,既不能回避技术的推动,也无法忽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促进。

何为新媒体艺术?

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定义,艺术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新媒体艺术也并不具备确切定义,只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而言的概念。因为,新媒体艺术是现代艺术与新媒体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科技的相辅相成促成了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而当代艺术的边界已逐渐模糊,科技发展的能量又无法估量,由此,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或许是学术界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至今尚无共识的主要原因。

在新媒体艺术的相关论述中,张朝晖的观点代表了艺术理论界对新媒体艺术的一种主流认识。他将“媒体”理解为“媒介”,并且,从西方又将“媒介艺术”(Media Art)称为综合媒介(即艺术家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的传统认识出发,将“新媒体艺术”解释为“艺术家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思考相结合,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对世界感知的新方式”。对于这一定义,从“新媒体艺术”自身发展状况来审视,的确能准确描述其主要特征;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定义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将新科技作为艺术媒介用于艺术表达,同时,对新科技的采用也会不断更新其内涵与类型。例如,录像装置艺术是早期新媒体艺术的代表,其艺术媒介主要是摄像机、录像机和电视机,而伴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录像装置艺术更多采用前期录像与后期计算机特效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及视频处理技术迅速成为一种新的补充媒介。又如,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交互技术促成新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产生,使作品自身不仅包含了多种媒体与交互技术,而且往往需要让观众参与互动来促进作品的真正完成,甚至衍化为一种艺术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介的介入,使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得益于新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使传统艺术中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由艺术技巧形成的天然界限变得模糊,科技的介入让“观念”成为新媒体艺术作品的首要特征,新媒体艺术成为一种由“思想观念驱动技术”的艺术性创造。而且,由于新媒体艺术具有容易复制的特性,其传播价值也不仅仅在于登堂入室地进入美术馆,而更多体现在新的展现方式以及与观众的联通和互动这些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技术与传播对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影响。

如果说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影响还局限在纯艺术领域,那么在实用艺术领域中,新媒体艺术设计更是风起云涌,大有超越传统设计之势。新媒体对生活的切实影响,理所当然地促进了偏重于应用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十几年前,新媒体艺术设计粉墨登场,如今,已迅速占据艺术设计这个大舞台的中心。

同时,新媒体艺术进一步模糊了“纯艺术”与艺术设计的界限,使之融汇渗透,相互转化助益。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新媒体画卷的惊艳展现,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中那些令人赞叹的新媒体艺术展示,新媒体艺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以全新的传播方式让大众有更多机会去接触艺术、享受艺术。今天,我们绝不仅仅只能在艺术展览现场看到那些专注于观念表达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我们更是早巳身处于由动画、游戏、新媒体舞台表演、交互网站、电子书、电子杂志、手机APP等各类新媒体为我们创造的不同于以往的视觉生活之中了。简言之,新媒体艺术正在与当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在技术与传播之间,发挥着视觉的独特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生活环境。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创造新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引导学生适应这个由新媒体所构成的视觉世界?

高等院校的新媒体艺术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100多所本科院校、1000多所专科院校和职业院校设有新媒体艺术或相关专业,基本涵盖了新媒体艺术的现有门类。由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不一样,对“新媒体艺术”这一专业名称的理解也不一样,导致具体专业方向上有很多称谓,如数字媒体艺术、数码媒体艺术、影视新媒体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数码艺术、信息艺术……其中,“新媒体艺术”这一专业名称,由于早期的约定俗成及自身的包容性,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专业名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联合主办的“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就是对“新媒体艺术”这一称谓的认可。无论是在偏重于艺术创作的纯艺术学科中,还是在偏重于应用领域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大多将专业名称归属于“新媒体艺术”之下,再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在“纯艺术”教育方面,中国美术学院的新媒体艺术教育无疑走在前列。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率先成立新媒体艺术中心,开创了国内新媒体艺术体制建设之先河;2003年,该中心又发展为新媒体艺术系,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新媒体艺术专业系科;2010年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设立具体媒介工作室、实验影像工作室、空间多媒体工作室等5个工作室;同时,还在上海设立一个国际跨媒体艺术中心——跨媒体艺术国际,用于跨媒体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展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将跨媒体艺术学院描述为: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它将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学院”,一个以媒体实验为发动机,全面开展当代艺术教育的学院。

而更多院校,则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在2000年之后开始设置偏重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方向的系科。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有“数码媒体艺术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信息艺术设计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有“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设有“影视新媒体艺术专业”,等等。由于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些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各有特色,但大多以动画、数码影像、摄影、互动媒体艺术等为主流课程。以首师大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专业基础课程有造型基础、数码影像系统、基础摄影等;专业核心课程有视听语言、动画造型、影像构成、实验短片创作、交互界面、分镜头创作、多媒体艺术、频道Logo、互动媒体等;专业选修课程有水墨动画、MV创作、手机动画、游戏设计等。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高等院校的新媒体艺术学科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开设时间短暂、师资力量欠缺,需要跨学科合作教学等客观原因,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

笔者认为,与前文所述的新媒体研究的三方面一致,新媒体艺术的课程体系应符合其艺术、技术和文化传播三方面的特征。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主要应考虑艺术基础、技术基础和文化传播三方面,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课程则可以集中于具体新媒体艺术课程。

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除此之外,新媒体艺术人才还应该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技术是新媒体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先天土壤,基本的技术素养能有效支撑艺术的想象力。而且,诸多艺术实践已经证明,技术正在不断融入艺术之中,成为艺术中不可剥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媒体艺术中。同时,新的传播方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完成新媒体艺术创作,应该增设艺术与传播、受众心理与传播等传播方向课程。

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应当成为新媒体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艺术强调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培养与人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不无关系,只有在人文的引导下,以艺术创造为主导,才能避免新媒体艺术陷入技术的藩篱,确保其在艺术与技术之间、人文与科技之间、创造与模仿之间都能够取得平衡。

基础教育中的新媒体艺术教育

就新媒体艺术而言,基础美术教育与高等美术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新媒体艺术专业创作人才,属于职业教育;而基础美术教育中加入新媒体艺术内容,主要是为了中小学生素质的提升,属于公民通识教育。

如前文所言,在这个新媒体艺术切实影响社会生活的时代里,作为未来的合格公民,中小学生需要了解新媒体艺术。而且,伴随着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电脑、智能手机等主要的新媒体艺术创作工具的逐渐普及,中小学生也需要通过与之相关的教育获得新的艺术表达途径。

新—轮美术课程改革开始后,新媒体艺术的教育引起了美术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设置了“现代媒体艺术”系列,其中包括的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这两个模块课程,成了与鉴赏、绘画、设计、书法等传统课程并驾齐驱的全新的课程。由于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因此,有必要对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保持鉴赏与创作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应该坚守的教学理念。

1.鉴赏与创作的统一

鉴赏与创作分别指向艺术的审美和表达,一直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中的新媒体艺术教育应该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于此体现其独特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而且,由于设备便于操作、技术易于掌握,因而其入门的门槛不高,由此造成作品质量往往良莠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取法乎上”的审慎态度,挑选出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并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特点的作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不仅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作品的内涵、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坚守艺术的人文关杯立场,确定“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新媒体艺术创作理念。

同时,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中,数字影像已经构成我们生活的基本的视觉环境,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优秀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进行鉴赏,增强对新媒体视觉环境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享受艺术化的生活。

对艺术语言的分析是鉴赏与创作联结的重要环节。新媒体艺术既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的艺术语言,也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鉴赏中既要注意其艺术共性,更要注意对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了解。作为以科技设备和技术为支撑的艺术形式,其艺术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技术语言,以电脑美术为例,其表现语言大致有拼贴、置换、虚拟、合成、仿真,等等。通过对技术语言和艺术语言的整合,从“思想观念驱动技术”的后现代艺术语境人手,既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教育价值评判的依据,也可以以此为源头来促进学生进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表达,形成艺术表达能力。

2.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在所有形式的艺术实践中,最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是将技术力量和艺术创造完美结合的作品。

毫无疑问,技术是新媒体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数码设备的应用,各类数码影像软件及其他软件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创作工具。因此,相对而言新媒体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中小学生一旦进入新媒体艺术表达环节,就会发现,他们自身对设备、软件的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做出来的作品水平的高低。试想,若是不了解相关设备和软件,学生怎会有能力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而若是不知道如何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基本的剪切、粘贴、抠图、合成等技术处理,学生又怎能进行拼贴、置换、虚拟、仿真等艺术处理?成功的创意表达就更谈不上了。

因此,技术能力是新媒体艺术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数码设备迅速普及的时代,掌握一些设备和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它以机器的智能来代替传统艺术中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和技巧,所以它能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创造思维领域里驰骋。特别是高中美术教育,由于面对大多数高中生在传统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欠缺的现实,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数码技术,通过具体设备及相关软件的操作,学生的创作意图将相对更加容易实现。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应该谨防学生掉入技术的“魔障”,将艺术探索降格为技术探索。合理的教学策略应当是在了解设备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技巧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自己。例如摄影课程,在技术上,学生应该了解基本的数码摄影原理,知道如何控制闪光灯、快门、光圈,如何选择在合适的光线下拍出理想的作品;而在艺术上,学生则应该理解如何构图,如何选景,如何拍人像、拍风景,如何进行创意摆拍,以及如何通过后期的软件处理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结语

综上所述,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与设计中色彩最艳丽的一道风景线。随着时代的发展,无处不在的新媒体艺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视觉世界,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教育应当关注的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同时关注到了新媒体艺术的教育,新媒体艺术专业成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的焦点,基础美术教育中也新增了新媒体艺术方面的课程。

当我们抛开当前高等美术教育那些急功近利的培养目标,转而思考基础美术教育的本质意义时,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平民化的数码设备进一步普及,现代科技已经在赋予我们“艺术平等”的权利。我们寄望于新媒体艺术能够在基础美术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寄望于不远的将来,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的创造者,人人都是艺术鉴赏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2】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http://www.xinwenren.com.2006-04-08.

【3】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4】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5]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s-i-m-a.org

【6】跨媒体跨境域跨时代[N],美术报,2010-09-04.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