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同课异构是教师们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同一课进行“异构”研究。因此,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为产生新的教学智慧创造机会,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美术学科第一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中,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研究课题选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联想与添加》中的《随形想象》一课。此课的编写意图是借助生姜变化多样的外形进行联想。教材的作业要求是,让学生先画出生姜的外形,然后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并利用添画(或添加)的方法进行创意表现。其教学目的是以“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学特色在“异构”上,因此,如何让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异构”,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笔者尝试让四位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异构”,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路径
所谓“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即按照关键词或主要概念,用图像式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推导。为此,笔者先让四位教师通过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出《随形想象》一课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生姜”“形状”“联想”“添加”等。根据关键词,启发教师思考以下问题:根据生姜的外形,你能联想到什么形象´表现这些联想的形象,除绘画的表现方式外,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你是先通过作品欣赏联想,还是先通过实物观察进行联想?然后,教师各自将自己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作进一步的发散性思维和推导。总之,这是让教师按关键词,以发散性思维和推导的方式画出思维导图,从而理清思维路径、记录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从思维导图中发现教学思路中的问题
四位教师分别将画好的思维导图进行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中一位教师的思维导图(图1),从观察与联想、示范与尝试、展示与评价三个大的教学环节来看,设计是合理的。但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怎样对联想到的对象进行添加”等的解决办法,在该图中并未呈现。其他几位教师的思维导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还缺乏具体的思考。
针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组织四位教师进一步探讨,对关键词“形状”和“联想”,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A教师在推导过程中发现,通过转换生姜角度,可使学生观察到同一块生姜因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借形联想”的困难。于是,这位教师在思维导图的“联想生姜外形”环节前增加了“转动生姜描画外形”的内容(详见“说课稿之一”)。
接着,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添加”这一关键词,按照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这使他们发现,如果对联想原形过度“添加”,将会失去“随形想象”的本意。也就是说,应当注意根据联想原形的外形特征进行适当添加。B教师还归纳出“质疑求解”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进行“添加”。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与推导,B教师最终形成了他的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说课稿之三”);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步骤已逐步清晰,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决已经预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方法。
在四位教师相互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异构”已基本成型。 最后、,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表现形式”这一关键词,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他们_=致认为,运用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表现形式,能对本课进行“异构”。为此,四位教师分别采用“描画添加”“泥片造型”“泥塑添加”和“实物添画”等表现形式,进行“异构”。之后,教师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撰写了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
三、在实践中印证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由于在分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了思维导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更有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更细致,依据思维导图撰写的教学设计也更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业也各具特色。
1.不同的教学导入与作业形式体现教师智慧
由于四位教师分别选择“泥片造型”(图2)、“描画添加”(图3)、“实物添画”(图4)和“泥塑添加”(图5)等方法进行表现,涉及到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技能要点、教学侧重点,由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亮点。
姚莉萍老师用泥片捏塑出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依据泥片的形状创意联想、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创设了将生姜拟人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先为生姜先生“定型”(用泥片“抹”出生姜形状),再依据形状,通过联想和添加,设计新形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创意设计的欲望。
汪东权老师根据描画的生姜形状创意联想,添加成新的形象,并剪贴成画。他首先运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生姜在屏幕上的投影,使学生主动发现生姜“奇特”的影子造型,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姜影子进行联想。他通过投影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姜的借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
蔡丹贤老师根据生姜造型创意联想,直接在生姜上添画或添加其他材料,使生姜“变”成新的形象。她以故事为导入,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其他蔬菜嘲笑的情节,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装扮生姜宝宝的创作欲望。
黄缨茵老师用彩泥捏塑出立体的生姜造型,根据泥塑形状,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联想和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首先组织学生对生姜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使他们对生姜有了较全面的直观感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生姜的造型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用泥团捏塑出生姜造型,并根据造型进行创意联想和添加。
2.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
在课后的集体交流中,教师们对自己与同伴的“异构”成果非常欣赏。他们一致认为思维导图能最简洁地呈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各环节的教学目的,还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使教学设计更有条理。教师们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能依据思维导图发表自己的想法,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够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教学的创意和智慧。
在下文中,这四位教师将以课后说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思维导图表现教学构思的路径,并辅以图片说明其教学效果。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一
执教:姚莉萍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对生姜形状的想象添加,让学生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本课运用了泥工技能,以泥片叠加的方法添加装饰。通过观察、联想,以及师生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根据形状特点,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联想与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发散性思维,大胆地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利用超轻彩泥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的形状,捏塑点、线、面,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彩泥、瓦楞纸、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彩泥、瓦楞纸。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形,对于借形想象有过初步体验。在泥塑方面,对捏塑各种线条、形状以及叠加方法的运用有一定基础:但是要根据生姜形状快速捏塑出泥片难度较大,因此,利用彩泥黏、软的特点,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形状,便于学生掌握对不规则形的表现与联想。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联想学习经验,以及对泥工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的形状进行创意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的形状,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习用泥片叠加表现对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想象创作、乐于创意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不同的生姜形状,随形联想出形似物体。
教学难点:用抹、捏、搓、压等泥塑技法,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6)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根据所观察的生姜实物,然后直接用“抹”的技法进行表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示范,教师不仅教授学生“抹”的泥工技法,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3)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对生姜形状和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大圆头,小圆头,大大小小各不同;弯一弯,凹一凹,长长短短变化多。压一压,抹一抹,拇指食指来帮忙,拖拉彩泥变生姜!”、
2.尝试与发现
(1)对比相同的生姜形状 在捏塑生姜形的过程中,发现小组中相同的生姜形状,通过对比,请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得出同一角度可以有不同联想的方法。
(2)观察转动的生姜形状
请学生帮助老师对手中的生姜形进行联想,发现变换角度的联想方法。在“我来转,你喊停!”的游戏活动中,老师通过转动生姜让学生寻找其形象,学生一旦发现新形象就可以喊“停”,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启发思维,感受不断变出新形象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描述中注意突出形象的最主要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对比学生的生姜形状,转动自己的生姜,不断激发学生大胆联想、主动表达创意的能力。在“转动发现”的活动中,学生从谨慎小心到积极主动,喊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家的思维逐渐被调动起来,充分体验到联想的快乐。
3.交流与创作
(1)师生合作
在总结得到的联想方法之后,教师从学生联想的各种新形象中选择一个去尝试制作;并且,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示范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表现形象特征,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复习学过的搓、捏、压、叠加等泥塑知识和技能,并逐渐领悟如何抓住形象最主要的特征进行快速表现,体验将联想变成现实的快乐和成就感。
图7和图8分别以“生姜1号”和“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详细解析了联想和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添加的过程。图9是以“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示范作品《守门员》的创作步骤图。
(2)欣赏作品
欣赏与示范作品形状相同,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联想作品,感受想象的神奇与快乐,加深对叠加表现特征的印象,启发想象。
(3)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根据所观察的生姜的形状,运用学过的联想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构思。
(二)教学过程分析
1.观察与体验
(1)创设情境感受形状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不起眼的“生姜先生”突然收到了化妆舞会的邀请函,请求小设计师们来帮忙打造舞会新形象。通过教师对生姜拟人化的描述,结合视频将生姜引入课堂,初步感受不规则形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生姜先生”等待变装,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不同的生姜形状,引导学生对生姜形状进行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生姜抹出形状
学生在观察了不同形状的生姜之后,发现生姜各种不规则的外形特点,这时,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将要用到的材料:彩泥和瓦楞纸。教师示范一边观察生姜,一边利用彩泥黏、软的材质特点,运用“抹”的泥工技法,快速表现出生姜的形状。
(4)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提出分层作业要求,丰富作业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同层次的作业表现,也便于之后的展示评价。
初级设计师:为“生姜先生”想象出一个有创意的形象,并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装饰它。
高级设计师:“生姜先生”的新形象特征突出,形象生动,能结合形象特点为你的作品起一个名字或者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4.展示与评价
(1)学生自评
在展示作业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为“生姜先生”设计的舞会新形象进行自我推荐,并且可以为形象取个名字或者编个小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用对话框的形状表现在底板上),锻炼学生主动表达以及对作品感受的能力,体验大胆联想的快乐。
(2)学生互评
请学生担任舞会评委,选出心目中的“生姜明星”。通过互评交流,增添同伴间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兴趣。
在情境中的自评与互评,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二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说得比较简短,但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因创意联想而收获的快乐是无法掩饰的。
(3)教师总结 联想是一种神奇而令人兴奋的本领,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它帮助生姜先生解决了它的难题,我们还可以用它帮助生活中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乐。(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如图10所示)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二
执教:汪东权
上海市崇明县登赢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观察对象,借助不规则形进行联想并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适当添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描画生姜外形,创意联想添加并剪贴成画。
(三)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
学生: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学情分析
描外形和剪贴是二年级学生所擅长的,而描绘生姜的外形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工成一个具体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个陌生的尝试,但又充满着悬念和吸引力,因为学牛都很想知道自己描好的生姜外形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物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本课学习要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能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创意联想。
过程与方法: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学会把描绘出的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并能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想象添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习惯,感受大胆想象和创意联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据描绘的生姜外形,运用转换角度观察的方法进行联想。
难点:运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表现对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11)
(二)教学环节分析
1.投影激趣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其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子(图12),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投射在屏幕上的生姜影子进行联想。学生在观察与联想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纷纷愉悦地说出像一匹马、一头恐龙、一只小鸟……通过投影游戏,学生对生姜的随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描形联想
从刚才的生姜投影游戏,进入由教师进行示范的描绘生姜实物轮廓环节。教师首先用勾线笔把生姜外形描绘在彩纸上,并提示运笔不能太快;然后,在缓慢转动描有生姜外形彩纸的同时,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问学生能够联想到什么形状,并且鼓励学生,一旦有所发现可以随时“命令”老师停止,然后立即说出联想到的是什么形状。
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演示了描画生姜轮廓的过程,又介绍了旋转外形的方法,有效引导了学生创意联想。而且,往往一个生姜描画的外形,通过教师转动,再经过学生的观察和联想,会形成多种形象,学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创意联想的乐趣。这是一个师生合作、展开联想的过程,教师在转动描形时非常“期待”被学生喊停,帮助学生定格这个联想的瞬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学会多角度观察和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落实本课重点。
3.抓住特征表现形象
接着教师对学生的象形联想提出质疑,提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形状更像所联想到的形象?在教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即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添加”。此时,教师适时提示:应该抓住所联想形象的外形特征适当添加,不能偏离了生姜的基本形状。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踊跃走上讲台,在教师之前示范完成的生姜描形上,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大胆添加,原本随意、简单的生姜描形,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很形象的联想对象。在教师质疑、学生添加的过程中,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学会了根据特征大胆添加,能够大胆想象,并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图13至图16)
随后学生开始课堂练习。教师围绕本课重点和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对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有效添加。
4.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比比谁更像”作品展示会,并提出作品评价依据:
(1)依据生姜外形进行适当添加;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创意添加。
每个学生按照评价依据,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贴星”活动——在认为最好的作品左下方贴上一颗五角星。教师先让学生说明给某件作品贴星的理由;再让得星最多的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评价其他同学作品。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以及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创意联想和大胆想象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部分学生作品见图17至图20。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三
执教:蔡丹贤
上海市三新学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学生最熟悉却经常忽视的身边事物生姜为原形,通过观察、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外形展开联想,从中发现新奇有趣的新形象,并根据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创意添画。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意表现的能力。
(二)作业呈现形式
以生姜为原形,用绘画工具根据联想产生的形象的特征进行创意添加。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教学
PPT;
学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地想象。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来进行联想创作,将大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接触过联想的方法,但如何结合生姜的外形将所联想到的形象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在联想训练教学单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绘画表现的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造型进行联想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在欣赏与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创意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胆联想、创意想象的乐趣,培养发现并选择生活材料进行创意表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
难点:根据联想形象的特征进行添加。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21)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与激趣
本课以童话故事导入。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菜篮子里蔬菜宝宝们发生的故事,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嘲笑的情节,并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示能帮助生姜宝宝的法宝(添画材料),然后进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看似丑陋的生姜,通过我们智慧的联想和巧手的装扮,也可以变化出各种有趣的新形象,激发起他们创作的欲望。
2.讨论与联想
教师按两人一组将学生分组,合作观察生姜的形状。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利用已有的借形联想经验,对生姜展开不同角度的联想。教师多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等启发式语言进行引导,并在班级内交流想法。
3.尝试与交流
(1)尝试添画(初步体验)
教师安排学生两两合作,观察生姜外形,根据自己的联想在生姜上尝试添画。
图22至图24为学生初步体验尝试的作品。
(2)交流作品(发现问题)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初步尝试的作品,并在介绍交流中发现,所表现的对象特征不明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接下来的分析环节。
3.分析与实践
通过对一组图直观地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初步尝试的作品进行修改,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作品的意识。
(1)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组特征不明确和特征鲜明的生姜添画作品(图25、图26),请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讨论中发现添画的要点,即用线条、色块、扭扭棒的添加来强化新形象的特征。
(2)实践(改进作品)
教师提出进一步改进要求,学生用强化对象特征的方法对自己尝试添画环节的作品加以修改。(图27至图29)
(3)变化(多角度联想添加)
引导学生对同一块生姜进行更多角度的联想和添画,帮助学生巩固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示范对同一块生姜从更多角度观察、联想,并添画出新形象,如对生姜的正面、反面、侧面的联想等。图30《带围巾的飞人》是从正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1《飞龙》是从背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2《蛇出草丛》是从侧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
(4)提出作业步骤与作业要求
作业步骤:
①观察;
②联想添加;
③强化特征;
④完成作品。(图33)
作业要求:
①根据生姜外形进行想象添加;
②添加部分能表现新形象的特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根据同一块生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和添画创作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形象,并用小木棒固定在泡沫板上进行展示。为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并能根据作业要求评价同学的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夸夸卡”和“建议卡”,让学生“持‘卡’上岗”:用“夸夸卡”夸一夸自己最想夸的作品,并说明理由;或是出示“建议卡”给自己或他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要以主观武断的方式评价同学的作品,而要学会用类似“我觉得怎样更好,因为……”的建议性语言礼貌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言之有“理”、提议有“意”、行为有“礼”的良好习惯。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四
执教:黄缨茵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基础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角度的生姜造型特点,用基本的泥塑技法,捏出一个所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借助这个特殊形展开丰富的联想,抓住联想造型的特点添加装饰,结合综合材料装饰美化,完成富有创意的泥塑作品。
(二)作业呈现形式 用超轻彩泥将观察到的生姜捏出基本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添加,创作出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准备(图34)
教具:生姜、多媒体教学设备、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具:生姜、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乐于想象,敢于表达。本课以泥塑造型创作为基本方法,二年级学生已掌握简单的团、捏、压、搓等基本泥塑技能,他们的造型表现往往比较夸张,善于用拉升、堆砌等手法来表现对象,进行创作。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联想创作时,难于较精细地观察、表现对象,造型稚拙。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泥工基础,结合本课学习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泥工制作的基本知识,知道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并运用泥工基本方法创意表现联想对象。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并捏塑生姜造型,学会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表现联想对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物体的造型美,逐渐养成细致观察与表现的习惯,激发联想创意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生姜的造型特点,进行创意联想。
难点:利用泥土和综合材料,表现想象中的物体造型。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详见图35。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感官体验捏塑造型
体验引入,让学生摸一摸生姜、闻一闻生姜,充分感受生姜的特点,从感官上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分小组观察到的生姜以“剪影”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中,供学生观察,并通过“猜猜这是哪组的生姜?”的竞猜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姜的造型丰富多样,而且即便是同一块生姜,也因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图36至图39)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帮助学生捕捉了生姜的整体造型,剪影让细节更为省略,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形象,为后面关于生姜形状的联想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随后,教师复习巩固泥塑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运用揉、捏、拉、搓等方法,捏塑自己所看到的生姜形,并在基础的塑形过程中感受泥塑的造型方法及特点,明白观察表现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认识生姜,大胆表现生姜。
2.动态观察联想添加
多媒体课件出示慢镜头旋转的动态泥塑造型,引导学生观察造型的不同角度,在捕捉到联想形象后立刻喊停,介绍自己的联想结果。在教学中,以动态的生姜造型呈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以随叫即停形式的定格画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感受由同一物体引发的各种形的联想。
如何让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捕捉特征、表现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加什么、怎么加,同伴在倾听的过程中也给出建议,教会学生如何归纳总结联想对象的造型特点;然后,在之前已经捏好的生姜形上,再简单地添一添、加一加,将联想中的对象特征表现出来,这样塑造出来的泥塑形象就能够既夸张又有趣。
图40是教师示范步骤图。
3.运用材料创意表现
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及装饰素材供学生欣赏和操作,并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综合材料,对联想对象进行进一步装饰与美化,使作品画龙点睛。
教师在已基本成型的作品基础上,出示一组利用综合材料创作的泥塑作品,让学生寻找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即综合材料的运用,进一步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不同的材料可以运用在哪些不同的地方?随后,启发学生根据所要表现的作品对象,在桌上摆放的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多种综合材料中,选择适合自己表现需要的材料,通过巧妙选择和搭配材料来进行表现。比如,在捏完的生姜形上插上羽毛,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就变得更生动形象了;又如,在触角的两边安上两颗小纽扣,七星瓢虫仿佛更灵动了……
4.展示评议收获自信
学生展示作品并欣赏同伴的有趣设计(图41至图46为部分学生作品)。
为了鼓励学生寻找并发现好的联想和表现方法,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收获学习单”。每找到一个亮点便在“收获学习单”上盖一枚章,来引导学生发现同伴之所长,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同学作品中的好方法。
“收获学习单”让学生获得正面的自我肯定,增进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师生互动评价作品的同时,同伴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
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增强了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盖章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也增强了责任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