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浅谈学生工艺造型的“创意提升”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12次
  • 评分4
  • 49
  • 0

茅菁文 浙江省宁波市青少年宫

工艺创作活动因其“动手与动脑、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特点,对于打造创意校园文化、创意城市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均具有独特作用。为此,宁波市团委和宁波市教育局,自2009年起连续举办了6届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作为活动策划者,笔者从中发现了学生工艺创意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了应对策略,获得了实践经验,由此,我们提出学生工艺创作从材料、题材、方法和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创意提升”的观点。

“创意”是一种突破,包括全新的创造和基于已有经验的再造和生成。能否实现学生工艺创作的“创意提升”,取决于能否使其挣脱惯性思维的羁绊,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然而,受认知水平、审美经验、思维品质、技术能力的限制,学生的工艺创作往往新意不足或表达不到位,甚至依赖于教师授意或模仿,导致创意雷同或表现水平低幼化。面对这状况,我们采用了“选点逐一提升”的策略。

一、创意从材料上提升

在首届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中,我们发现,参展作品材料单一,普遍采用纸、橡皮泥和一些乡土材料,且工艺水平低下。由此,我们确立“创意从材料上提升”的导向。材料是工艺创作的物质基础,从自然材料到人造材料,从废旧材料到新材料,各种材料独有的质地、肌理、色彩和形态等特点,为工艺创作带来许多可能。工艺创作不仅要激发学生研究材料的兴趣,更要引导他们关注材料运用的“四性”,以实现学生工艺创作“创意提升”的第一步。

1.材料的适合性

材料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取向,引导学生体验适合的材料和工艺,逐步提升运用材料的能力,积累创意经验。例如,低年龄段学生适合运用加工难度较低、易于造型且安全度较高的材料(图1),随着学生手部肌肉的发育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中高段学生可以逐步拓宽材料体验范围,尝试对难以控制的材料进行更理性、更深入的探索(图2、图3)。

2.材料的探索性

发现材料的创意价值,需要对材料的特陛进行各种探索,增加体验和认识。我们总结出6种循序渐进的体验材料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材料探究的兴趣。一是“触摸探索”,让学生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质感;二是“视觉探索”,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表面,获得其色彩、肌理、厚薄、光洁度、透光性等特点;三是“分析探索”,引导学生对同—材料的不同工艺表现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引发学生对材料加工技术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四是“综合探索”,启发学生运用视、听、触、运动等多种感官感受材料;五是“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在运用折剪、揉搓、抛洒等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材料在运动状态中的各种形态变化;六是“实验探索”,启发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浸泡、加热、与其他材料结合等操作,发现材料在各种特定条件下的属性变化和形态变化。

通过多种多样的感知、尝试和实践,使学生对材料的认识逐步由表及里,由固有形态到变化形态,对材料的各种属性和操作方法逐渐熟悉,从而发现材料变化的可能性和新的加工方法,产生新的造型语言。例如,宁波曙光小学的梁晶老师,指导学生以沙为媒材展开探索。在感受“沙”的各种基本特性之后,她进一步启发学生将沙与白胶、颜料进行调配,最终合成了流淌性、固着性、着色度均适宜的半胶质流沙材料。通过将这种材料与各种生活废弃物进行组合造型,产生了《永恒的沙雕》系列作品(图4;作者:崔元卿枫)。作品流畅优美的造型、丰富多彩的效果和多种创意手法的运用令人赞叹,师生也.在材料探究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3.材料的联想性

材料的色泽、肌理、形状、质地等特性,能给人以各种遐想。巧妙利用材料的某种属性和特点,借助“形相近”和“意相连”的方法,观察、体会并捕捉材料所蕴含的独特信息,通过借物造型和创意,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例如,参赛作品《汇聚》(图5,立体三维作品,作者:罗晓倩,指导教师:胡蓝宇)利用废旧电脑零件与城市建筑外形的相似性,将它们组成“城市”,此谓“形相近”。同时,借助“意相连”,按发展顺序将不同时期的电子产品零件由外向内排列组合成以“苹果Logo”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形象,象征着“信息化、科技化和智慧化”的城市发展趋势,这种创意使作品更具高度和深度。

4.材料的工艺性

工艺创作需要合理利用材料特性,并借助各种技法施以艺术加工和造型,才能赋予其新的视觉形式和内涵,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因此,我们倡导师生对材料工艺进行探索与研发,鼓励八仙过海,各出奇招。以宁波行知学校陶艺作品《真》(图6)为例,毛成老师指导学生从材料、上釉和烧制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首先,用绞泥法和拼泥法将宜兴紫砂泥、河姆渡黑陶泥、义乌黄缸泥进行混合制版,产生丰富的泥坯肌理;第二,用喷洒、滴溅等方法将各色釉料不均匀地喷涂于泥胚表面,使之产生自然的色彩过渡和生动的点彩效果;第三,为避免氧化反应,改用气窑进行强还原烧制法,使作品产生古朴自然的光泽和铁黑色熏染效果。通过对三种工艺的反复尝试,他们最终成功创作出色泽温暖、层次丰富、富于变化,还透着古拙浑厚之美的作品。

创意在材料上提升经过以上“四性”的实践后,参赛作品在材料的运用上开始丰富起来,且更具有创造性。

二、创意从题材上提升

在前几届比赛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作品的童真童趣严重不足,不仅其构思和创意都来自教师,甚至存在着教师代替制作的现象。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工艺创意的主体,我们一方面组织现场制作活动,促成学生真实参与,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创意理念和辅导能力,并围绕“创意从题材上提升”这一思路,从三个方面展开指导。

1.生活出发,注重积累

生活经历、实践体验,以及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各种人、事、物、情都为学生的工艺创意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当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积累和体验开展指导时,便能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使他们在创作中能有感而发、大胆想象,作品表现也更为丰富多样、真诚灵动。例如,图7的作品由来自海边的青少年所作,他们对海的题材具有深刻的感受;图8是外籍学生的作品,由于民族、地域和生活经验的差异,表现的题材也明显不同。

2.善于发现,巧遇偶得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兴趣和潜质,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意火苗,顺势而为,借题发挥,通过营造情境和多种启发手段,引导学生将“发现”和“偶得”发展为“创作”和“表现”。如学生用报纸棒玩击剑游戏,教师便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粗细长短不一的“报纸棒”组合成造型独特、富于变化的立体构成作品(图9)。这种因势利导、由浅入深的方法十分符合因材施教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生会更乐于开展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究,学习和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逐步将新的经验内化为自身认知和创意的素养。

3.宽容开放,多元突破

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大大丰富了工艺创作的语境和表现形态。教师应拓宽学生视野,引导他们广泛了解各领域信息,观察并分析各种事物及现象的内在联系,鼓励他们联系自身经验和感受,对题材进行大胆想象、构思、再造和创新。(图10,《奔跑》,作者:李家政,指导教师:胡蓝宇)(图11,作者:Sadeen Mathias Sera等,指导教师:Catherine)

三、创意在方法中提升

有了运用材料和发现题材的基础,好的方法将对工艺创意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的推广和指导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创作能力,并对他们的工艺创作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1.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各年龄段孩子普遍喜爱的造型方法。通过改变表现对象的外形、体量、比例、数量、质感等特征,使之形象更鲜明,造型更突出,含义更深刻,作品更具幽默感、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例如,《鱼神面具》(图12,指导教师:汪银娟)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了想象中的鱼神。鼓凸而圆睁的大眼、形似渔网的五彩胡须,纹饰鲜明并颇具现代构成感的口鼻造型和整体设计,使作品既具神秘威严的民俗特色,又有概括简约的现代设计感,对比强烈、引人注目。《百变发型》(图13,指导教师:徐莹莹)则运用多样化的纸材加工变化出多种形态的发丝,同时结合夸张怪异的造型和比例,使人物发型风格各异,个性突出。

2.改变视角

习惯性的视角只能获得常态化的信息,当学生从不同角度细细观察和品味周围事物时,会感受到事物呈现的多样性,从而打开想象之窗,孵化出各种有趣的创意。由此创作而成的作品往往一改事物惯常的面貌,表现出陌生、另类甚至令人震撼的效果,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冲击。例如,《绳之于灯》(图14,作者:周晓依)从桌面上看是酒瓶的外包装,但挂起来之后,视角改变了,就成了—件很有创意的灯罩设计作品。

3.解构重组

通过打散事物原有结构和构成,运用重叠、嫁接、错位、联接、穿插等手法,将各种元素重新组合,能产生令入耳目一新的创意效果。在指导学生运用此法进行创意设计时,不仅可以将某种材料、造型或物体进行切割、分解和重组,还可以提取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进行多元化、主题化的组合甚至融合,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意蕴和审美效果。前者如《天空之门》将树枝树干分解成粗细不同、长度相等的元件,用悬挂和黏合的方式,将它们由粗到细,由密到疏,由实到虚,按一定方向进行组合,产生具有动态变化的造型美感;后者如《我们这里还有鱼》,用情境化装置,以时间与空间并存的手法,将人类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恶化的问题呈现出来,产生令人深思的隐喻效果。(图15,《天空之门》,作者:李晓玲)(图16,《我们这里还有鱼》,指导教师:邹士明、郭侃侃)

4.嬗变衍化

引导学生借助嬗变和衍化的手法,从媒介运用、技术运用、呈现方式等方面,突破传统工艺单一化、常态化的操作定式,向乡土工艺都市化、传统工艺现代化、经典工艺产业化、废旧材料再生化等新的方向提升;如《强制隔离——木玻璃屏风》(图17,作者:方承林)通过镂空、雕刻、上色等,使玻璃变化出多种装饰图形、色彩和肌理,并制成屏风样式,使工艺创新与生活功用结合,体现了推动工艺创作向产业化发展的意识。

四、创意在展示中提升

展示是工艺作品最终呈现并与观众产生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创意的展示使作品更吸引眼球、提升美感、彰显意蕴、突出主题,是工艺作品实现创意提升的最后一环。在历届大赛中,我们从四个方面指导师生开展创意布展,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创意内涵得到最佳体现,并且这些作品在参加大赛后,能布置在学校里,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打造创意校园。

1.展示的系列化

对于大部分学生作品而言,工艺技术仍较为粗糙。这种情况下,系列化、艺术化的作品呈现,往往比单一、零碎的作品展示更能突出主题,形成视觉冲击力和美感体验。在系列化作品的布展中,应引导学生运用重复、对比、节奏、韵律、突变等形式美法则,使作品大处求同、小处求异,产生和谐生动的美感。例如,陶艺作品《笑迎你我他》(图18,作者:叶简涵等,指导教师:李彩恩)中大大小小的陶艺头像神态各异、夸张可爱,它们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摆放与“哈哈”“呵呵”等文字及绿色植物的穿插点缀,相映成趣,整组作品既彰显个性又不失和美,将“生活处处是微笑”的主题完美呈现,是布置在校园里较合适的作品。

2.展示的情境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作品的创意主题和审美效果,我们指导师生通过营造特定的展示情境和氛围,综合运用露天展示、装饰装潢、光照投影、媒体音效等技术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或沉静独立、或活泼灵动、或动静相宜、或虚实结合的展示氛围,使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感得至iiI合到好处的渲染。例如,将一些具有生活和自然气息的作品放置在露天展示或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可营造诗意校园、创意生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图19瓦雕《美来自我的手》,作者:顾晓婷等,指导教师:张剑平;图2()《家具设计》,指导教师:徐砚颖;图21《风铃儿响》,指导教师:毛成;图22《天马行空》,指导教师:施寒央)

3.展示的精致化

为提升作品的展示效果,需要对作品进行专业化、精致化、细节化的包装或装帧。通过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展示设计和制作,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细致坚韧的品格,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也使作品的审美品质得到保证。作品《粉笔人物》(图23,作者:张琪等,指导教师:刘峰)和《婚纱试衣馆》(图24,作者:张珊珊,指导教师:杨林)正是凭借其精致的包装和到位的展示,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效果,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展示的互动化

通过将作品、材料工具、制作示意图、灵感说明卡等辅助材料同时呈现的展示形式,营造了“互动参与、同场共乐”的展示氛围,体现创意造型大赛和作品展在推动青少年工艺创意理念方面的积极用意,为学生、教师、艺术家和社会公众之间交流创意心得搭建了平台。例如,作品《你也行》(图25,作者:熊宁安,指导教师:康震达)为观众预留了各色铝线和工具,邀请观众共同参与作品创作。而《会旅行的垃圾箱》(图26,作者:华韩飞,指导教师:娄珍娟)则提示参观者可推着它走一走,带给小观众亲手操作的乐趣。

综上所述,学生工艺创作的“创意提升”,应基于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和做中学的理念,并依据工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审美法则,以材料为基础、题材为源泉、方法为手段、展示为目标,进行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启发,真正实现通过工艺创作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推动创意校园文化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