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丹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
近几年,美术界刮起了一股“当代艺术”旋风。所谓“当代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形式的突破和观念意识的表达。从架上走到架下,从画笔颜料的时代进入多种材质、多种手段的表达诉求,焰火、纤维、媒体……艺术开始走上了无所不用、突疆破域的表达之路。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在不断突破、尝试中前行,其路径可谓与“当代艺术”不期而遇。当课堂教学遇见“当代艺术”,我们可以借鉴到什么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偷师“当代艺术”。
一、“无厘头”的教学
1.“无厘头”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个主要特征是“观念性”。由于这个主导因素的引领,“艺术”具体的样式显得根本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个以艺术家身份与公众对话的人,以这个人是否能够说出些有益的思想。例如,徐冰创作的《析世鉴》(图1),将无人认得而又看上去像汉字的图像大量复制,然后铺天盖地地陈设在展厅里,它诱使观众似乎回到传统的海洋中,最终又一无所得,只得放弃辨认的努力。这是二十多年前徐冰提供给我们的—道似是而非的“无厘头”装置大餐。当时看这个装置是“无厘头”的,但现如今反响之强烈在近年画坛尚属少见。那么,这个“无厘头”装置究竟有何魅力,能够让美术界为它喧闹,让评论家给予那么多“空前的盛赞”?对此,徐冰的说法是,“我觉得它们对社会有价值的部分,是它承载了一种特殊的看事情的角度和思维的方法”。他通过错字、倒字、反字、无意义字、综合的字、重叠的字、分解的字、漏字、偏旁互借的字,甚至对汉字通过“莫名其妙”的结合进行肢解、重组,变成了一个个没有读音和没有意义的“纯形”。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个极其荒唐的举动,但从美学和视觉艺术的角度看,这被视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在书与画的双向发展中表现出新的轨迹。
2.“无厘头”的课堂
当课堂教学遇见“当代艺术”,笔者也尝试着从改变“观念”做起。我们的课堂教学何不也“无厘头”—把,让传统的教育思维退位,让时尚的思维靠边,让“无厘头”教学带给学生—个轻松高效的课堂呢?
笔者在尝试《绿洲》—课的教学改革时,设置了—个道理浅显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通过一个苹果的奇遇历险故事,再穿插“照哈哈镜”、电影《魔戒》中小人国哈比村的奇遇、电影《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的梦幻变异等内容。于是,怪诞、梦幻的画面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比例逆反、异形同构的创意造型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图2)
《绿洲》是以超现实主义为依托的图形新奇、变异的造型表现课。如果遵循传统观念,从超现实主义角度出发,一路从流派名称、流派特征、流派形式走来,哪怕教师再绘声绘色、再循循善诱,估计也把学生给绕得云里雾里了。因为,对于初—学生而言,理解这个派别的艺术表达是有难度的。那么,不如从时尚一点的角度出发,把怪诞图形的成型与当下流行的图形创意并轨进行创意手法大揭秘,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图形创意。这—观念指引下的教学,显得头绪清晰、冷静而理性。笔者所采用的故事情境法貌似有点“无厘头”,看上去既没有理论背景,也没有学术支撑,但“不择手段”的结果则是:学生在感受故事的过程中,随着情节发展的需求,本能地赋予了物象合适的造型;而这些造型恰巧达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荒诞、怪异、梦幻的特征要求。此时,教师再对基本的技法如“比例逆反”“元素替代”“异形同构”等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立刻领悟。至此,“理解”已经不是一个高难度的标准,而是渗透在学生的无意识之中了。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类生涩难懂、手法多样的艺术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不走寻常路,甚至可以让课堂“无厘头”一点。如此大胆地“改革”课堂,往往能取得柳暗花明般的效果。时至今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可以无关乎“形式”,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否能够既生动有趣又简洁有效。
二、“参与”的课堂
1.当代艺术的“参与”
美国当代艺术家库尔特·佩尔施克从2001年开始,带着他的“疯狂红球”出现在世界上多个地区,(图3至图5为他的作品《疯狂的红球》)从—个城市转移到另外一座城市。从表面上看,这个艺术行为俏皮、有趣且吸引入,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所到城市的外观,但它的真正魅力体现在,它开了—个口子、打开了一个通道,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成功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与之互动:多数观众会与“疯狂红球”合影留念,有些人会试着冲进球体并被反弹回来,有个别好心的观众尝试帮助红球挤进一座建筑的某个角落,还有人在其周围玩捉迷藏的游戏,甚至有路过的小学生曾试图用利器刺破它……在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疯狂红球”的艺术魅力跨越了不同年龄、语言和文化,也使这种魅力“具体”到每个观众的解读和感受中。
2.课堂的“参与”
当课堂教学遇见“当代艺术”,笔者让“参与”落实到全过程。让学生不仅“参与”观看、“参与”思考、“参与”探究,更要让学生“参与”创作的全过程,如此才能让学生既有深刻体验也有实际操作经验,脑动、口动、手动连成一线,把美术的“视觉性”特征落到实处。
笔者在优质课堂的比赛探究课中,对《和平鸽》一课创意环节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参与”设计。(图6)教师设计了“一颗子弹的故事”的活动,其中又分成5个小活动。①衣架:出示衣架,—起分析衣架的作用,把子弹对折挂到衣架上,然后挂到展板上形成招贴画效果。②榔头:出示榔头,榔头的功能可以把子弹敲扁,邀请学生拼摆榔头的位置。教师补充子弹头碎裂效果并修饰画面形成一幅完整的招贴。③农具:子弹敲扁后成了废铁,扔了吗?能否再利用?所谓“铸剑为犁”,是指把杀人的剑重新铸造成耕地的犁,那么我们也能把废弃的子弹重新铸造成某件农具。④玉米:有了农具,我们可以更好地种植粮食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富庶,同构子弹和玉米。⑤割裂、粉碎:如果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宣泄对子弹的痛恨,那么我们干脆把子弹割裂开(剪),甚至粉碎(撕),彻底破坏它。 学生在教师示范演示之后,纷纷踊跃要求亲手操刀。于是,几个学生在台前亲身实战,其余学生则在下面指点江山……评委也伸颈探头,跟着学生—起“腹战”。然后,所有学生一起运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素材,参与类似主题创作。(图7至图9)此环节不仅吸引了全部学生和评委的眼球,更是把创意设计变成了可以投入其中的游戏,大家一起在课堂中玩得不亦乐乎,学生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创意的手法以及平面排版的常识。
一切技巧的形成都在于一个个具体作品成形过程中的积累,对于美术这门技巧型课程而言,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课堂上只让学生观看、体验、思考、商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为学生制造某种类似于“红球”的趣味和俏皮的情境,给学生的思维喷发打开一个缺口,并且提供可以动手操作的条件,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入地融入探究、创作的全过程,不仅动脑、动口,还得动手。手脑配合,将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与美术的“视觉性传达”紧密连接,才能让学生的“参与”体现出美术的学科特色。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都要求学生不仅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还要会操作,因此,“参与”对这两个领域的教学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能做到全程考虑学生的“具体参与”,就一定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方法、掌握技巧,也能解决一直以来的中学生美术表现能力“低幼化”的问题。
三、“多元”化的教学
1.“多元”媒材的当代艺术
2013年11月2日,徐冰的个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TraveILing to the Wonderland)(图10为徐冰的作品《桃花源的理想—定要实现》)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V&A Museum)举行。作品采用来自中国5个不同地区、带有当地人文地理特色的山石和陶瓷为主要创作媒材,由雾化器制造云雾、瀑布,营造出山水画的意境,而那似有若无的虫鸣鸟叫等声音,更为这件作品增添了梦幻的感觉。据艺术家介绍,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对拥有—个自然和谐的生活特别向往,因此,艺术家运用自然山石、植物、多元媒材作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讨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语言,并在其中寄寓了自己的一种理想。
2.“多元”材质、“多元”感官的课堂
当美术课堂遇见“当代艺术”,我们的课堂也可以更开放,让“多元”材质参与美术课堂,让“多元”感官参与美术课堂,带给学生更直观的多维体验和联觉感悟。
笔者在上《画家笔下的色彩》的公开探究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感受色彩三要素,以及明度、纯度变化增添了画面的丰富陛这—特质,在课堂中直接让学生通过喝橙汁和给橙汁兑入牛奶、可乐,观察其色相、纯度、明度变化来学习相关知识,并体会多种饮料的掺和会使饮料最终产生丰富的味觉,从而联觉体会色彩调和带来丰富的视觉。(图11)非美术的材质参与课堂教学,让枯燥的知识讲解变得好玩又生动;多感官的参与审美,让艺术美变成了可触可碰的切实感受,审美变得真实而具体。
笔者在指导—位年轻教师准备《光与影的交响》的公开探究课时(图12),根据“交响”一词的联想,设计了—个别出心裁的导入环节:每个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素描纸上,用普通的铅笔改变白纸的色彩,要求学生无意识、快速地涂画,然后拼摆到黑板上。教师对学生拼摆上来的小纸片进行有序排列,在合适位置贴上黑卡纸,使其形成钢琴键盘造型,并解释说明:普通的铅笔就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色阶,好比钢琴弹奏出不同的节奏、旋律一样,物体表面所产生的色阶、光影的变化,就如交响乐般震撼心灵。素描中的黑白灰与音乐的音阶、节奏联系在—起,枯燥的黑白灰在眼前演变成了一段段起伏的旋律,学生感官被多维联动,感受也因此生动具象起来。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于有些需要审美引导的内容,教师经常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此时,不妨可以考虑借用其他“非美术”的材质、媒介,以及形式、手段,给予学生—个类比体验。当然,这些材质、媒介、形式、手段应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体验相关联。如此一来,无需过多语言,学生自然能触类旁通。
“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下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美术课堂的改革探究亦如艺术追求,一样需要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面对今天学生的知识体系及他们需要的学习方式,而运用当下的方式向学生解读美术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成就“当代美术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