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澳大利亚视觉艺术课程国家标准介绍(续)

  • 投稿路人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83次
  • 评分4
  • 61
  • 0

胡知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胡知凡,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200234.,

回 应

(7)选择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比较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创作技巧。

·确认在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特定的人、事物或经历的。

·反思在视觉艺术中运用视觉和空间元素,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

△综合能力

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

(8)认识和描述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图像、事物、形式和想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对照和比较作品中的含义和内容。

·描述和比较不同的媒介、材料和制作方式是如何影响并创造出不同效果的。

·当艺术家为观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了解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技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

(9)探索和诠释视觉艺术作品,并对澳大利亚、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视觉艺术发表评论

·讨论社区中视觉艺术作品其放置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和环境、过去与现在的。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关爱、尊重和负责地对待他人和环境的价值观的。

探索和解释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美术、工艺和设计作品其社会与文化的含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三至四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四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和展示代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学生认识到选择题材、材料和工艺,以及观念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学会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三)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五至六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研究与表现在现实世界里所见到和经历的创作题材;利用现有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数字作品等;学生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作品作出回应;学习解释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学习谈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各种技能;认识到不同的人(艺术家和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1.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依据想象和对世界的不断认识,尝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和立体物

·根据个人的经历.知识与个性,创作各种图像和立体物。

·探索视觉艺术家如何从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成各种思想来源。

·收集各种材料,用各种方法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了解他们所见到和经历的现实世界。

·从独特的视角探索个人和社会感兴趣的主题,包括各种议题、活动和事件,甚至想象中的世界。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2)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探讨各种视觉艺术的观念

·重点关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的特性,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或改变视觉效果的。

·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才才技术时,结合传统和数字技术、媒介、材料以及工艺。

·探索材料的不同特性,了解所选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和回收再利用的潜力。

·运用不同的艺术概念,例如在解释作品创作的题材时,运用色彩、色调、明亮、比例和抽象之类的艺术概念。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发展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技巧,利用各种媒介以及视觉艺术的手法和观点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创作

·创作和解释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考虑和尊重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习俗和道德准则,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规划和记录新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创作过程、材料和技术,例如创作一幅热带雨林的拼贴画,可结合数字技术制作热带雨林环境的图片。

·调查各种艺术创作的技术,探索和发展各种技能,包括传统的以及现代的数字技术、媒介、材料和工艺。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使视觉艺术作品作为自我以及跨越地区.时代、文化和社会的体现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研究如何使不同的人、文化、社会思想和方法共存。

·共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例如塑造一尊雕塑装置、设计与绘制壁画、制作视频等。 ·调整和改进各种抉择,应对创新挑战。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5)分享视觉艺术作品,用研究和回应的方式将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观众,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分析视觉艺术作品,重点是对作品的细节、创作意图和技能进行分析。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学校、社区或网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为使艺术作品能有效地进行展示,要做好规划与安排,例如确定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主题、形式或其他功能。在真实或虚拟的空间展示作品时,还要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

△综合能力

计算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结合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通过视觉艺术交流意图

·用数字技术创建、复制或重新考虑艺术内容,了解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研究更广泛的受众方式,如邀请网络上的观众“进入”艺术作品,促进创作的过程。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探索各种视觉语言,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探索线条和尺度等。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媒体艺术、舞蹈、戏剧、音乐、数学

(7)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研究其价值和含义

·比较和对比各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唤起回应的,注意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图。

·分析艺术家是如何构建各种创作意图以及认识各种技能、工艺、材料和形式的。

·交流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偏好原因时,应运用视觉和空间的术语与原则。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8)确定并讨论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诠释的

·研究视觉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和习俗,例如各种风格和技术,以及适合于表现的各种主题等。

·讨论视觉艺术作品的诠释是如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甚至家庭因素影响的。

·当表达和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时,要顾及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权利与责任。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土著人历史和文化

(9)识别与分析代表澳大利亚、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社会、文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学会分析和看待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所流露的感受、传统、表现方法和创造力。

讨论在社区和各种环境中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功能。

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如何跨越文化、时代和地区形成新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五至六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六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运用各种技能、制作过程、材料和工艺来创作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学会规划、反思、提炼和记录视觉艺术观念和制作过程。

学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所回应。会用视觉艺术的术语,将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建立联系。

(四)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七至八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制作艺术作品时,发展知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并能将对自己各种做法和想法的认识告知他人;与同伴、老师和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进行创作和回应;学习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去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学习探讨材料、媒介、工艺与技术和制作方法的关系;理解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有不同的原因和动机;学习认可不同人的艺术观点和不同的诠释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意义的不同看法。

1.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讨视觉艺术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关的各种想法

·选择和运用各种策略、程序或传统做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立体物和空间。

·组合和改变不同来源的图像,依据自然和人类世界所获得的经历进行诠释。

·结合过去和当代的技术,想象和完善视觉和空间世界的表现。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2)设想与规划时,研究绘画、工艺、设计中与影响审美和表达意图有关的各种策略和观点

·探索各种意图和审美的决定时,研究不同的视角,观点和观众。

·了解各种想法是通过各种惯用的手段融入在实践中而产生的。

·在设计、制造和构建视觉艺术作品时,采用安全和可持续的做法,发展和改进技能和技巧。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实践过程,认识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材料和工艺

·诠释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作意图,通过制作文字或数字期刊、页面,论述如何审美实践与可持续的材料和制作过程的选择相联系。

·研究问题时,可从图像、文本、风格、流派和文化方面着手。

·了解利用图像、文本、风格和流派涉及到道德责任、各种观点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未完待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