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正文

略谈美术教学的角度、深度与宽度 ——由陈钧《民间玩具世界》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 投稿共青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15次
  • 评分4
  • 31
  • 0

王新建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由于教学对象知识、经验的积累有限,因此,小学低年段的美术教学相较于中高年段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接触比较少的教学内容更是如此。民间玩具便是绝大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很少接触的,因此,面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在笔者看来,陈钧老师以《民间玩具世界》一课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这样的“顶级赛事”,勇气可嘉。

通过认真阅读教学案例文本,并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笔者觉得,从总体上来说,陈老师对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较为具体;在此基础上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也很准确;教学流程的设计也能紧扣教学目标,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教学过程张弛有度,有着较强的节奏感,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和保持;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运用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因而达成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关于本节课具体的优点和值得商榷之处,参与评课的同行们已经发表了不少颇有见地和价值的见解,在此不再赘言。现想借本案例,谈谈对于美术教学切入的角度、内容的深度和拓展的宽度的思考。

一、切入的角度

面对—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执教者一般都会做一番思考,分析该课题的内容属性(即所属的学习领域),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寻找教学实施的落脚点,即切入教学内容的角度,这事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作业任务的设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分析”。以《民间玩具世界》为例,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题的文字表述由“民间”“玩具”“世界”三个概念组成。由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较为有限,编者的意图也没有明确的表述,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这三个概念中寻找教学的落脚点,思考该从哪个角度切人教学。就字面看,本课的编写意图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欣赏民间风格的玩具,玩具是主体;二是以欣赏民间玩具为手段,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玩具是载体。从本案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陈老师选取的是后者,这也是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取向。笔者不否认民间玩具属于民间艺术,但从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系统性和小学低年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角度思考,本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想与同仁们商榷。

“世界”是个普遍适用的概念,与美术课程关系并不紧密,因此,本课的切入点主要在“民间”和“玩具”二者中产生。通观整套教材,关于民间美术的课题不少,而关于玩具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本册教材(本课为第一课,此外还有第二课《现代玩具世界》和第三课《我的玩具伙伴》),所以,从整个小学美术课程系统看,本课应该将“玩具”作为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的核心词,“民间”则作为规定“玩具”来源、范围和特征的定语。而玩具的最主要特征是“玩”,对于儿童来说,玩具具有开发智力、锻炼体格、抚慰情感、丰富生活、文化熏陶等多重价值,因此,在欣赏(中国)民间玩具时,可涉及玩具的功能、造型、色彩、装饰纹样、制作材料与方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玩”是儿童的天性,这正是“在玩中学”教学理念(游戏教学法)提出的基础。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对玩具功能的了解和体验应该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孩子们在愉快地玩玩具的过程中,自然会不知不觉地关注其造型、色彩、纹样,琢磨其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新课导入”环节安排了学生玩醒狮活动,在“摸一摸、玩一玩”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赏玩不同的玩具,在“小结拓展”环节让孩子们跟观摩的教师们一起玩玩具。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陈老师似乎志不在此,而是在玩具的功能、造型、色彩、纹样、制作、文化内涵之间摇摆,尤其“赏一赏、画一画”环节的安排,给人感觉本课的重点是在玩具的装饰纹样,故有以偏概全之嫌。

二、内容的深度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儿童顺利过“最近发展区”。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知识的教学,也适用于技能的教学。对于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美术教学来说,其指导价值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既要充分掌握学生既有的知识和技能状况,也要准确分析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从而找准“最近发展区”,为确定内容的难度提供依据。

就本课而言,正如陈钧老师在“学情分析”中所说,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课程学习,了解了一些常用的美术词汇,但由于本案例的实施是“异地教学”,陈老师对这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他们“了解”了哪些美术词汇,是否了解民间美术、民间玩具的相关“词汇”似乎不好把握,所以,他们在这两个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难以评估,“可能达到的水平”也不好预测,这就给“最近发展区”的判断和教学内容难度的确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难以把握,师生对话无法顺畅地展开,教师不得不自己揭晓答案的状况。如,教师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纹样猜一猜这些纹样“所蕴含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时,面对“桃子”“蝙蝠”“莲花”“公鸡”“大象”“葫芦”等形象,学生几乎无话可说,因为这对二年级的城市孩子来说太遥远、太高深,难度太大了。当然,了解这些纹样的吉祥寓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非无必要,因为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要求在美术教学(尤其是“欣赏·评述”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电非不可能,因为以二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从未接触过这些知识,让他们无师自通地说出来未免强人所难。如果改变一下思路,教师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或者将相对应的吉祥语(长寿、福、禄、连年有余、吉、祥)列出来,让学生选择或连线,则可大大降低知识的难度。

三、拓展的宽度

教学的拓展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开放式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延伸学习空间、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习内容的关联度等多重价值,因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本课“小结拓展”环节,陈老师让学生创造新的玩法,拿着玩具和观摩教师一起玩,并请教他们“是否有好的创意”。这样的拓展还是值得探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将“玩法”作为重点,学生基本上不知道这些玩具的“老玩法”,如何“创谴新玩法”?因此,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草草应付的情况,观摩者也会对能“创造”出怎样的“新玩法”产生疑问。

这不由引起我们对课堂拓展的宽度问题的思考。其实,在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很多相关联的内容,这些关联的内容是否都需要拓展,值得深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将重点放在民间玩具的造型、色彩、纹样上,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也有所涉及,但未深入,而玩具的玩法基本未作介绍,作为欣赏课,这样处理是比较合适的。而在尚未掌握“老玩法”的情况下拓展到“创造新玩法”,显得有些随意、唐突,漫无边际。以笔者浅见,既然陈老师在教学中涉及到了民间玩具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告诉学生“它们都是民间艺人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随手可得的材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手工制作而成的”,不妨让学生也学习民间艺人,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动手运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譬如废旧材料)制作—件玩具。这样的拓展,紧扣课堂教学,又跨出了“欣赏·评述”的边界,进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甚至“综合·探索”;既能让学生在实践制作中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加深对民间玩具艺术特点的理解,“激发参与民族民间工艺传承的热情”,也能锻炼他们的设计和动手能力;当他们玩自己制作的玩具时,既能获得成就感,也能“形成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

以上三点,是笔者由陈钧老师《民间玩具世界》教学案例引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虽然跟陈老师的教学实践有一定出入,但并不影响笔者对该课的价值判断:这既是一则具有较高实践水准的教学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探讨的契机。我想,这也是《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开设“大家评课”专栏的目的之所在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